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
1. 卷之七十九
2. 傷損門(古方名正骨科)
3. 病機
4. 傷損敘論
《內經》曰: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,腹中脹滿,不得前後,先飲利藥。此上傷厥陰之脈,下傷少陰之絡,刺足內踝下然谷之前出血,刺足肘上動脈,不已刺三毛各一痏,見血立已,左刺右,右刺左。
《靈樞》云:有所墮墜,惡血留於內,若有所大怒,氣上而不下,積於脅下,則傷肝。又中風及有所擊打,若醉入房汗出當風,則傷脾。又頭痛不可取於腧者,有所擊墮,惡血在於內,痛不已,則側刺不可遠取也。
張子和云:諸落馬墜井打撲,傷損閃肭損折杖瘡,腫發焮痛不止者,可峻下二三十行,痛止腫消,宜以通經散、導水丸等藥,或加湯劑瀉之,後服和血消腫散毒之藥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如果從高處跌落或墜地,導致瘀血積留在體內,腹部會脹滿,大小便不通暢,要先服用通利的藥物。這是指上部傷到厥陰經脈,下部傷到少陰絡脈。可以針刺腳內踝下方的然谷穴前方,使之出血;再針刺腳肘上方的動脈(足背動脈),如果沒有效果,就針刺左右眉毛末端各一處,讓其出血,立刻就會好轉。要左邊痛刺右邊,右邊痛刺左邊。
《靈樞》說:如果從高處跌落或墜地,瘀血積留在體內,或是大怒之後,氣往上衝而不往下行,瘀積在脅肋下方,就會傷到肝。另外,中風、或是被擊打,或是酒醉後性行為、出汗時吹風,就會傷到脾。又說,頭痛無法在腧穴取穴治療的,是因為受到撞擊跌落,瘀血停留在體內,疼痛不止,就要在痛點附近側刺,不要遠處取穴。
張子和說:凡是騎馬摔落、跌入井中、被打擊、摔傷、扭傷、折傷、棍棒傷等,出現腫脹發紅疼痛不止的情況,可以服用強效瀉下藥二三十劑,等到疼痛停止腫脹消退後,再使用通經散、導水丸等藥,或是加上湯劑來瀉下,之後服用活血消腫解毒的藥物。
5. 傷損要分亡血過多與未出血之異
《玉機》云:打撲金刃損傷,是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,外受有形之物所傷,乃血肉筋骨受病,非如七情六淫為病,有在氣有在血之分也。所以損傷一症,專從血論,但須分其有瘀血停積,而亡血過多之證。蓋打撲墮墜皮不破而內損者,必有瘀血。若金刃傷皮出血,或至亡血過多,二者不可同法而治。
有瘀血者,宜攻利之,若亡血多者,兼補而行之。又察其所傷,有上下、輕重、淺深之異,經絡氣血多少之殊,惟宜先逐瘀血通經絡,和和血止痛,然後調氣養血補益胃氣,無不效也。頃見圍城中軍士被傷,不問頭面、手足、胸背、輕重,醫者例以大黃等藥利之,又大黃缺少,遂以巴豆代之,以為不於初時瀉去毒氣,後則多致危殆。致於略傷手指,亦悉以藥利之。
殊不知大黃之藥,惟與有瘀血者相宜,若亡血過多,元氣胃氣虛弱之人不可服。況巴豆大熱有毒,止能破堅逐積,用於此疾,尤非切當。所以有服下藥過後,其脈愈見堅大。醫者不察,又以為瘀血未盡,而後下之,因而夭折人命,可不慎歟?
白話文:
《玉機》這本書說,跌打損傷、刀劍傷,這些都不是因為體內氣的運行失調而引起的疾病,而是因為外在有形的物體所傷,導致血肉筋骨生病,和七情六慾、外感風寒等造成的疾病不同,後者有的病在氣,有的病在血。所以,談到外傷,主要從血的角度來分析,但要區分清楚是體內有瘀血積聚,還是因為出血過多造成的。
一般來說,跌倒或撞擊,皮膚沒有破裂但內部受傷的,通常會有瘀血。如果是刀劍傷導致皮膚出血,甚至出血過多,這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不能相同。
對於體內有瘀血的,應該用藥物來攻散並疏通;如果是出血過多的,則需要同時補氣血來幫助恢復。還要仔細觀察受傷的部位,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,傷勢是輕還是重,傷口是淺還是深,以及經絡氣血受損的程度。治療的原則是,先去除瘀血,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,止痛,然後調理氣血,補益脾胃之氣,這樣才能有效。最近看到圍城中的士兵受傷,不論傷在頭面、手腳、胸背,也不管傷勢輕重,醫生都一律用大黃等藥來通便排毒,而且因為大黃不足,竟然用巴豆來代替。他們認為如果不趕快把毒氣排出,之後就會有生命危險。甚至只是手指輕微受傷,也一概用瀉下的藥物。
他們不知道,大黃這種藥只適合體內有瘀血的人使用。如果出血過多,元氣和脾胃之氣虛弱的人服用,會更虛弱。何況巴豆性大熱而且有毒,只能用來破除堅硬的積塊,用在這種外傷,尤其不合適。所以有人服用了瀉下的藥物後,脈象反而變得更加堅硬有力,醫生沒有察覺,還以為是瘀血沒有排乾淨,繼續用瀉藥,結果導致病人死亡,這難道不應該小心謹慎嗎?
