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九 (1)

1. 燥以風熱為原

經曰:風熱火同,陽也;寒燥濕同,陰也。又燥濕小異也。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,故反同其風熱也。故火熱盛則金衰而風生,緣風能勝濕,熱能耗液而反寒。陽實陰虛,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。凡人風病,多因熱甚,而風燥者,為其兼化以熱為主也。然陽實陰虛,而風熱太甚,以勝水濕,金受火制,因而成燥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風、熱、火都屬於陽;寒、燥、濕都屬於陰。燥和濕之間又有些微不同。雖然燥屬於秋天的陰氣,但它不同於寒濕,所以反而和風熱歸為一類。因此,火熱過盛就會導致金氣衰弱,進而產生風,因為風能夠克制濕氣,熱能夠耗損津液,反而導致寒象。當陽氣過盛,陰氣虛弱時,風熱就會勝過水濕而形成燥。一般人罹患風病,大多是因為熱邪太過旺盛,而風燥的產生,是因為它同時兼具熱的特性,以熱為主。然而,當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,風熱又過於旺盛,以至於能克制水濕時,金氣受到火的壓制,就會因此形成燥的病症。

2. 燥因血少腎水不足

燥乃二陽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之氣之為病也。夫金為陰之主,為水之源,因受火熱,則為燥氣之化。寒水生化之源竭絕於上,而不能下滋腎水,灌溉周身,充榮血脈,則內外燥氣之化而為病,皆由此也。有因火病克伐太過,有因吐利而亡津液,或預防養生誤食金石,或房勞致虛,補塞燥劑;有食味過厚,辛熱太多,醇酒炙肉,皆助火而損真陰。日漸煎熬,血液衰耗,使燥熱轉深而燥病偏作。

在外則皮膚皴揭,在上則咽鼻焦乾,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躁,在下則腸胃枯澀,津不潤而便難,在手足則為痿弱無力,在脈則澀而微,此皆陰血為火熱所傷,而腎水失生化之源也。

劉河間分大便秘結或消渴之類為燥病之裡證;身熱、皮膚燥澀乾疥、爪枯之類為燥病之表證。而於陽結、陰結、氣盛、血少、痰鬱、風熱可得而悉。

大法:身表熱為燥在表,渴飲水為熱在裡。

肝氣自甚則風勝,加之燥熱則病。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。

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,則成消渴。(詳見本方。)

風、熱、燥並,郁甚於里,故煩滿而或秘結。(詳見秘結門。)

風、熱、燥甚,而筋緩不收,為痿痹。

白話文:

乾燥的病症,主要是因為陽明經的燥金之氣(肺與大腸)出了問題。金本來是陰氣的主導,也是水的源頭,如果受到火熱的影響,就會轉化成燥氣。寒冷的水氣在上面無法生成,就無法向下滋養腎水,進而灌溉全身、充盈血脈,導致內外都產生乾燥的病症,原因都在這裡。

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:有的是因為火熱的病邪過於強盛,損害了陰液;有的是因為嘔吐、腹瀉而導致津液虧損;有的是因為養生觀念錯誤,誤食金石類的藥物;有的是因為縱慾過度,導致身體虛弱,又使用了補塞的燥藥;有的是因為飲食過於油膩,吃了太多辛辣燥熱的食物,像是濃酒和烤肉,這些都會助長火氣,損耗真正的陰液。長期下來,身體就像被煎熬一樣,血液會逐漸衰竭,使燥熱變得更嚴重,乾燥的病症就開始出現。

在身體外部,會出現皮膚乾裂脫屑;在身體上部,會出現咽喉、鼻子乾燥;在身體中部,會出現體液減少、煩躁不安;在身體下部,會出現腸胃枯燥、津液不足而導致排便困難;在手腳,會出現痿軟無力;在脈象上,會出現脈搏澀滯而細微。這些都是因為陰血被火熱所傷,導致腎水失去了生化的源頭。

劉河間將大便秘結或消渴(糖尿病)等症狀歸為乾燥病的裡證;將發熱、皮膚乾燥粗糙、指甲乾枯等症狀歸為乾燥病的外證。通過這些可以了解乾燥病是屬於陽結、陰結、氣盛、血少、痰鬱、風熱等不同的病理情況。

總的來說,身體表面發熱代表乾燥在外,口渴想喝水代表熱在內。

如果肝氣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風邪加重,如果再加上燥熱,就會引發疾病,導致筋脈僵硬、抽搐,甚至嘴巴緊閉。

燥熱過於嚴重,導致脾胃乾枯,就會形成消渴(糖尿病)。(詳細情況請參見相關的方劑論述。)

風邪、熱邪、燥邪同時存在,鬱積在體內,就會出現煩悶、脹滿,甚至便秘。(詳細情況請參見便秘門。)

風邪、熱邪、燥邪過於嚴重,導致筋脈鬆弛無力,就會形成痿痹(肢體癱瘓無力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