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九十一 (3)
卷之九十一 (3)
1. 痘瘡合用服藥例
痘瘡將出忽然泄瀉,或因發熱誤服發汗藥或清涼解利藥,或不因誤服諸藥,但將出至已出,已出至退剝,始終如有癢塌、搖頭、咬牙、腹脹、氣促、渴瀉、寒戰,及瘡出不透快,或正出忽然平隱不發,或灰色,或過三日後不能灌漿,灌漿完不能幹漿,干漿後不能結痂,或膿或血、或熱或寒,九竅不利,皆有表裡虛實之分,並宜急急依時對證選方用藥救治,不可少緩,稍有遲誤,恐難濟事。
白話文:
痘瘡快要發出來的時候,如果突然拉肚子,可能是因為發燒時誤吃了發汗藥或清涼解瀉的藥物,也可能不是因為誤服藥物,而是從痘瘡快要發出來到已經發出來,從已經發出來到開始消退脫落的整個過程中,如果出現像是搔癢、精神不濟、搖頭、磨牙、肚子脹氣、呼吸急促、口渴腹瀉、發冷顫抖,以及痘瘡長不出來、或長出來後突然消退不發、或顏色灰暗、或過了三天還不能化膿、化膿後又不能結痂、結痂後又不能脫落,或者流膿流血、忽冷忽熱、七竅不通等情況,這些都有體表和體內虛實的不同原因。應該要趕快根據病症及時選擇適當的方藥來救治,不可以稍微延遲,如果稍微耽誤了,恐怕就難以治療。
2. 驚搐
發熱之時痘未出而發驚者,乃毒氣出於心經。此亦為順,不可妄投驚藥。若熱甚而復發搐者,可用發散毒氣,如惺惺散、消毒散、紅綿散、導赤散、升麻湯,兼與快氣利小便、祛風之劑,痘出必輕。心火熱甚則肺金受克,不能制肝,肝旺則脾土受克於中,上下氣不循環,五行之氣無以相制,故心獨大熱,氣擊動,心神不安,則發驚搐。治宜瀉肝利小便。
瀉肝則風去,利小便則熱除。風熱既平,驚自愈矣。若過服寒藥,則其氣斂,毒反陷伏,痘出不透,多致不救。
痘出之後而發驚搐,此是熱毒留於心經。痘出不盡,發數次不寧,喉中有痰聲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發燒的時候,痘疹還沒長出來就出現驚厥,這是因為毒氣從心經發散出來。這種情況是正常的,不要隨便使用鎮驚的藥物。如果發燒很嚴重而且又出現抽搐,可以使用發散毒氣的藥,例如惺惺散、消毒散、紅綿散、導赤散、升麻湯,同時搭配能疏通氣機、利小便、祛風的藥物,這樣痘疹長出來就會比較輕微。
心火太旺會導致肺金受損,無法控制肝木,肝木旺盛就會進而損害脾土,造成上下氣機無法順暢運行,五行之氣失去平衡,因此心火會特別旺盛,氣機衝動,心神不安,就會產生驚厥抽搐。治療方法應該瀉肝火、利小便。
瀉肝火可以去除風邪,利小便可以消除熱邪。風熱平息後,驚厥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過度服用寒涼的藥物,反而會使氣機收斂,毒氣反過來潛藏體內,導致痘疹無法順利長出,大多會無法救治。
痘疹長出來之後才出現驚厥抽搐,這是因為熱毒還留在心經。如果痘疹沒有完全長出來,反覆發作不安穩,喉嚨有痰的聲音,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。
3. 嘔吐
痘瘡嘔吐要分虛實寒熱。有脾胃虛弱不思飲食,二便清利不煩渴而作嘔吐,要分虛寒也。宜服理中湯、六君子湯、加減異功散。有胃火壅滯,大便不通,煩渴而作嘔吐者,實熱也,宜用清胃散、竹葉石膏湯、黃連橘皮湯。大便不通者,微下之,以小承氣湯、五苓散。
白話文:
痘瘡引起的嘔吐要區分是虛證還是實證,是寒證還是熱證。如果因為脾胃虛弱、沒有食慾、大小便清澈且不覺得口渴而嘔吐,這屬於虛寒證。適合服用理中湯、六君子湯或加減異功散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胃火旺盛、大便不通暢、覺得煩躁口渴而嘔吐,這屬於實熱證。適合使用清胃散、竹葉石膏湯或黃連橘皮湯來治療。如果大便不通,可以稍微用瀉下的方式,服用小承氣湯或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