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 (7)
卷之二 (7)
1. 運氣篇第九
六節藏象篇,黃帝問曰:余聞天以六六之節,以成一歲,人以九九制會,計人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,久矣。不知其謂也。
六六謂六甲之日,以成一歲之節限;九九制會,謂九同於九野之數,以制人形之會通也。
岐伯對曰:昭乎哉問也,請遂言之。夫六六之節,九九制會者,所以正天之度,氣之數也。
六六之節,天之度也。九九之制會,天之數也。所謂氣數者,生成之氣也。周天之分,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以十二節氣均之,則氣有三百六十日而終,兼之小月,日又不足其數矣。是以六十四氣而常置閏焉,何者?以其積差分故也。天地之生育,本祖於陰陽,人神之運用為始,終於九氣。
白話文:
六節藏象篇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天以六六之節,來完成一年,人以九九制會,計算人有三百六十五節,來與天地相應,已經很久了。但我並不知道這其中的意思。」
岐伯回答道:「您問的問題真是明智,請讓我詳細說明。六六之節,九九制會,是用来規範天體運行的規律,以及氣的數量。」
「六六之節,是天體運行的規律。九九制會,是氣的數量。所謂氣的數量,指的是生成萬物的氣。周天(天球)的劃分,共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,以十二節氣平均分配,氣則有三百六十日而終結。但因為有小月,日數又不足。所以,六十四氣中必須常置閏月,為什麼呢?因為這是為了彌補積累的偏差。」
「天地萬物的生長,本源於陰陽,人神(指人的精神)的運作,從開始到結束,都受制於九氣。」
《律書》曰;黃鐘之律,管長九寸,冬至之日,氣應灰飛,由此則萬物之生,咸因於九氣矣。
天度者,所以制日月之行也,氣數者,所以紀生化之用也。
制,謂準度。紀,謂紀綱。准日月之行度者,所以明日月之行遲速世;紀化生之為用者,所以彰氣至而斯應也。氣應無差,則生成之理不替;遲速以度,大小之月生焉。故日異長短,月移寒暑,收藏生長無失時宜也。
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夜為陰。行有分紀,周有道理。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。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,積氣余而盈閏矣。
日行遲,故晝夜行天之一度,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,而猶有度之奇分矣。月行速,故晝夜行天之十三度余,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。言有奇者,謂十三度外,復行十九分度之七,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。《書》曰: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,以閏月定四時成歲,則其義也。積余盈閏者,蓋以月之大小,不盡天度故也。
白話文:
《律書》說:黃鐘的音律,管長九寸,冬至那天,氣應如灰燼般飄散,由此可知萬物的生長,都受到九種氣的影響。
天度,是用来規範日月運行軌跡的,氣數,是用来記錄生化作用的。
制,指的是準確度。紀,指的是綱領。準確規範日月運行軌跡,是为了讓日月運行速度有所依循;記錄生化作用的綱領,是为了彰顯氣至而萬物應合的規律。氣應無誤,則生長法則不變;運行速度依規範而定,就有了大小月之分。所以,日出日落時間長短不同,月圓月缺寒暑交替,收藏生長都符合時節。
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夜為陰。運行有規律,循環有道理。太陽每天運行一度,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又一點。所以,一年三百六十五日,由大小月組成,累積氣數餘數而盈餘閏月。
