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九 (1)
卷之九 (1)
1. 卷之十九
2. 燥證門
3. 病機敘論
經曰:諸澀枯涸,幹勁揭皴,皆屬於燥。又曰:燥勝則乾。又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賁者,死,不治。
《原病式》曰:澀,物濕則滑澤,干則澀滯,燥濕相反故也。如人身中外澀澀,皆屬燥金之化也。故秋脈澀。澀,燥也;或麻者,亦由澀也。枯,不榮旺也。涸,無水液也。干,不滋潤也。勁,不柔和也。春秋相反,燥濕不同故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各種乾澀、枯槁、乾裂、皮膚緊繃起皺的現象,都屬於燥邪所致。」又說:「燥邪過盛就會導致乾燥。」還說:「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變會影響心脾,會出現無法忍受的煩躁,女性會停經,如果病情傳變為消渴症(風消),再傳變為腹部脹滿急迫(息賁),就會死亡,無法醫治。」
《原病式》說:「澀,物體潮濕就會滑潤光澤,乾燥就會澀滯,這就是燥與濕相反的道理。像是人體內外出現的各種乾澀,都屬於燥金的變化所造成。所以秋天的脈象多為澀脈。澀,就是乾燥;或是出現麻木的感覺,也是因為乾燥所引起的。枯,就是不繁榮旺盛。涸,就是沒有水液。乾,就是不滋潤。勁,就是不柔和。春秋季節的氣候相反,就是因為乾燥與潮濕不同所造成的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