6. 脈候
經曰: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,當病墜若搏。因血在脅下,令人嘔逆。《金匱》云:寸口脈浮微而澀,當亡血。若汗出設不出汗者,當身有瘡,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。
金瘡出血脈沉細者生,浮大者死。
從高顛仆內有積血,腹脹滿,其脈堅強者生,小弱者死。
凡傷損脈候,既出血,脈當微小,未出血脈當浮大,若相反者死。
白話文:
經文說:肝脈摸起來堅硬而長,但臉色不發青,這時病情會往下發展,感覺像有東西在跳動。這是因為血積聚在脅肋下方,會使人想吐、噁心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寸口的脈象摸起來浮而微弱又澀滯,這是要失血的徵兆。如果又流汗,或是不流汗,表示身上有瘡,或是被刀斧砍傷導致失血的緣故。
外傷出血,脈象沉細的人還能活,脈象浮大的人就會死亡。
從高處跌倒,體內有瘀血,導致腹部脹滿,脈象摸起來堅實有力的人還能活,脈象摸起來細小虛弱的人就會死亡。
一般來說,外傷的脈象,已經出血了,脈象應該是微弱細小的;還沒出血,脈象應該是浮大有力的。如果脈象跟上述情況相反,就會死亡。
7. 治法
8. 治墮墜要識傷損淺深備知整頓手法
《良方》云:墮墜之病,《內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金匱》、子和所論詳矣。獨正骨兼金鏃科,惟危氏言其整頓手法,折傷手足,各有六出臼四折骨,背脊骨折法,十不治,並用藥法,至矣,盡矣。今之學者專攻治外,不行診視,不明其脈,焉知內傷輕重?因此有誤不淺淺耳。
若能識折傷出臼處,搦入其窠,折傷處依法夾縛,明脈理,何經受證,用後項次序之藥,終無夭閼之禍,可不謹乎?
白話文:
《良方》這本書說,關於從高處摔落或墜地的病症,《內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金匱》以及朱丹溪等醫家都已經有詳細的論述。只有正骨科和金瘡科,危亦林醫師詳細說明了整頓手法,包括手足骨折有六種脫臼、四種骨折,還有脊椎骨折的處理方法,以及十種不治的情況,並說明用藥方法,可以說是相當完備了。現在的學醫者只專注於治療外傷,不進行診斷檢查,也不了解脈象,怎麼會知道內傷的輕重呢?這樣造成的錯誤可不是小問題啊。
如果能分辨骨折或脫臼的位置,將脫臼的關節復位,骨折的地方依照方法固定包紮,並了解脈象,判斷是哪個經絡受損,然後使用後面所列出的藥方,最終就不會發生短命夭折的災禍,這能不謹慎嗎?
9. 整理折傷治例
凡手有四折骨六出臼,手臂出臼,此骨上段骨是臼,下段骨是杵,四邊筋脈鎖定。或出臼,亦有銼損筋者,所以出臼也。此骨須拽手直,一人拽須用手把定此骨,搦教歸窠,看骨出那邊,用杉木皮或竹一片,夾定一邊,一邊不用夾,須在屈直處夾,才服藥後,不可放定了,或時拽曲拽直。此處筋多,服藥後若不屈直,則恐成固疾,日久曲直不得。
肩胛上出臼,只是手骨出臼歸下,身骨出臼歸上。或出左,或出右,須用舂杵一枚,矮凳一個,令患者立凳上,用杵撐在於出臼之處,或低用物墊起,杵長則墊起凳,令一人把住手拽去凳,一人把住舂杵,令一人助患人放身從上坐落,骨節已歸窠矣,神效。若不用其小凳,則用兩小梯相對,木棒穿,從兩梯股中過,用手把住木棒正稜,在出臼腋下骨節蹉跌之處,放身從上出,骨節自然歸臼矣。
腳有六出臼四折骨,或腳板上父𦙀處出臼,須用一人拽出,自用手摸其骨節,或骨突出在內,用手正從此骨頭拽歸外,或骨突向外,須用力拽歸內,則歸窠。若只拽不用手整入窠,必成廢疾。