太陽運行速度慢,所以晝夜運行天球一度,三百六十五天才能繞天球一圈,而且還有一些奇餘的度數。月亮運行速度快,所以晝夜運行天球十三度又一點,二十九天就能繞天球一圈。這裡說的“奇”是指除了十三度之外,還多運行十九分之七度,所以說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又一點。《尚書》說:一年三百六旬有六日,用閏月來確定四季,完成一年,這就是其中的道理。累積餘數而盈餘閏月,是因為月亮的大小變化,無法完全符合天球的運行軌跡。
立端於始,表正於中,推余於終,而天度畢矣。
端,首也。始,初也。表,彰示也,正,鬥建也。中,月半也。推,退位也。言立首氣於初節之日,示鬥建於月半之辰,退餘閏於相望之後。是以閏之前,則氣不及月;閏之後,則月不及氣。故常月之制,建初立中;閏月之紀,無初無中。縱歷有之,皆他節氣也。故歷無雲其候閏某月節閏某月中也,推終之義斷可知乎!故曰:立端於始,表正於中,推余於絡也。由斯推日成閏,故能令天度畢焉。
天有十日,日六竟而周甲,甲六復而終歲,三百六十日法也。
十日,謂甲乙內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。十者,天地之至數也。《易》曰天九地十,是也。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數,甲子六周而復始,則終一歲之日,是三百六十日之歲法,非天度之數也。此蓋十二月各三十日者,若除小月,其日又差之也。
白話文:
一年之始,以立春為首,立春之氣始於節氣之初,鬥建之位則顯現於每月十五日,而閏月則退位至下一個相望的月份。因此,閏月之前,氣候尚未到達該月的程度;閏月之後,該月的時序已過。所以,常月遵循建初立中的規律,而閏月則無初無中。縱然曆法中有閏月,但都屬於其他節氣,曆法中從不記載某月有閏,某月中有閏。由「推余於終」的意義可知,閏月的出現是為了推算日數而形成的,因此才能使天度完備。
天有十天干,六個天干循環一次就成一個甲子,六個甲子循環一次就完成一年,共計三百六十日,這是歲法的計算方式。
十天干指的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十代表天地之極數。《易經》說:「天九地十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六十天干循環一次就形成甲子,六個甲子循環一次就回到最初,這就是一年的日數,也就是三百六十日的歲法,而非天度之數。這是因為每個月的日數都是三十天,如果要減去小月,日數就會有差距。
帝曰:夫子言積氣盈閏,願聞何謂氣?岐伯曰:五日謂之候,三候謂之氣,六氣謂之時,四時謂之歲,而各從其主治焉。
各從其主治,謂一歲之日,各歸從五行之一氣,而為之主以旺也。故下文曰云云。
五運相襲,而皆治之。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。時立氣布,如環無端,候以同法。故曰: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;虛實之所起,不可以為工矣。曰:五運之始,如環無端,其太過不及何如?曰:五運更立,各有所勝,盛虛之變,此其常也。曰:平氣何如?曰:無過者也。曰:太過不及奈何?曰:在經有也。
曰:何謂所勝?曰: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得五行時之勝,各以氣命其臟。曰:何以知其勝?曰:求其至也,皆歸始春。未至而至,此謂太過,則薄所不勝,而乘所勝也,命曰氣淫,不分邪僻內生,工不能禁。至而不至,此謂不及,則所勝妄行,而所生受病,所不勝薄之也,命曰氣迫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先生說積氣盈閏,請問什麼叫做氣?岐伯回答:五天為一候,三候為一氣,六氣為一時,四時為一歲,每一種氣都各有其主治。
各從其主治,指的是一年中的每一天,都歸屬於五行中的某一種氣,並以此氣為主要力量。因此下文才會說……
五運相繼,都必須依照其特性來治理。時間循環往復,終點就是起點。時令、氣候的運行,就像環沒有盡頭一樣,候的變化也遵循同樣的規律。所以說:不知道年份的變化,氣的盛衰;不知道虛實的病因,就無法成為真正的醫生。
皇帝問:五運的開始,就像環沒有盡頭一樣,它的過度和不足如何?岐伯回答:五運交替,各有所勝,盛衰變化,這是常態。
皇帝問:平氣如何?岐伯回答:沒有過度和不足。
皇帝問:過度和不足怎麼辦?岐伯回答:在經書上有記載。
