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五十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十九 (1)

1. 腳氣總屬脾腎二經寒濕〔四〕

腳氣腎之外候,司於下體者也。腎屬水而主寒化,寒水傷人,腎先受之。水濕居下,腳先受之。飲食入胃,脾濕下流,注於足而不散,皆成腳氣。或因外感風寒喜濕之邪,注久而成此疾。得病之始,人便不覺,因他病發動,或奄然大悶,經三兩日方覺之。先從腳起,或緩弱痛痹,行起忽倒。

或脛腫滿,或足膝枯細。或心中忪悸,小腹不仁,小便秘澀。或舉體筋骨痠疼。或惡聞食氣,見食嘔吐。或胸滿氣急,壯熱憎寒,傳足六經,外證與傷寒類焉,但卒然腳痛為異耳。《內經》名厥病,至漢名為緩風,宋齊後始謂之腳氣,名雖不同,其實一也。經曰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

夫胃氣不能施行,脾氣不能四布,故濕下流乘於腎,加之醉以入房,陰虛勞弱,遂成腳氣。孫真人云:古人少有此疾,白永嘉南渡,衣冠之人多有之,此皆濕鬱於內所致也。又云:凡四時之中,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,亦不得因酒醉汗出,脫衣洗足,當風取涼,皆成腳氣。

暑月久坐久立濕地,則濕熱之氣蒸入經絡,病發必熱而四肢痠疼,煩悶胕腫寒熱,此皆山野農夫多有,久濕傷於外所致也。

白話文:

腳氣是腎臟在外的表徵,是掌管下半身的疾病。腎屬水且主導寒冷變化,寒水侵犯人體,腎臟首先受到影響。水濕停留在下半身,腳就會先受其害。飲食進入胃部後,脾的濕氣會向下流注,停留在腳部而不散開,就會形成腳氣。也可能是因為外感風寒等喜濕的邪氣,長期滯留而形成此病。剛開始生病時,人通常不會察覺,常常是因為其他疾病發作時,才突然感到胸悶,經過三兩天後才發現是腳的問題。腳氣最早從腳部開始,可能出現緩慢無力、疼痛麻痺,行走時突然跌倒。

有時會出現小腿腫脹,或腳踝膝蓋乾枯細瘦。有時會感到心悸,小腹麻木,小便不暢。有時會全身筋骨痠痛。有時會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,見到食物就想嘔吐。有時會感到胸悶氣短,發高燒怕冷,病邪會傳遍足部的六條經脈,外在症狀與傷寒相似,但突然腳痛是與傷寒不同的地方。《內經》將這種病稱為「厥病」,到了漢朝稱為「緩風」,宋齊之後才開始稱為腳氣,名稱雖然不同,但其實說的是同一種疾病。醫書說:「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損。」

胃氣無法正常運行,脾氣無法向四方輸佈,因此濕氣向下流注侵犯腎臟,再加上酒後行房,導致陰虛體弱,就容易形成腳氣。孫思邈說:「古時候很少有人得這種病,自從永嘉南渡之後,穿戴整齊的官員很多都得了這種病,這都是因為體內濕氣鬱積造成的。」他又說:「在一年四季中,都不應該長時間坐在或站在潮濕寒冷的地方,也不應該因為酒醉出汗,脫下衣服洗腳,受風吹而貪涼,這些都會導致腳氣。」

在炎熱的夏天,長時間坐在或站在潮濕的地方,濕熱之氣就會侵入經絡,發病時一定會感到發熱,四肢痠痛,煩悶,身體浮腫,發冷發熱,這些情況在山野農夫身上比較常見,都是因為長期受外在濕氣所傷所造成的。

2. 腳氣兼別證最多

巢氏《病源》云:凡腳氣病,皆因感風毒所致。得此病多不即覺,或先無他疾而忽得之,或因眾病後得之。初甚微,飲食嬉戲氣力如故,當熟察之。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痹,或淫淫如蟲所緣,或腳膝及脛指洒洒爾,或腳屈弱不能行,或微腫,或酷冷,或疼痛,或緩縱不隨,或攣急。或至困能飲食者,或有不能者,或見飲食而嘔吐,惡聞食氣。

或有物如指,發於踹腸,逕上衝心,氣上者。或舉體轉筋,或壯熱頭痛,或胸心沖悸,寢處不欲見明。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,或言語錯亂有善忘誤者。或眼濁精神昏憒者。此皆腳氣之兼病也,若治之緩便上入腹,或腫,或不腫,胸脅滿,氣上便殺人,急者不全日,緩者或二三月。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,不同常病。

又云:風毒濕氣,初從腳上,後轉入腹,而乘於氣,故氣上也。或血氣虛弱,受風寒濕毒,與血並行膚腠,故令痹弱。或風濕毒氣與血相搏,正氣與邪氣交擊,而正氣不宣散,故疼痛,是名不仁。或挾風毒則搏於筋,腎氣不能宣通,水液不傳於小腸,致壅溢臟腑,臟腑溉漬於肌膚之間,故腫滿也。