腳膝出臼,與手臂出臼同,或出內或出外,亦用一邊縛定。此處筋脈最多,服藥後時時用曲直,不可定放,又恐再出窠,時常看顧,不可疏慢。
凡跨骨從臀上出者,可用三兩人捉定腿拔伸,乃用腳跨入,如跨骨從檔內出,不可整矣。
凡手骨出者,看如何出,若骨出向左,則向右邊拔,若骨出向右,則向左拔入。
凡手腳骨皆有兩陘,若一脛斷,則可治,兩脛俱斷,決不可治矣。
凡傷損重者,大蓋要拔伸捺正,或取開捺正,然後敷貼填塗,夾縛拔伸,當相近本骨損處,不可別去一節骨上。
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,有正拔伸者,有斜拔伸者。
凡認損處,只須揣摸骨頭平正不平正,便可見。
凡左右損處,只相度骨縫子,細捻捺忖度,便見大概,要骨頭歸臼,要撏搽皮相就入骨。
凡拔伸或用一人,或用二人三人,看難易何如。
凡骨碎斷須要本處平正如何,大抵骨低是骨不曾損,左右看骨方是損處,要拔伸捺正,用藥貼夾縛平正,方是捺正,復要時時轉動使活。
凡皮破骨出差,又拔伸不入撙捺相近爭一二分者,用快刀刮些,捺入骨,不須割肉自爛碎了,可以入骨。骨入之後,用黑龍散貼四圍腫處,留瘡口用風流散填,所用要快刀雕刀皆可。
凡腦骨傷損碎,輕輕用手撙令平正,若皮不破,用黑龍散敷貼,若破用風流散填瘡口,絹片包之,不可見風,恐成陂傷風之患。若水與風入腦成破傷風,則必發頭疼,不可復治,急用玉真散敷之。在發內者,須剪去發,然後好敷貼。
凡肩胛骨出,相度如何整,用椅一個,令患人於椅後伸兩手於椅手圈住及以軟衣被盛墊脅下使一人捉定,兩人拔伸,墜下手腕,又著手腕絹縛之。
凡肩井骨及脅下有損,不可夾縛,只是捺平,令安貼平正,用黑龍散貼絹縛,兩脅骨亦如此。
凡頷骨脫,令患人坐定,用揉臉百十遍,令患人口張開,兩大拇指入患人口內,拿定牙,外用兩手指將下頷往上兜,即入臼矣。
凡骨被打斷,或筋骨有破處,用風流散填塗,卻用針線縫合其皮,又四圍用黑龍散敷貼。
凡平處骨碎皮不破,先用藥貼,即用夾縛,大概看曲轉處腳凹之類,不可夾縛,恐後伸不得,止用黑龍散貼帛片包縛,庶得曲轉屈伸如舊。如指骨斷,止用苧根夾縛,腿上用苧麻繩夾縛,如錢繩許。
凡皮破用風流散填塗,未破用黑龍散貼,須用杉木皮夾縛。
凡夾縛用杉木皮數片,周面緊夾縛留開背一縫,夾縛必三度,必要緊。
凡用杉木皮浸約如指大片,疏排令周匝用小繩三度緊縛,三日一次淋洗,換塗貼藥。
凡貼藥用板子一片,將皮紙或油紙,以水調黑龍散攤勻在上,然後卷之貼損處。
凡打撲墜墮,刀刃傷損,便覺氣絕不能言,取藥不及,挑開口,以熱小便灌之妙。
凡傷重必用藥水泡洗,然後塗藥,如傷輕不必洗便塗藥。
凡夾縛夏二三日,冬四五日可解開夾縛處,用熱藥水泡洗。
凡腫甚是血作,用熱藥水泡洗,然後塗藥黑龍散之類。
凡皮里有碎骨,只用黑龍散敷貼,後皮肉自爛,其碎骨必自然出來,然後方愈。
凡損一月內尚可整理,久則不可。
凡傷損不可吃草藥,吃則所出骨不能如舊,草藥性烈故耳。
凡跌損腸肚汙血,且服散血下血藥,如四物加大黃之類。
凡損大小便不通,未可服損藥,蓋損藥用酒必熱,且用四物湯、承氣之類,大小便通方可服損藥。
凡傷重者,未服損藥,先服氣血藥,如勻氣散之類。
凡服損藥不可吃冷物,惟牛肉極冷,若吃痛不可治。
凡損藥必熱便生血氣以接骨耳。
凡損藥用酒,不拘紅酒生酒,只要無灰。
凡損藥必不可無乳香、沒藥。若市缺此二味,以番降真香代之。若缺血竭,亦以降真香代之。
凡損藥如小紅丸、大活絡丹、七釐散、黑龍散、風流散、三釐散之類皆是必用緊要之藥。
凡損藥三四月間不可多合,五六月間尤甚,存散藥以罐貯之密封口,隨時旋丸用為妙。
凡渾身無故損痛,乃是風損,當用風損藥,如排風湯之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