皇帝問:什麼叫做所勝?岐伯回答: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這就是五行相剋的道理,每一種氣都以五行相剋的關係,決定其所屬的臟器。
皇帝問:如何知道誰勝誰?岐伯回答:追溯其源頭,都歸於初春。還沒到就已經到,這就是過度,就會薄弱其所不勝,而乘勝而上,叫做氣淫,邪氣不受約束而內生,醫生也無法阻止。到了卻沒到,這就是不足,就會讓所勝的妄行,而所生的臟器生病,所不勝的就會被薄弱,叫做氣迫。
所謂求其至者,氣至之時也。
凡氣之至,皆謂立春前十五日,乃候之初也。未至而至,謂所直之氣未應至而先期至也。先期而至,是氣有餘,故曰太過。至而不至,謂所直之氣應至不至而後期至,後期而至,是氣不足,故曰不及。太過則薄所不勝,而乘所勝;不及則所勝妄行,而所生受病,所不勝薄之也。
凡五行之氣,我克者為所勝,克我者為所不勝,生我者為所生。假令肝木有餘,是肺金不足,金不制木,故木太過。木氣既余,則反薄肺金,而乘於脾土矣。此皆五臟之氣內相淫併為疾,故命曰氣淫也。余太過例同。又如肝木氣少,不能制土,土氣無畏,而遂妄行,水被土凌,故云: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也。肝木之氣不平,肺金之氣自薄,故曰:所不勝薄之。
白話文:
所謂追求氣至的時刻,就是指氣運到達的時機。
一般而言,氣運到達的時間,指的是立春前十五天,也就是候氣的開始。如果在氣運未至時就到達,表示所應當出現的氣運尚未到達,卻提前出現了。提前出現的氣運,代表著氣運過剩,所以稱為太過。如果氣運應當到達卻沒有到達,表示所應當出現的氣運遲遲未至,而是延後出現了,延後出現的氣運,代表著氣運不足,所以稱為不及。太過則會減弱所不克之物,並侵犯所克之物;不及則所克之物會妄行,而所生之物會生病,所不克之物也會減弱。
五行之氣中,我克者為所勝,克我者為所不勝,生我者為所生。假設肝木氣運過剩,則肺金氣運不足,金無法制約木,所以木氣過盛。木氣過剩,反過來就會減弱肺金,並侵犯脾土。這些都是五臟之氣互相侵犯導致疾病,因此稱為氣淫。其他過剩的情況也類似。又如肝木氣運不足,無法制約脾土,土氣無所畏懼,就肆意妄行,水被土凌辱,所以說:所克之物妄行而所生之物生病。肝木之氣不平衡,肺金之氣就會減弱,所以說:所不克之物減弱。
然木氣不平,土金交薄,相迫為疾,故曰氣迫也。余不及皆同例。
謹候其時,氣可與期,失時反候,五治不分,邪僻內生,工不能禁。曰:有不襲乎?岐伯曰:蒼天之氣,不得無常也。氣之不襲,是謂非常,非常則變矣。曰:非常而變奈何?曰:變至則病,所勝則微,所不勝則甚。
汪氏曰:變者,非常也。至,氣至也。所勝,我克彼也。所不勝,彼克我也。重,復也。時,六氣之時也。此言六氣失序,而邪有微甚之殊。夫六氣者,主氣是也。初氣厥陰風木,二君火,三相火,四濕土,五燥金,六寒水,由初逮終,以應六六之氣,是氣相襲而順,否為逆而且病焉。
白話文:
然而木氣不平衡,土金氣息交合薄弱,彼此互相逼迫而導致疾病,所以叫做氣迫。其他未提及的都與此相同。
要謹慎地等待時機,氣息可以預測,錯過了時機再反過來等待,五種治療方法就無法區分,邪氣就會從內部產生,即使是精通醫術的人也無法阻止。有人問道:有沒有什麼疾病不會反覆發作呢?岐伯回答:上天的氣息,不可能沒有規律。氣息不反覆發作,就是不正常,不正常就會變化。有人問道:不正常而變化,該怎麼辦呢?岐伯回答:變化到達極點就會生病,身體抵抗力強就能輕微,抵抗力弱就會嚴重。
汪氏說:變化,就是不正常。至,是指氣息到達。所勝,是指我剋制它。所不勝,是指它剋制我。重,是指再次。時,是指六氣的時機。這段話的意思是,六氣失序,邪氣就會有輕重之分。六氣,是指主氣。初氣為厥陰風木,二君為火,三相為火,四濕為土,五燥為金,六寒為水,從初氣到終氣,依次對應六六之氣,這就是氣息相繼而順,反之則逆行而生病。
如初病厥陰風木司令,若風氣弗應,而變濕氣大行者,邪屬太陰土也,木能剋土,乃所不勝者,故邪為微。若風木之氣弗應,而變燥氣大行者,邪屬陽明金也,金來剋木,乃所不勝者,故邪為甚。是在丁年謂之重感。經曰:乘年之虛,則邪甚也;失守之和,亦邪甚也。因而重感於邪,則病危矣。
夫丁屬陰乾,從化為不及,木運不及,則不勝之燥金凌之。然木內應於肝,而肝以感年運所不勝之邪,於時重感之矣,是一歲而受二傷,故曰:重感於邪則死矣。若丁木不及之年,燥金之變不當風木之時者,亦為微邪,故曰:非時則微,當時則甚,余仿此。王注謂直年至後,二三四五歲病,豈理也哉?
