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五十六 (1)
卷之五十六 (1)
1. 治心痛須分新久寒熱
凡心痛,明知身受寒氣,口傷寒物,於初得之時宜用溫散或溫利之藥,如豆蔻丸之類。稍久則成鬱熱,《原病式》中備言之矣。若久病鬱熱者,欲行溫散,寧無助火為病乎?由是古方多以山梔為主,加熱藥為嚮導,則邪易伏病易退,正氣復而愈矣。用山梔十五枚去皮炒濃煎,佐以薑汁,令辣服之,或加川芎一錢,或以二陳加川芎、蒼朮,倍山梔煎服,甚者加乾薑。輕者以麻黃桂枝之類散之,或以桔梗、韭汁開提之,重者加石𨢑。
因平日喜食熱物,以致死血留於胃口而痛者,宜桃仁承氣湯下之,或玄胡索一兩半,桂、滑石、紅花、面各半兩,桃仁三十枚,蒸餅丸服。有勞役太甚,飲食失節,中氣不足,或寒邪乘虛而客,或久不散鬱而生熱,或素有熱,虛熱相搏結於胃口而痛,或食積痰,或乘氣而食相郁不散,停結胃口而痛也。
白話文:
心痛的治療,必須區分是新發的還是舊有的,是寒證還是熱證。
一般來說,如果心痛明顯是因為身體受寒,或是吃了寒涼食物引起的,在剛發病的時候,應該使用溫散或溫通的藥物,像是豆蔻丸之類的。如果病程稍久,就會轉變成鬱熱,這在《原病式》這本書裡已經詳細說明過了。如果是久病而導致鬱熱的,如果還用溫散的藥,豈不是會助長火氣,讓病情更嚴重嗎?所以古代的藥方大多以山梔子為主藥,再配上一些溫熱的藥來引導藥效,這樣邪氣就容易被降伏,病就容易好轉,正氣恢復就能痊癒。可以使用去皮炒過的山梔子十五枚,濃煎後,加入薑汁,趁熱喝下,或是加入川芎一錢;也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川芎、蒼朮,加倍山梔子的量來煎服,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再加乾薑。如果情況比較輕微,可以用麻黃、桂枝等藥來發散,或是用桔梗、韭菜汁來疏通,情況嚴重可以加上石膏。
如果平常喜歡吃熱性食物,導致瘀血停留在胃口而引起疼痛,應該用桃仁承氣湯來攻下,或是用玄胡索一兩半,加上桂枝、滑石、紅花、麵粉各半兩,桃仁三十枚,做成蒸餅丸服用。
另外,有的人因為過度勞累,飲食不規律,導致中氣不足;或是寒邪趁虛而入;或是因為鬱悶太久沒有散開而產生熱;或是原本就有熱,虛熱與其他熱相搏結在胃口而引起疼痛;或是因為食物積滯、痰濕;或是因為情緒不順,食物和氣機鬱結不散,停留在胃口而引起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