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六十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十七 (1)

1. 癭瘤敘論

癭瘤之病,乃足陽明之經與任脈二經氣血凝滯,加以憂鬱之所成也。何則?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任脈為陰血之至脈,氣滯上焦,即血不下流,而著於任脈之杪,故多著於頸項皮寬處是也。

《外科精義》云:人之氣血循環一身,常欲無滯流之患。倘喜怒不節,憂思過度,調攝失宜,以致氣滯血凝,而成癭瘤。既久,血氣寢衰,不能攻擊,其形堅實,無如之何。

白話文:

癭瘤這種疾病,是足陽明胃經和任脈這兩條經脈的氣血運行不順暢,加上心情憂鬱所造成的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陽明經是氣血非常旺盛的經脈,而任脈則是陰血匯聚的重要經脈,當氣滯留在上半身,就會使得血液無法順利下行,而停留在任脈的末端,所以癭瘤大多長在脖子等皮膚比較寬鬆的地方。

《外科精義》這本書說:人體的氣血循環全身,應該要保持暢通無阻,不要有停滯的問題。如果喜怒的情緒沒有節制,過度憂愁思慮,或是調養身體的方法不當,就會導致氣滯血瘀,進而形成癭瘤。一旦時間久了,氣血逐漸衰弱,無法攻克病灶,癭瘤的形狀就會變得堅硬實在,難以處理。

2. 五癭六瘤其狀各異

五癭者,一曰肉癭,其肉色不變,軟硬中和;二曰筋癭,其筋脈露呈;三曰血癭,其赤脈交結,如纏紅絲;四曰氣癭,憂愁腫甚,喜樂漸消,隨氣消長;五曰石癭,其中堅硬如石,不能轉移是也。

瘤病有六者,一曰骨瘤,二曰脂瘤,三曰肉瘤,四曰膿瘤,五曰血瘤,六曰石瘤是也。癭瘤二證,雖不痛癢,誠不美觀。治之不得其法者,又莫如弗治之為愈也。嘗見用針及爛藥決破膿血,崩潰滲漏不已而致死者。其間肉癭、石瘤攻治尤所不可,惟氣癭粉瘤之類,可以服藥而痊。醫此者慎毋輕忽也。

白話文:

癭有五種,它們的樣子各不相同:第一種是肉癭,它的顏色和正常皮膚一樣,軟硬適中;第二種是筋癭,可以看見突出的筋脈;第三種是血癭,上面佈滿交錯的紅色血管,像纏繞著紅色的絲線;第四種是氣癭,心情憂愁時腫脹會加劇,心情愉快時腫脹會減輕,它的腫脹程度會隨著情緒而變化;第五種是石癭,它內部堅硬如石頭,無法移動。

瘤有六種:第一種是骨瘤,第二種是脂瘤,第三種是肉瘤,第四種是膿瘤,第五種是血瘤,第六種是石瘤。癭和瘤這兩種病症,雖然不會讓人感到疼痛或搔癢,但確實不美觀。如果治療方法不正確,不如不治療來得好。我曾經看過有人用針刺或腐蝕性藥物來弄破膿血,結果導致傷口崩潰滲漏不止而死亡。其中肉癭和石瘤尤其不能隨意治療,只有氣癭和粉瘤之類的,或許可以透過服藥痊癒。治療這些病症的醫生,務必要謹慎小心,不可輕忽大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