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九十九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十九 (5)

1. 喜樂

書云:喜樂無極,極則傷魄。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,皮革焦。喜怒不節,生乃不固。和喜怒以安居處,邪僻不至,長生久視。喜怒不測,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。榮衛不行,發為癰疽。

聚書云:喜則氣和性達,榮衛通行。然太喜傷心,積傷損神。故少喜則神不勞。《淮南子》云:大喜墜陽。

唐柳公度善攝生,年八十餘,步履輕健。或求其術,曰:吾無術,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,氣海常溫耳。

東坡發語曰:心喜則陽氣散,是故抑之以養陽氣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上說:喜樂沒有限度,一旦過度就會傷害到魄。魄受傷就會導致精神失常,精神失常的人會意識不清,皮膚也會乾枯焦裂。如果喜怒的情緒沒有節制,身體的生命力就會不穩固。所以要調和喜怒的情緒,才能安穩地生活,這樣邪氣就不會侵入,也能長壽。如果喜怒無常,就會導致陰氣不足,陽氣過剩,使得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失調,容易產生癰瘡腫毒。

《聚書》上說:喜悅的情緒可以使氣血調和,性情通達,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也能順暢運行。然而,過度喜悅會傷害心臟,長期下來也會損耗精神。所以稍微的喜悅可以使精神不疲勞。《淮南子》也說:過度喜悅會使陽氣外洩。

唐代的柳公度擅長養生,八十多歲時,走路仍然輕快有力。有人向他請教養生之道,他說: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,只是從來不讓元氣隨著喜怒而波動,讓丹田(氣海)保持溫暖罷了。

蘇東坡也說過:心裡過於喜悅會使陽氣散失,所以要抑制喜悅來涵養陽氣。

2. 忿怒

書云:忿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。少怒則形佚,悁悁忿恨則損壽,怒目久視日月則損明。大怒傷肝,血不榮於筋而氣激矣。氣激上逆,嘔血食泄目暗,使人薄厥。切切忿怒當止之,盛而不止,至為之傷。喜忘前言,腰背隱痛,不可以俯仰屈伸。多怒則百脈不定。又大怒則鬢髮焦,筋血為勞。卒不死,俟五臟傳遍終死矣,藥力不及。苟能戒心易志,可以得生。

隱居云:道家更有頤生旨,第一令人少嗔。

書云:當食暴嗔,令人神驚,夜夢飛揚。《淮南子》:大怒破陰。

先賢詩曰:怒氣劇炎火,焚和徒自傷。觸來勿與競,事過心清涼。

人有所怒,氣血未定,因以交合,令人生癰疽。

白話文:

書中說:發怒會導致氣機上逆,嚴重的話會吐血。稍微發怒可以讓身體放鬆,但如果一直感到憤恨,就會損害壽命。如果怒目瞪著太陽或月亮太久,會損傷視力。大怒會傷肝,導致血液無法滋養筋骨,而使氣機激盪。氣機激盪上逆,就會導致吐血、消化不良、眼睛昏暗,甚至使人昏厥。一定要停止憤怒,如果憤怒過盛而不停止,最終會造成傷害。憤怒會讓人健忘,腰背隱隱作痛,無法彎腰、伸展。常常發怒會使全身的脈絡不穩定。而且大怒還會導致鬢髮焦黃,筋脈血液勞損。就算當下不死,也會等到五臟六腑都被損害,最終走向死亡,那時藥物也無能為力。如果能戒除怒氣,改變心性,就可以保全性命。

隱居的人說:道家更有養生的訣竅,第一條就是讓人減少嗔怒。

書中說:吃飯時如果突然發怒,會使人精神驚恐,晚上會做夢夢見自己飛起來。《淮南子》說:大怒會損害陰氣。

前賢的詩說:怒氣像猛烈的火焰,焚燒自己徒勞地傷害自己。遇到爭端不要與之爭鬥,事情過去後心境就會清涼。

人在發怒時,氣血還沒有平定,如果在此時進行性行為,會使人生出癰疽。

3. 悲哀

書云:悲哀憔悴,哭泣喘乏,陰陽不交,傷也。故吊死問病則喜神散。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,久而陰縮拘攣,兩脅痛,不舉。悲哀太甚則胞絡傷,而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漬,溲數血也。大悲伐性,悲則心系急,肺葉舉,上焦不通,榮衛不舒,熱氣在中而氣消。又云:悲哀則傷志,毛悴色夭,竭絕失意。

生納云肺出氣,因悲而氣耗不行,所以心系急而消矣。夫心主志,腎藏,因悲哀則失精,陰縮,因悲而心不樂,水火俱一而神精散亡矣。

白話文:

書上說:悲傷憂愁會使人容顏憔悴,哭泣時會氣喘乏力,導致身體陰陽失調,這是對身體的傷害。所以,去弔喪或探望病人會讓人精神渙散。悲傷的情緒如果影響到身體內部,會損傷人的魂魄,魂魄受損就會精神錯亂、胡言亂語,時間久了會導致陰部萎縮、筋脈攣縮,兩側脅肋疼痛,甚至性功能障礙。過度的悲傷還會損傷胞絡,導致陽氣在體內妄動,發作時會感到心下不適,小便頻繁帶血。極度的悲傷會傷害人的本性,悲傷時會導致心脈緊張,肺部上舉,上焦不通暢,營衛之氣無法舒展,熱氣鬱積在體內而耗散正氣。書中又說:悲傷會損傷人的意志,使頭髮枯槁、面色蒼白,最終會精神耗竭、失意沮喪。

生納認為肺主導呼吸,因為悲傷導致氣耗損而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心脈會感到緊張並逐漸消弱。心臟主導意志,腎臟儲藏精氣,因為悲傷就會導致精氣耗損,陰部萎縮,因為悲傷導致心情不快樂,水火失去平衡,最終會導致精神渙散、精氣喪失。

4. 思慮

黃帝曰:外不勞形於事,內無思想之患,以恬愉為務,以自得為功。形體不敝,精神不散,可壽百數矣。

彭祖曰:凡人不可無思慮,當漸漸除之。身虛無,但有遊氣。氣息得理,百病不生。又曰:道不在煩,但能不思衣,不思食,不思聲色,不思勝負,不思得失,不思榮辱,心不勞,神不極,但爾,可得千歲。

庚桑楚曰:全汝形,抱汝生,無使汝思慮營營。

《靈樞》曰:思慮怵惕則傷神。神傷則恐懼自失,皮爛脫肉,毛悴色夭。

書云:思慮過度,恐慮無時,鬱而生涎,涎遂轉升而不降,為憂氣勞思五噎之病。思慮則心虛,外邪從之,而積氣在中,時減於食。又云:思慮傷心,為吐衄,為發焦。謀為過當,飲食不敵,養生之大患也。

諸葛亮遣使至。司馬不問戎事,但以飲食及事之繁簡為問。使曰:諸葛公夙興夜寐,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,飲食不數升。懿曰:孔明食少事煩,其能久乎?後果然。

張丞節云:勞,經言瘵證,有蟲,患者相繼,誠有是理。只譬如俗談不娩事,人害相思也,與一女人情密,勿經別離,念念不捨,失寢忘餐,便覺形容瘦悴,不償所願,竟為沉痾。

士人有觀書忘食,一日有紫衣立前曰:公不可久思,思則我死矣。問其何人。曰:我穀神也。於是絕思而食。是故蓋思則氣結,伏熱不散,久而血氣俱虛,疾至夭枉也。

白話文:

[思慮]

黃帝說:身體不為外事操勞,內心沒有思慮的困擾,把安閒快樂當作目標,把自我滿足當作成就。這樣身體就不會損耗,精神也不會散失,可以活到百歲以上。

彭祖說:人不可能沒有思慮,應該慢慢地去除它。讓身體處於空虛的狀態,只有流動的氣存在。呼吸順暢,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。他又說:養生之道不在於繁瑣,只要能做到不想穿衣、不想吃飯、不想聲色娛樂、不想爭輸贏、不想得失、不想榮辱,心不疲勞,精神不耗竭,這樣就能活到千歲。

庚桑楚說:保全你的形體,珍惜你的生命,不要讓你的思慮不停地運轉。

《靈樞》說:思慮憂愁就會傷害精神。精神受損就會恐懼不安、神情恍惚,皮膚會潰爛脫落,肌肉會消瘦,毛髮會枯黃,臉色會憔悴。

書上說:思慮過度,經常憂慮,就會鬱結而產生痰,痰就會向上移動而無法下降,形成憂愁、氣滯、勞累、思慮所引起的五種噎塞的病症。思慮會使心臟空虛,外來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積存在體內,導致食慾減退。又說:思慮會傷害心臟,造成嘔吐、流鼻血、頭髮焦枯。如果謀劃事情超過限度,飲食無法跟上,這是養生的大患。

諸葛亮派遣使者到來,司馬懿不問軍事,只問飲食和事情的繁簡。使者說:諸葛亮早起晚睡,凡是處罰二十以上的都要親自過問,吃的飯食很少。司馬懿說:諸葛亮吃得少,事情又多,他能長久嗎?後來果然如此。

張丞節說:勞損,醫書上說這是癆病,體內有蟲,患者會接連不斷,確實有這個道理。這就像俗話說的女子不生育是因為思慮過度,人會因為思念而生病。如果一個人和一個女子感情親密,一旦分離,就會念念不忘,以至於失眠忘食,就會覺得身體消瘦憔悴,最終沒有達到心願,反而成了沉重的疾病。

有位讀書人因為看書而忘記吃飯,有一天有位穿紫衣的人站在他面前說:你不能過度思慮,思慮過度我就會死去。問他是誰,他說:我是穀神。於是讀書人就停止思慮而吃飯。所以說,思慮過度就會導致氣結,體內熱氣無法散發,久而久之氣血都會虛弱,導致疾病,甚至早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