白話文:
若一開始是厥陰風木主事,但風氣不應,而轉變為濕氣盛行,則邪氣屬於太陰土。木剋土,卻被土所剋,所以邪氣較輕。若風木之氣不應,而轉變為燥氣盛行,則邪氣屬於陽明金。金剋木,木被金剋,所以邪氣較重。若是在丁年,則稱為重感。經書說:乘著一年虛弱之時,邪氣就更重;失去正常的運作,邪氣也會更重。因此在重感邪氣時,病情就十分危急。
丁屬陰乾,從化不及,木運不及,就會被燥金所剋。而木內應於肝,肝受到年運所剋的邪氣影響,在這個時候重感,就會一年受到兩次傷害,因此說:重感邪氣就會死亡。若是在丁木不及的年份,燥金的變化不應在風木的季節,也屬於輕微邪氣,所以說:非時則微,當時則甚,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。王注說直年之後,二三四五歲生病,這道理說不通。
天元紀論篇,帝曰:五運相襲而皆治之,終期之日,周而夏始,余已知之矣。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?鬼臾區曰:夫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紀綱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可不通乎?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;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夫變化之為用也,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,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。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;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;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;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;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。
此五行變化,以應天地運氣之理,與陰陽應象頗同。
故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。然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金木者,生成之始終也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,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。曰:何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?(氣謂風熱燥濕寒。形謂木火土金水。)曰:陰陽之氣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五運相生相克,彼此影響,最终都會治好,週而復始,夏朝即將開始,我已知晓。但我想知道,五運与三陰三陽的變化如何相互对应呢?鬼臾區回答:五運陰陽,是天地运行的规律,万物变化的根本,生生不息的源泉,是神明所在之处,怎么能不懂呢?万物生生不息叫做化,事物发展到极致叫做变;阴陽變化莫测叫做神,神妙無窮叫做聖。變化運用於天叫做玄,运用於人叫做道,運用於地叫做化。化生五味,道生智慧,玄生神明。神在天为风,在地为木;在天为热,在地为火;在天为湿,在地为土;在天为燥,在地为金;在天为寒,在地为水。
这五行变化,对应天地运行的规律,与陰陽相互对应。
所以,天上的氣,在地形成形體,形氣相互作用,生生不息。天地是萬物的上下,左右是陰陽運行的方向,水火是陰陽的象征,金木是萬物生長的始終。氣有盛衰,形有消長,上下相互感應,生生不息。問道:什麼是氣的盛衰?什麼是形的消長?(氣指風、熱、燥、濕、寒,形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)回答:陰陽之氣各有盛衰,所以叫做三陰三陽。
形有盛衰,謂五行之治,各有太過不及也。故其始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;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。知迎知隨,氣可與期。應天為天符,承歲為歲直,三合為治。
〔應天〕為木運之歲,上見厥陰;火運之歲,上見少陽、少陰;土運之歲,上見太陰;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;水運之歲,上見太陽。此五者天氣下降,如合符運,故曰應天,為天符也。〔承歲〕謂木運之歲,歲當亥卯;火運之歲,歲當寅午;土運之歲,歲當辰戌丑未;金運之歲,歲當巳酉,水運之歲,歲當申子。此五者歲之所宜,故曰承歲,為歲直也。
〔三合〕謂火運之歲,上見少陰,年辰臨午;土運之歲,上見太陰,年辰臨丑未;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,年辰臨酉。此三者,天氣運氣與年辰俱會,故云三合為治也。〔歲治〕亦曰歲位,三合亦為天符。六微旨論曰:天符歲會曰太乙天符,謂天運與歲相會。
白話文:
萬物都有盛衰,這是五行運行的規律,各有過猶不及。所以事物開始時,有餘則往,不足隨之;不足則往,有餘從之。懂得迎合事物發展趨勢,就能掌握時機。應天則合符天運,承歲則順應當年氣候,三合則天時地利人和。
