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十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 (6)

1. 治脹滿攻下劑

(《澹寮》)三稜煎丸,治心腹堅脹,脅下滿硬,胸中痞塞,喘滿短氣。常服順氣,消積滿,除膨脹。

京三稜(生,半斤,搗為細末,以酒三升於銀石器內熬成膏子),杏仁(泡去皮尖,炒黃色),乾漆(炒煙盡),麥芽(炒。各一兩),青皮(去穰),蘿蔔子(炒),神麯(炒。各二兩),硇砂(五錢),

上為細末,三稜膏為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食後米飲下。

(東垣)沉香海金沙丸,治一切積聚,脾濕腫脹,肚大青筋羸瘦。

海金沙(錢半),沉香(一錢),輕粉(一錢),牽牛末(二兩),

上為末,獨蒜搗如泥為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煎百沸湯空心通草湯下,量人虛實與之。

(《良方》)遇仙如意丹,治氣積氣脹,痃癖水蠱與之。

白茯苓,青皮,陳皮(各一錢),白豆蔻,白朮,人參,丁香,三稜(炮),石菖蒲,砂仁,官桂,蓬朮(炮),遠志,木香(各三錢),山藥(半兩),香附子(五兩),牽牛(頭末,半斤),甘草(五分),

上為細末,醋打糊為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一百二十丸,臨睡白湯下。看老少虛實加減服,忌生冷硬物。氣蠱水蠱每服三百丸,立消。若風病,加地骨皮(一兩)。婦人月信不調,產後腹中有塊作痛,並宜服此。服後利數行,吃冷水一口即止,服前甘露飲補之。

(《良方》)小檳榔丸,治脾虛腹脹不食,快氣寬中極效。

檳榔,蘿蔔子(炒),木香,牽牛(炒。各等分),

上為末,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食後薑湯下。

(《醫林》)陳橘皮丸,治虛勞堅癖,腹脹羸瘦,飲食不消,面痿黃,四肢無力。

陳橘皮(去白炒),木香,檳榔,厚朴(制),硫黃(另研),大黃(炒),

上為丸,煉蜜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食後米飲或酒下。

白話文:

治脹滿攻下劑

三稜煎丸,治療心腹部堅硬脹痛、兩脅下脹滿硬結、胸中痞悶堵塞、氣喘氣短。經常服用能順氣、消除積食脹滿、去除腹部膨脹。

做法: 將生三稜半斤搗成細末,用三升酒在銀或石製器皿中熬成膏狀。再將杏仁(泡過,去皮尖,炒至黃色)、乾漆(炒至冒煙)、麥芽(炒)、青皮(去瓤)、蘿蔔子(炒)、神麯(炒),各一兩;硇砂五錢,研成細末。然後用三稜膏將所有藥末做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。

沉香海金沙丸,治療各種積聚、脾濕腫脹、肚子大且青筋暴露、身體消瘦。

做法: 海金沙一錢半、沉香一錢、輕粉一錢、牽牛末二兩,研成細末。用獨蒜搗成泥狀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剛燒開的白開水或通草湯送服。劑量應根據病人體質虛實調整。

遇仙如意丹,治療氣積氣脹、痃癖(腹部結塊)、水蠱等病症。

做法: 白茯苓、青皮、陳皮各一錢;白豆蔻、白朮、人參、丁香、三稜(炮製過)、石菖蒲、砂仁、官桂、蓬朮(炮製過)、遠志、木香各三錢;山藥半兩;香附子五兩;牽牛(頭末)半斤;甘草五分,研成細末。用醋調製成糊狀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睡前用白開水送服一百二十丸,可根據年紀大小和體質虛實酌情增減。服藥期間忌食生冷硬物。若是氣蠱或水蠱病症,每次服用三百丸,效果顯著。若是風病,可加入地骨皮一兩。婦女月經不調或產後腹中有硬塊作痛,也適合服用此藥。服藥後可能會多次排便,此時喝一口冷水即可停止。服藥前可先服用甘露飲滋補。

小檳榔丸,治療脾虛腹脹、食慾不振,能快速行氣、寬胸利膈,效果極佳。

做法: 檳榔、蘿蔔子(炒)、木香、牽牛(炒),等分研成細末。用糊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、五十丸,飯後用薑湯送服。

陳橘皮丸,治療虛勞形成的堅硬結塊、腹脹消瘦、消化不良、面色萎黃、四肢無力。

做法: 陳橘皮(去白炒)、木香、檳榔、厚朴(炮製過)、硫磺(另研)、大黃(炒),製成藥丸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用米湯或酒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