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四 (1)
卷之二十四 (1)
1. 嘔吐噦總為胃病
東垣發明嘔吐噦者,俱屬於胃。胃者,總司也。究其三者之源,皆因脾胃虛弱,或因寒氣客胃,加以飲食所傷,而致胃氣上逆,或嘔或吐或噦者,皆陰火之邪上衝,而吸入之氣不得入,故食不下也。邪氣衝之,火逆胃中而作者也。
白話文:
張元素認為,嘔吐、吐和呃逆這些症狀,都屬於胃的病變。胃是主導這些問題的總樞紐。探究這三種情況的根源,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或是因為寒氣侵入胃部,再加上飲食不當所造成的。這些因素導致胃氣向上逆行,產生嘔吐、吐或呃逆的症狀。這都是因為陰火邪氣向上衝擊,使得吸入的氣無法下行,所以食物也難以消化。邪氣衝擊胃部,使火氣逆行於胃中而產生這些症狀。
2. 嘔吐噦病屬於三陽
嘔者,陽明也。陽明多氣多血,故有聲有物,氣血俱病也。仲景云:嘔多雖有陽明證,不可下之。藥以生薑為主。或有形質之物為病者,因而越之,可為上焦氣壅表實而言之,非以瀉氣而言之也。
吐者,太陽也。太陽多血少氣,故有物無聲,為血病也。有食入即吐,以橘紅主之。有食已則吐,有食久則吐。
噦者,少陽也。少陽多氣少血,故有聲無物,氣病也,以薑製半夏主之是也。
白話文:
嘔吐、呃逆(噦)這幾種病症,在中醫的觀點來看,分別屬於不同的陽經。
嘔吐,屬於陽明經。陽明經的氣血都很旺盛,所以嘔吐時會發出聲音,也會吐出東西,這是氣和血都出現問題的表現。張仲景說過,嘔吐雖然可能是陽明經的問題,但不能用攻下的藥物來治療,應該以生薑為主要的藥物。如果嘔吐是因為體內有實際的食物或異物造成的,就應該讓它吐出來,這可以說是上焦(胸腔以上)的氣機壅塞、外在表現較為實證的情況,但這樣做並不是要直接瀉掉氣。
吐,屬於太陽經。太陽經的血多而氣少,所以吐的時候通常只有吐出東西而沒有聲音,這是屬於血的問題。如果是吃東西後立刻就吐,可以用橘紅為主的藥物來治療。另外也有吃完飯過一陣子才吐,或是吃下很久才吐的情況。
呃逆(噦),屬於少陽經。少陽經的氣多而血少,所以呃逆時通常只會發出聲音而沒有吐出東西,這是屬於氣的問題,可以用薑汁炮製過的半夏為主要的藥物來治療。
3. 吐分三焦氣積寒
《機要》曰:吐有三因,氣積寒也,皆從三焦論之。上焦在胃口,上通於天氣,主納而不出。中焦在中脘,上通天氣,下通地氣,主腐熟水穀。下焦在臍下,下通地氣,主出而不納。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。氣者,天之陽也。其脈浮而洪,其證食已即吐,渴欲飲水,大便結燥,氣上衝胸而發痛。
治當降氣和中。中焦吐者皆從於積。有陰有陽,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。其脈浮而長,其證或先痛而後吐,或先吐而後痛。治以毒藥去其積,木香、檳榔行其氣。下焦吐者皆從於寒,地道也。其脈沉而遲,其證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小便清利,大便秘而不通。治以毒藥通其秘塞,溫其寒氣,大便漸通,復以中焦藥和之,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。
白話文:
關於嘔吐,有三種原因,分別是氣積、食積和寒氣,這些都從三焦來探討。
上焦的位置在胃的入口處,向上與天氣相通,主要負責接納食物而不排出。因此上焦引起的嘔吐,多半是氣的問題。氣是屬於天的陽氣,其脈象表現為浮大而洪盛。症狀是吃完東西就吐,口渴想喝水,大便乾燥,氣體向上衝擊胸部導致疼痛。治療方法應以降氣、調和中焦為主。
中焦的位置在中脘,向上與天氣相通,向下與地氣相通,主要負責消化食物。中焦引起的嘔吐,多半是積滯的問題。積滯有陰有陽的區別,食物和氣相互結合形成積滯而引起疼痛。其脈象表現為浮而長。症狀可能先疼痛後嘔吐,也可能先嘔吐後疼痛。治療方法以有毒性的藥物去除積滯,並用木香、檳榔等藥物來疏通氣機。
下焦的位置在肚臍下方,向下與地氣相通,主要負責排出而不接納。下焦引起的嘔吐,多半是寒氣的問題,屬於地道。其脈象表現為沉而遲緩。症狀是早上吃的東西晚上才吐出來,晚上吃的東西早上才吐出來,小便清澈順暢,大便阻塞不通。治療方法以有毒性的藥物來疏通阻塞,溫暖寒氣,等到大便逐漸通暢後,再用調和中焦的藥物來調理,防止大便再次堵塞,這樣病症自然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