應天是指木運之年,天空呈現厥陰之象;火運之年,天空呈現少陽、少陰之象;土運之年,天空呈現太陰之象;金運之年,天空呈現陽明之象;水運之年,天空呈現太陽之象。這五種氣象都與當年的五行運勢相符,所以稱為應天,也就是天符。
承歲是指木運之年,當年歲支為亥卯;火運之年,當年歲支為寅午;土運之年,當年歲支為辰戌丑未;金運之年,當年歲支為巳酉;水運之年,當年歲支為申子。這五種歲支都符合當年的五行運勢,所以稱為承歲,也就是歲直。
三合是指火運之年,天空呈現少陰之象,當年歲支為午;土運之年,天空呈現太陰之象,當年歲支為丑未;金運之年,天空呈現陽明之象,當年歲支為酉。這三種情況下,天空、運氣和歲支都相合,所以稱為三合,也代表著當年運勢昌隆。歲治也就是指歲位,三合也屬於天符的範疇。《六微旨論》中提到,天符歲會稱為太乙天符,意思是天運與歲支相合。
帝曰:上下相召奈何?鬼臾區曰: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。木火土金水火,(相火。)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,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。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。
天有六氣,地有五位。天以六氣臨地,地以五位承天,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。以六加五,即五歲而餘一氣,故遷一位。若以五承六,則常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,故六歲而環會,所謂周而復始也。地氣左行,往而不返;天氣東轉,常自火運數五歲已。其次氣正當君火之上,法不加臨,則右遷君火氣上,以臨相火之上,故曰五歲而右遷也。
白話文:
皇帝问:天地之间相互感应是怎么回事?鬼臾区答道:寒、暑、燥、湿、风、火,是天的阴气和阳气,三阴三阳向上承接它们。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、火(相火),是地的阴气和阳气,生长、化、收藏、下应它们。天以阳气生,以阴气长,地以阳气杀,以阴气藏。天有阴气和阳气,地也有阴气和阳气,所以阳气中藏着阴气,阴气中藏着阳气。因此,想要了解天地阴阳变化,就要顺应天气的运行规律,动而不息,故而五年右迁。顺应地气的运行规律,静而守位,故而六年环会。
天有六气,地有五位。天以六气临地,地以五位承天,这是因为天气的运行规律不加临君火之位。六加五,即五年余一气,故而迁一位。若以五承六,则需六年才能完全承接天元的运行规律,故而六年环会,这就是所谓周而复始。地气左行,往而不返;天气东转,常自火运数五年已。下一个气正当君火之上,法不加临,则右迁君火气上,以临相火之上,故而称五年右迁。
由斯動靜上下相臨,而天地萬物之情、變化之機可見矣。
動靜相召,上下相臨,陰陽相錯,而變由生也。曰:上下周紀,其有數乎?曰:天以六為節,地以五為制。周天氣者,六期為一備;終地紀者,五歲為一周。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,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,為一紀,凡三十歲;千四百四十氣,凡六十歲,而為一周,不及太過斯皆見矣。
君火在相火之右,但立名於君位,不立歲氣,故天之六氣不偶其氣以行君火之正,守位而奉天之命,以宣行火令耳。以名奉天,故曰君火以名;守位稟命,故曰相火以位也。
鬼臾區曰: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;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;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;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;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。帝曰:其於三陰三陽,合之奈何?曰:子午之歲,上見少陰;丑未之歲,上見太陰;寅申之歲,上見少陽;卯酉之歲,上見陽明;辰戌之歲,上見太陽;巳亥之歲,上見厥陰。少陰所謂標也,厥陰所謂終也。
白話文:
觀察事物運動與靜止的變化,以及天地萬物的情緒和變化的規律,就能理解天地運行的道理。動與靜互相吸引,上下相互依存,陰陽互相交錯,由此產生變化。有人問道:天地運行的周期有規律嗎?回答是:天以六為節,地以五為制。天運行的周期,以六個時期為一個循環;地運行的周期,以五年為一個循環。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,六和五相合,構成七百二十個氣,為一個紀,共計三十年;一千四百四十個氣,共計六十年,為一個周期,超過或不足這個周期就會出現異常。
君火位於相火右側,只以君位命名,不設定歲氣,所以天之六氣不會直接影響君火運行的規律,它按照既定的位置,奉行天命的指令,宣揚火令。以名奉天,所以稱之為君火以明;守位稟命,所以稱之為相火以位。
鬼臾區說:甲己之年,土運主導;乙庚之年,金運主導;丙辛之年,水運主導;丁壬之年,木運主導;戊癸之年,火運主導。帝問道:這與三陰三陽的關係如何?鬼臾區回答:子午年,上應少陰;丑未年,上應太陰;寅申年,上應少陽;卯酉年,上應陽明;辰戌年,上應太陽;巳亥年,上應厥陰。少陰代表開始,厥陰代表結束。
