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五十九 (2)
卷之五十九 (2)
1. 江東嶺南腳氣多因瘴毒之氣
經曰:南方其地下,水土弱,霧露之所聚也。江東嶺南率如此。春夏之交,山川蒸菀,風濕毒氣為甚,足或腫痛,遂成瘴毒腳氣。其候則腳先屈弱,漸至痹疼,脛微腫,小腹微脹,頭痛煩心,痰氣壅逆,晡作寒熱,便溲不通,甚者攻心而勢迫,治之誠不可緩。支法存所以留意經方,偏善此術者,豈非江東嶺表此疾得之多歟?
白話文:
經文說:南方地勢低窪,水土比較脆弱,容易聚集霧氣和露水。江東和嶺南一帶大抵都是這種情況。春夏交替之際,山川草木茂盛,濕熱毒氣尤其嚴重,腳部可能會腫脹疼痛,於是就形成了瘴毒腳氣。這種病的症狀是腳部先是無力虛軟,逐漸變得麻木疼痛,小腿微微腫脹,小腹也稍微脹氣,會感到頭痛心煩,痰液阻礙氣機運行,午後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,大小便不順暢,嚴重的話會侵犯心臟,情況非常危急,治療絕對不能耽擱。之所以特別保留古人治療腳氣的藥方,並且特別擅長這種療法,難道不是因為江東和嶺南一帶這種疾病特別常見嗎?
2. 腳氣主於水濕辨
《發明》曰:腳氣之疾,實水濕之所為也。蓋濕之害人皮肉筋脈而屬於下,然亦有二焉,一自外感,一自內致,其治法自應不同,故辨析而論之。其為病也,有證而無名,自晉蘇敬始名之,而關中河朔無有也。惟南地卑水寒,其清濕之氣中於人,必自足始,故經曰: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。
又曰:足脛腫曰水,太陰所至為胕腫。此但言其濕自外感者也,所治之法故多辛溫發散之劑。自內而致之,治法則未有也,無怪乎!或曰令之北方,其地則風甚高寒,其人則腠理致密而復多此疾者,豈是地之濕氣盛之而為邪?且自外感傷於足之六經,故其狀如傷寒,治從發散其邪也,故經治之多以艾焫為佳,以導引濕氣出外。今言內致,其可以六經發散為言,治法何以不備?答曰:自內而致,脾濕之下流而注足腳。
脾屬四肢,濕氣下流先從陰也。如人之脾虛泄瀉,飲食所傷,則足太陰脾經先腫,而後及於面目身體,豈非水濕內溢而然耶?腳氣內致亦由是也。夫始因脾濕下溢出於經,則亦可從發散為治也。如小兒痘疹證,其因多稟五臟之淫火,治法當以托裡而達於表,則痘能出而證安矣。
然則因內而致,不可以言表乎?大抵因證施治,此萬全也。因於外者,以發散為主;因於內者,以疏利為主。南人亦有因於內致者也,安得不從內治耶?
白話文:
腳氣這種疾病,實際上是水濕造成的。水濕侵犯人體的皮膚、肌肉、筋脈,而且容易往下走。但其成因有兩種,一種是外感,一種是內在因素導致的,治療方法自然也應該不同,所以要區分開來討論。這種病有症狀但以前沒有名稱,是從晉朝蘇敬開始才命名的,而在關中、河朔等地卻沒有這種病。只有南方地勢低窪,水冷潮濕,這種濕氣侵入人體,必定從腳開始,所以醫書說:「清冷的濕氣侵襲虛弱的身體,疾病就會從下半身開始。」
醫書又說:「腳脛腫脹叫做水腫,太陰經脈所到的地方會浮腫。」這裡說的只是濕氣從外感引起的,所以治療方法多用辛溫發散的藥物。但如果是內在因素引起的,卻沒有說明治療方法,難怪大家會疑惑。有人說,北方雖然風大寒冷,人們皮膚緊密,但也有很多人得這種病,難道也是因為當地的濕氣重而引起的嗎?而且外感濕邪侵犯腳的六條經脈,所以症狀像傷寒,治療也應該從發散邪氣入手,所以以前治療多用艾灸,引導濕氣從體表排出。現在說是由內在因素導致的,難道也可以用發散六經的方法治療嗎?為什麼不說明具體的治療方法?回答是:內在因素導致的,是脾臟的濕氣下流,注入腳部引起的。
脾臟主管四肢,濕氣下流會先從陰經開始。例如脾虛導致腹瀉,或因飲食不當而受傷,就會先引起足太陰脾經腫脹,然後才擴散到臉部和全身,這難道不是因為水濕內溢造成的嗎?腳氣由內在因素導致也是這個道理。如果一開始是因為脾臟濕氣下溢到經絡,那麼也可以用發散的方法治療。就像小兒出痘疹,多是因為五臟的虛火所致,治療方法應該用托裡透表的藥物,這樣痘疹才能發出來,病才能好。
既然如此,那麼由內在因素導致的病,就不能用從體表發散的方法治療嗎?總之,要根據病情來施治,才能萬無一失。由外感引起的,以發散為主;由內在因素引起的,以疏通利濕為主。南方人也有因為內在因素導致腳氣的,難道不應該從內部治療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