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 (17)
卷之二 (17)
1. 病能篇第三
汗出未止,形弱氣消,風寒薄之,穴俞隨閉,熱藏不出,以至秋陽復收,兩熱相合,寒熱相移。以所起為風,故為風瘧。
風者,百病之始也。清淨則肉腠閉拒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。
起居有度,不妄作勞,是為清淨。真氣內固,故皮腠閉密。雖有大風苛毒,弗能傷害也。
病久則傳化,上下不並,良醫弗為。
病久上下不通,則陰陽否隔,良醫妙法莫能為何也。
陽蓄積病死,而陽氣當隔,隔者當瀉。
三陽蓄積不通,不急瀉之則死。
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。
淫氣甚而風客之,則傷精。邪氣傷於肝,為本經也。
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因而大飲,則氣逆。因而強力,腎氣乃傷,高骨乃壞。
食甚飽,則腸胃橫滿而筋脈解,故有腸澼為痔之患。大飲甚,則肺氣逆而上奔。強力入房,則腎氣傷,高骨壞而不為用。高骨,謂腰之高骨。
春傷於風,邪氣留連,乃為洞泄。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秋傷於濕,上逆為咳,發為痿厥。冬傷於寒,春必病瘟,四時之氣,更傷五臟。
陰陽應象篇,曰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冬傷於寒,春必病瘟。
二論大同。王安道云:此四章諸家註釋多戾經旨。蓋非有四傷一定之說,原其病之根因有此耳。其氣盛者,有傷之而過後消散不作者,及過後作者,其為各時一病,而治各有方,又不必拘定前之傷也。成無己、王海藏之注,皆推求過極。
陰陽應象論,曰:寒傷形,熱傷氣。氣傷痛,形傷腫。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風勝則動,熱勝則腫,燥勝則乾,寒勝則浮,濕勝則濡泄。天有四時五行,以生長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,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。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,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。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。
此言天以五行,以應人之五志。善攝養者,得其中和。不善節者,生乃不固。
脈要精微篇,曰:風成為寒熱。
經曰:因於露風,乃生寒熱。
癉成為消中。
癉,濕熱也。濕熱內積,故為消中。王注:善食而瘦,乃食㑊也。
厥成為顛疾。
厥,氣逆也。氣逆上則為顛。
久風為飧泄。
即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,此其候者也。
脈風成為癘。
經曰: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癘。
脈要精微篇,曰:五臟者,中之守也。中盛臟滿,氣勝傷恐,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。
腹中氣盛,肺臟滿變傷於恐,聲如在室,腹中有濕氣也。
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
言微聲低,不能相續,乃奪氣不足然也。
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,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
此心火熾甚,而神志昏亂,故不知其親疏也。
白話文:
病能篇第三
汗流不止,身體虛弱,氣也消散,這時如果又吹到風寒,身體的孔竅就會關閉,熱氣悶在體內散不出去。等到秋天陽氣收斂時,原本的熱和悶在體內的熱結合,寒熱就會互相轉移,這種病起因是風,所以叫做風瘧。
風是各種疾病的開始。如果身體清淨,皮膚毛孔緊密,就算有很強烈的風邪,也傷害不了身體。
生活作息規律,不胡亂勞累,就是所謂的清淨。真氣在體內穩固,皮膚毛孔自然緊密,就算有很強烈的風邪,也傷害不了身體。
生病久了會產生變化,身體上下不協調,就算是好醫生也沒辦法醫治。
生病很久,身體上下氣機不通,就會造成陰陽不協調,好的醫生再厲害也沒辦法治好。
陽氣積聚導致病情惡化,陽氣阻塞,阻塞就應該要疏通。
三陽經的陽氣積聚不通,如果不及時疏通,就會導致死亡。
風邪侵入身體,精氣就會耗損,邪氣傷到肝臟。
邪氣過盛,風邪乘虛而入,就會損傷精氣。邪氣傷害到肝臟,這是肝經本身的問題。
如果因此吃太飽,筋脈會鬆弛散亂,腸道產生問題,嚴重就會變成痔瘡。如果因此喝太多酒,氣會往上逆。如果因此勉強用力,腎氣會受損,腰椎就會壞掉。
吃得太飽,腸胃會脹滿,筋脈鬆弛,所以會產生腸道問題,嚴重就變成痔瘡。喝太多酒,肺氣會往上逆衝。勉強用力,會損傷腎氣,腰椎會損壞。這裡說的腰椎是指腰部的高骨。
春天受風邪侵襲,邪氣停留在體內,就會造成腹瀉。夏天受暑邪侵襲,秋天就會得瘧疾。秋天受濕邪侵襲,氣往上逆就會咳嗽,嚴重會導致手腳無力或昏厥。冬天受寒邪侵襲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。四季的邪氣,會輪流傷害五臟。
《陰陽應象篇》說:春天受到風邪,夏天會腹瀉。夏天受到暑邪,秋天一定會得瘧疾。秋天受到濕邪,冬天會咳嗽。冬天受到寒邪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。
兩段說法大致相同。王安道說:這四段的註解,很多都偏離了經典的旨意。其實並不是說一年四季一定會受到這四種傷害,只是說這些疾病的根源可能和這些因素有關。有些體質好的人,受到邪氣後可能很快就消散,不會發病;有些則會過一段時間才發病。每個時節都有不同的疾病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,不必拘泥於前面說的傷害。成無己、王海藏的註解都過於深入探討。
《陰陽應象論》說:寒邪傷害形體,熱邪傷害氣。氣受傷會疼痛,形體受傷會腫脹。所以先痛後腫,是氣傷形;先腫後痛,是形傷氣。風邪勝會導致身體動搖,熱邪勝會導致腫脹,燥邪勝會導致乾燥,寒邪勝會導致浮腫,濕邪勝會導致身體沉重或腹瀉。天氣有四季五行,用來生長、收藏,也產生寒、熱、燥、濕、風。人有五臟,化生五種情緒,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。所以喜怒會傷害氣,寒暑會傷害形體。過度憤怒會傷害陰氣,過度高興會傷害陽氣,導致氣逆上行,氣血充斥脈絡,身體反而虛弱。喜怒沒有節制,寒暑過度,身體就容易衰弱。
這段話說明,天道的五行會影響人的五種情緒。善於養生的人,可以保持身心平衡。不善於節制的人,身體就容易衰弱。
《脈要精微篇》說:風邪會導致寒熱。
經典說:因為受到風寒,所以會產生寒熱。
濕熱會導致消渴症。
濕熱積聚在體內,就會導致消渴症。王註解說:吃很多東西卻變瘦,這就是消渴症。
氣逆會導致癲癇。
氣逆上衝,就會產生癲癇。
風邪久了會導致腹瀉。
也就是說春天受到風邪,夏天會腹瀉。這是它的病理表現。
風邪侵入脈絡會變成癘。
經典說:風寒停留在脈絡不走,就叫做癘。
《脈要精微篇》說:五臟是身體的中心。如果中心旺盛,臟腑充實,氣太過反而會害怕。說話聲音像是從房間裡發出來一樣,這是中心濕氣太重。
腹部氣太旺盛,肺臟太充實,反而會產生恐懼,說話聲音像從房間裡發出來一樣,這是腹中有濕氣的表現。
說話聲音很小,要很久才能再次開口說話,這是氣不足的表現。
衣服穿不好,說話不分好壞,也不避諱親近或疏遠的人,這是神志錯亂。
這是心火過旺,神志昏亂,所以才會不知道親疏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