厥陰之上,風氣主之;少陰之上,熱氣主之;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;少陽之上,相火主之;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;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。所謂本也,是謂六元。
五運行論,曰: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,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,蒼天三氣經於危室柳鬼,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,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。所謂戊己分者,奎璧角軫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
戊土屬乾,己土屬巽。《遁甲經》曰:六戊為天門,六己為地戶。晨暮占雨以西北東南,義取此也。雨為土用,濕氣主之,故曰占焉。
帝曰:論言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,未知其所謂也。岐伯對曰:所謂上下者,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諸上見厥陰,左少陰右太陽;見少陰,左太陰右厥陰;見太陰,左少陽右少陰;見少陽,左陽明右太陰;見陽明,左太陽右少陽;見太陽,左厥陰右陽明。所謂面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白話文:
厥陰經脈之上,受風氣影響;少陰經脈之上,受熱氣影響;太陰經脈之上,受濕氣影響;少陽經脈之上,受相火影響;陽明經脈之上,受燥氣影響;太陽經脈之上,受寒氣影響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六元」。
《五運行論》說:丹天之氣運行在牛女星宿之間的戊分;黅天之氣運行在心尾星宿之間的己分;蒼天三氣運行在危室柳鬼星宿之間;素天之氣運行在亢氐昴畢星宿之間;玄天之氣運行在張翼婁胃星宿之間。戊己分,指奎璧角軫四個星宿,是天地之門戶。
戊土屬乾,己土屬巽。《遁甲經》說:六戊代表天門,六己代表地戶。早晨和傍晚觀察西北和東南方向的天氣,就能預測雨水,這就是「占雨」的道理。雨水是土的作用,濕氣主宰著雨水,所以才說「占焉」。
皇帝問道:您說天地是萬物上下之分,左右是陰陽之道,我仍然不明白您所指。岐伯回答:所謂上下,是指一年四季的變化,可以觀察到陰陽的所在。所謂左右,是指在觀察經脈時,可以看到厥陰在左,少陰在右,太陽在左;可以看到少陰在左,太陰在右,厥陰在左;可以看到太陰在左,少陽在右,少陰在左;可以看到少陽在左,陽明在右,太陰在左;可以看到陽明在左,太陽在右,少陽在左;可以看到太陽在左,厥陰在右,陽明在左。這就是面朝北方,依次排列它們的位置,描述它們出現的方位。
面向北而言之也,上,南也。下,北也。左,西也。右,東也。
帝曰:何謂下?岐伯曰:厥陰在上,則少陽在下,左陽明右太陰;少陰在上,則陽明在下,左太陽右少陽;太陰在上,則太陽在下,左厥陰右陽明;少陽在上,則厥陰在下,左少陰右太陽;陽明在上,則少陰在下,左太陰右厥陰;太陽在上,則太陰在下,左少陽右少陰。所謂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主歲者,位在南,故面北而言其左右;在下者,位在北,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。上,天位也。下,地位也。面南,左東也,右西也,上下異而左右殊也。
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。曰:相得而病者何也?曰:以下臨上,不當位也。間氣何如?岐伯曰:隨氣所在,期於左右。
白話文:
面對北方來說,上方是南方,下方是北方,左側是西方,右側是東方。
皇帝問道:什麼是下方?岐伯回答:厥陰在上,少陽在下,左邊是陽明,右邊是太陰;少陰在上,陽明在下,左邊是太陽,右邊是少陽;太陰在上,太陽在下,左邊是厥陰,右邊是陽明;少陽在上,厥陰在下,左邊是少陰,右邊是太陽;陽明在上,少陰在下,左邊是太陰,右邊是厥陰;太陽在上,太陰在下,左邊是少陽,右邊是少陰。所謂面向南方並確定方位,指的是觀察它們的位置。
掌管一年四季的,位在南方,所以面向北方來描述它的左右;位於下方的,位在北方,所以面向南方來描述它的左右。上方,是天之位。下方,是地之位。面向南方,左側是東方,右側是西方,上下不同,左右也不一樣。
上下交會,寒暑相鄰,氣相合則和諧,不相合則生病。問道:相合而生病是怎麼回事?回答:下方壓迫上方,不當位。間氣怎麼樣?岐伯回答:隨著氣的所在,延展到左右。
於左右尺寸四部,分位承之,以知應與不應,過與不過也。
曰:期之奈何?曰:從其氣則和,逆其氣則病。
逆謂當浮不浮,當沉不沉。至真要論曰:厥陰之至其脈弦,少陰之至其脈鉤,太陰之至其脈沉,太陽之至大而浮,陽明之至短而澀,少陽之至大而長。至而和則平,至而甚則病,至而反則病,至而不至者病,未至而至者病,陰陽易者危。
不當其位者病。
見於他位也。
迭移其位者病。
謂左見右脈,右見左脈,氣差錯故耳。
失守其位者危。
已見於他鄉,本宮見賊殺之氣。
尺寸反者死。
子午卯酉四歲有之,反,謂歲當陰在寸,而反見於尺;歲當陽在尺,而反見於寸。尺寸俱反,乃謂反也。若尺獨然,或寸獨然,是不應氣,非反也。
白話文:
左右手四個部位,分別承擔著不同的位置,根據這些位置的脈象,就能知道哪些該出現、哪些不該出現,哪些過度、哪些不足。
有人問:如何才能判斷脈象是否正常?答案是:順應氣機則身體健康,逆反氣機則會生病。