白話文:

巢元方在《病源》中說:所有腳氣病,都是因為感受風邪毒氣引起的。得到這種病大多不會立刻察覺,有的是原本沒有其他疾病卻突然得了,有的是在其他疾病之後才得。一開始症狀很輕微,飲食、玩樂、力氣都和往常一樣,應該仔細觀察。它的症狀是從膝蓋到腳有麻木或遲鈍感,或者有像蟲子爬一樣的感覺,或者腳、膝蓋、小腿、腳趾有發冷顫抖的感覺,或者腳無力彎曲不能行走,或者輕微腫脹,或者非常寒冷,或者疼痛,或者鬆弛無力不聽使喚,或者抽筋。有的嚴重到還能進食,有的卻不能,有的看到食物就想吐,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。

有時會有東西像手指一樣,從腳部的小腿肚向上衝到心臟,導致氣向上衝。有的會全身抽筋,或者發高燒頭痛,或者胸悶心悸,躺著時不喜歡光亮。有的腹內疼痛而且伴隨腹瀉,有的說話語無倫次、健忘。有的眼睛混濁、精神昏迷。這些都是腳氣病引起的併發症。如果治療不及時,毒氣就會侵入腹部,引起腫脹或不腫脹,胸脅脹滿,氣往上衝就會導致死亡,病情急的不到一天就會死亡,病情緩的可能兩三個月才死亡。剛得這種病應該及早治療,和一般的疾病不同。

《病源》又說:風邪毒氣濕氣,一開始從腳上開始,之後轉入腹部,然後乘著氣往上走,所以氣會上衝。或者因為氣血虛弱,感受風寒濕毒,與血一起在皮膚中運行,所以導致麻木無力。或者風濕毒氣與血相搏,正氣與邪氣交戰,而正氣不能疏通散開,所以產生疼痛,這就叫做麻木。或者挾帶風毒,風毒在筋脈中搏動,腎氣不能通暢,水液無法傳送到小腸,導致阻塞在臟腑,臟腑中的水液滲透到皮膚之間,所以引起腫脹。

3. 南方腳氣多是外邪所感

東垣云:《千金秘錄》總謂南方皆系卑濕霧露所聚之地,其實腠理疏,陽氣不能外固,因而履之,則清濕襲虛,病起於下,此由氣血衰弱,受清濕之邪,氣與血並行膚腠,邪氣盛,正氣少,故血氣澀,澀則痹,虛則弱,故令痹弱也,後人名曰腳氣。孫真人所謂立坐濕地而久不覺感受,後因他病而作,其必南方之人歟?

白話文:

東垣說,《千金秘錄》這本書總的來說,認為南方都是地勢低窪潮濕、霧氣露水聚集的地方。其實是因為南方人皮膚紋理疏鬆,陽氣無法向外固守,因此腳踩在濕地上,就會讓清冷的濕氣侵入虛弱的身體,病就會從腳部開始。這是因為氣血衰弱,感受了清冷的濕邪,濕邪會隨著氣血一起運行在皮膚紋理間,邪氣旺盛而正氣不足,所以氣血運行就會滯澀不順,滯澀就會造成麻木,虛弱就會導致無力,因此會出現麻木無力的情況,後人將這種病稱為腳氣。孫思邈所說的,人站或坐在潮濕的地上很久而不自覺地感受濕邪,後來因為其他疾病而發作,這種情況必定是南方人才會有的吧?

4. 北方腳氣多為內郁所因

經曰:北方者,其地高陵居,風寒冰冽,其俗飲潼酪以肉食。凡飲潼酪,以飲多速飲為能。又云:因而大飲則氣逆。夫乳酪醇酒為濕熱之物,飲之屬也,加以奉養太過,亦滋其濕,水性潤下,氣不能呴,故下疰於足脛,積久而成腫滿疼痛,此飲食之濕熱流於下也。加之房事勞倦,脾腎愈虛而致腳氣,當作內因處治,其必北方之謂歟?

白話文:

經典說:北方地勢高且多山丘,風寒而且冰冷,那裡的人民習慣喝乳酪並吃肉類。凡是喝乳酪,都以喝得多、喝得快為能事。又說:如果因此大量飲用,就會導致氣逆。乳酪和醇酒都是濕熱的食物,屬於飲品,再加上過度滋養,也會增長濕氣。水的性質是往下流動,氣無法順利運行,所以濕氣就往下流注到腳和小腿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腫脹疼痛,這是飲食的濕熱往下流竄的緣故。再加上房事過度勞累,脾腎會更加虛弱,因而導致腳氣,應該從內因的角度來治療,這大概說的就是北方的情況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