所謂逆反,指的是原本應該浮的脈卻沉下去,原本應該沉的脈卻浮起來。比如,厥陰脈應該弦,少陰脈應該鉤,太陰脈應該沉,太陽脈應該大而浮,陽明脈應該短而澀,少陽脈應該大而長。如果脈象到達這些位置卻是平穩和諧,則身體健康;如果到達這些位置卻過於明顯,則會生病;如果到達這些位置卻相反,則也會生病;如果到達這些位置卻沒有到達,或者還沒到達就已經到達了,也都會生病;陰陽相互轉換則很危險。
脈象不在應該出現的位置也會生病,比如原本應該在右手出現的脈卻出現在左手,或者原本應該在左手出現的脈卻出現在右手,這是因為氣機錯亂造成的。
脈象失去原本的位置則很危險,比如原本應該在自身部位出現的脈卻出現在其他部位,說明自身部位受到攻擊,有被敵人殺害的氣象。
尺寸位置顛倒則會死亡。
一年有子午卯酉四個季節,在不同的季節,脈象會在不同的位置出現,如果出現顛倒,比如應該在寸部出現的陰脈卻出現在尺部,或者應該在尺部出現的陽脈卻出現在寸部,則稱為反。如果尺寸都反了,才稱為反;如果只有尺部反了或者只有寸部反了,則不是真正的反,只是不符合氣機而已。
陰陽交者死。先立其年,以知其氣,左右應見,然後乃可以言生死之逆順。
陰陽交,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。交,謂歲當陰,在右脈反見左;歲當陽,在左脈反見右。左右交見是謂交。若左獨然,或右獨然,是不應之氣,非交也。
至真要論篇,曰: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,若引繩大小齊等,命曰平,陰之所在寸口何如?岐伯對曰:視歲南北,可知之矣。曰:願卒聞之。曰:北政之歲,少陰在泉,則寸口不應;厥陰在泉,則右不應;太陰在泉,則左不應。南政之歲,少陰司天,則寸口不應;厥陰司天,則右不應;太陰司天,則左不應。諸不應,反其診則見矣。曰:尺候何如?曰:北政之歲,三陰在下,則寸不應;三陰在上,則尺不應。南政之歲,三陰在天,則寸不應,三陰在泉,則尺不應。左右同。故曰: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;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陰陽交合就會導致死亡。要先確定年份,才能了解氣運的變化,觀察脈象左右是否相應,然後才能推斷生死的吉凶。
陰陽交合,指的是寅、申、巳、亥、辰、戌、丑、未這八個年份。交合的意思是,當年屬於陰年,右脈卻反倒出現左脈的氣息;當年屬於陽年,左脈卻反倒出現右脈的氣息。左右脈象相交出現,就叫做交合。如果只有左脈出現,或只有右脈出現,就表示氣運不正常,不屬於交合。
《至真要論篇》中說,夫子教導我們要觀察陰陽所在的部位來調節身體,並論述人迎脈與寸口脈相應的道理。如果兩脈像拉直的繩子一樣大小一致,就稱為平脈。請問陰氣所在的寸口脈應該如何判斷呢?岐伯回答說:觀察當年的南北方向,就可以知道陰氣的所在。有人請教說:請詳細說明。岐伯回答說:當北方執政的年份,少陰在泉,則寸口脈不應;厥陰在泉,則右脈不應;太陰在泉,則左脈不應。當南方執政的年份,少陰司天,則寸口脈不應;厥陰司天,則右脈不應;太陰司天,則左脈不應。所有不應的脈象,反過來診斷就能看到。有人又問:尺脈應該如何判斷呢?岐伯回答說:當北方執政的年份,三陰在下,則寸脈不應;三陰在上,則尺脈不應。當南方執政的年份,三陰在天,則寸脈不應;三陰在泉,則尺脈不應。左右脈象相同。所以說:懂得關鍵的人,一句話就能說完;不懂得關鍵的人,就會說得沒完沒了。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帝曰:主歲何如?岐伯對曰:氣有餘,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;其不及,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,己所勝輕而侮之,侮反受邪,寡於畏也。
六微旨篇,帝曰: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?岐伯對曰:上下有位,左右有紀。故少陽之右,陽明治之;陽明之右,太陽治之;太陽之右,厥陰治之;厥陰之右,少陰治之;少陰之右,太陰治之;太陰之右,少陽治之。此所謂氣之標,蓋南面而待之也。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陰;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;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;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;少陰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太陽;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。所謂本也,本之下,中之見也。見之下,氣之標也。標本不同,氣應異象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今年的氣候如何?岐伯回答:如果氣盛,就會剋制自己所勝的,而欺侮自己所不勝的;如果氣不足,就會被自己所不勝的欺侮而乘其虛弱,自己所勝的也會輕視而被欺侮,結果反受邪氣,缺乏畏懼之心。
皇帝說:我想知道天道的六六節氣盛衰的道理。岐伯回答:天地間有上下之分,左右之界。所以少陽的右側由陽明治,陽明的右側由太陽治,太陽的右側由厥陰治,厥陰的右側由少陰治,少陰的右側由太陰治,太陰的右側由少陽治。這就是所謂的氣之標,就好像面向南方等待它一樣。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間見到厥陰;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間見到太陰;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間見到少陰;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間見到少陽;少陰之上,火氣治之,中間見到太陽;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間見到陽明。這就叫做本,本之下就是中之見,見之下就是氣之標。標本不同,氣候的表現也會不同。
曰:其有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太過何也?曰:至而至者和;至而不至,來氣不及也;未至而至,來氣有餘也。曰:至而不至,未至而至何如?曰:應則順,否則逆,逆則變生,變生則病。
至真要論,帝曰:勝復之動,時有常乎?氣有必乎?岐伯曰:時有常位,而氣無必也。曰:願聞其道。曰:初氣終三氣,天氣主之,勝之常也。四氣盡終氣,地氣主之,復之常也。有勝則復,無勝則否。帝曰:復已而勝何如?曰:勝至則復,無常數也,衰乃止耳。復已而勝,不復則害,此傷生也。曰:復而反病何也?曰:居非其位,不相得也。大復其勝則主勝之,故反病也,所謂火燥熱也。帝曰:治之奈何?曰:夫氣之勝也,微者隨之,甚者制之;氣之復也,和者平之,暴者奪之。皆隨勝氣,安其屈伏,無問其數,以平為期,此其道也。
白話文:
醫生說,有些病症會自然痊癒,有些不會,有些甚至會過度。為什麼呢?因為自然痊癒的,是因為身體機能處於平衡狀態;不會痊癒的,是因為身體的恢復力不足;而過度痊癒的,是因為身體的恢復力過強。醫生又問,那不會痊癒和過度痊癒的情況該怎麼處理呢?我說,符合病症的情況,就是順應自然,否則就是逆天而行,逆天而行就會產生變化,變化就會導致疾病。
皇帝問,身體的恢復功能,有固定的時間和規律嗎?恢復的氣力一定會出現嗎?岐伯回答,時間有固定的位置,而氣力則不一定會出現。皇帝說,請你詳細說明。岐伯說,初氣到三氣,是天氣主導,所以是恢復的常態;四氣到終氣,是地氣主導,所以是恢復的常態。有恢復就會有再次強盛,沒有恢復就會停止。皇帝問,恢復之後,再次強盛的情況如何?岐伯回答,強盛到達極限就會再次恢復,沒有固定的次數,直到衰竭才會停止。恢復之後,再次強盛,如果不再恢復,就會造成傷害,這就是傷害生命的根源。皇帝問,恢復之後反而生病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,是因為功能不正常,彼此不協調。過度恢復,就會導致強盛功能佔據主導地位,因此會生病,這就是所謂的火燥熱症。皇帝問,要怎麼治療呢?岐伯說,對於強盛的氣力,微弱的就順應它,強大的就抑制它;對於恢復的氣力,平和的就平衡它,暴躁的就抑制它。所有這些,都要順應強盛的氣力,讓它屈服,不必在意次數,以平衡為目標,這就是治療的道理。
帝曰:氣之上下何謂也?曰:身半以上,其氣三矣,天之分也,天氣主之;身半以下,其氣三矣,地之分也,地氣主之。以名命氣,以氣命處,而言其病。半則所謂天樞也。
身半,謂臍中也,所謂天樞也。天樞穴當臍兩旁同身寸之二寸。其氣三者,假如少陰司天,則上有熱,中有太陽,兼之三也。六氣皆然。司天者其氣三,司地者其氣三,故身半以上三氣,身半以下三氣也。以名言其氣,以氣言其處,以氣處寒熱而言其病之形證也。
故上勝而下俱病者,以地名之。下勝而上俱病者,以天名之。
上勝下病,地氣鬱也,故從地郁以名地病;下勝上病,天氣塞也,故從天塞以名天病。夫以天名者,方順天氣為制,逆地氣而攻之,以地名者,方從天氣為制則可。假如陽明司天,少陰在泉,上勝而下俱病者,是拂於下而生也。天氣正勝天可逆之,故順天之氣方同清也。少陰等司天上下勝,同法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「氣的上下指的是什麼?」
回答說:「身體上半部分,有三种氣,這是天的部分,由天氣主導;身體下半部分,也有三种氣,這是地的部分,由地氣主導。用名稱來指代氣,用氣來指代位置,然後再說疾病。」
「身體一半,指的是肚臍的位置,也就是所謂的天樞穴。天樞穴位於肚臍兩側,各距離肚臍兩寸。这三种氣,例如少陰主司天,則上部有熱,中部有太陽,三者兼而有之。六氣皆是如此。主司天的氣有三種,主司地的氣有三種,所以身體上半部分有三种氣,身體下半部分也有三种氣。用名稱來指代氣,用氣來指代位置,用氣和位置的寒熱來指代疾病的形狀和證狀。」
「所以上半身勝過下半身,上下半身都生病,就用地名來命名疾病。下半身勝過上半身,上下半身都生病,就用天名來命名疾病。」
「上半身勝過下半身而生病,是地氣鬱結,所以根據地氣鬱結來命名為地病;下半身勝過上半身而生病,是天氣阻塞,所以根據天氣阻塞來命名為天病。用天名來命名疾病,就應該順應天氣来治療,逆著地氣来攻治;用地名來命名疾病,就應該順應天氣来治療就可以了。例如陽明主司天,少陰在泉,上半身勝過下半身,上下半身都生病,這就是違反了下半身而產生的疾病。天氣正盛,可以逆著天氣來治療,所以順應天氣來治療,就像清淨一樣。少陰等主司天,上下半身勝過,治療方法都一樣。」
所謂勝至,報氣屈伏而未發也。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,皆如復氣為法。
勝至未復而病生,以天地異名為式,復氣以發,則所生無問上勝下勝,悉皆依復氣為病,寒熱之主也。
白話文:
所謂的克制到達極限,是因為報應的氣機壓抑而未能發出。當恢復到達時,不會因為天氣或地氣的名稱不同而有所差異,全都依照恢復的氣機來作為法則。
在克制尚未恢復時疾病產生,要根據天氣或地氣的不同來判斷,當恢復的氣機發動時,那麼無論是上方的克制還是下方的克制,全都依賴恢復的氣機來決定疾病的性質,這是寒熱症狀的主要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