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八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十八 (7)

1. 醉臥當風乳兒失音

乳母醉臥當風乳兒,令兒失音。《抱朴子》云:乳母飲酒過度,當風取涼乳兒,風冷酒毒邪乳入喉,故令兒失音不語也。

白話文:

哺乳的婦女喝醉後在風口睡覺,會使嬰兒失聲。《抱朴子》說:哺乳的婦女飲酒過量,又在風口吹風納涼,冷風和酒的毒性會隨著乳汁進入嬰兒喉嚨,因此使嬰兒失聲說不出話。

2. 嗽後飲乳成驚喘痰噎

嗽後飲乳,痰聚不散,氣道不利,關膈不通,則成痰噎而驚喘。

白話文:

咳嗽之後喝奶,會使痰液聚集難以消散,導致氣管不通暢,胸膈之間的氣機阻滯不順,這樣就會形成痰液堵塞咽喉而出現驚喘的症狀。

3. 悲喜未定便乳成涎嗽

孟氏云:悲喜未定便乳兒,必涎嗽引風。《寶鑑》云:悲喜未定,飲水則逆其氣,氣逆勝血,血隨氣行,多成吐血。

白話文:

孟氏說:如果母親在情緒還不穩定(一下悲傷、一下喜悅)的時候就餵奶,小孩一定會流口水、咳嗽,甚至因此受到風邪侵襲。《寶鑑》說:如果母親在情緒還不穩定的時候喝水,會導致體內氣機運行逆亂,氣逆過盛就會壓過血的運行,血液會跟著氣亂跑,容易造成吐血。

4. 兒啼未定便乳生癭氣

凡兒啼未定,便以乳塞其口乳之,令氣不得消散,故結聚成癭也。孟氏云:兒啼未定,肺竅開,即便乳兒,與氣相逆,氣凝結聚,多成瘰癧癭瘤也。

白話文:

嬰兒還沒停止哭鬧,就用乳頭塞住他的嘴巴餵奶,這樣會讓體內的氣無法消散,所以會結聚成癭。孟氏說:嬰兒還沒停止哭鬧時,肺的孔竅是打開的,如果馬上餵奶,會讓氣與奶逆行,氣凝結聚在一起,就容易形成瘰癧、癭瘤等。

5. 小兒無患歌

孩兒常體貌,情態貌殊然。

鼻內干無涕,喉中絕響涎。

頭如青黛染,唇似點朱鮮。

臉方花映竹,頰綻水浮蓮。

喜引方才笑,非時手不宣。

縱哭無多哭,雖眠不久眠。

意同波浪靜,性若鏡中天。

此子俱安吉,何愁患再纏。

白話文:

小孩子常常身體狀況和神情姿態各不相同。

有時候鼻孔乾燥沒有鼻涕,喉嚨裡也聽不到痰液的聲音。

有時候頭部像被青色顏料染過一樣,嘴唇卻紅潤像點了朱砂一樣鮮豔。

臉龐方正就像花朵映照著竹子,臉頰綻放光澤就像水面浮著的蓮花。

高興的時候才會展露笑容,不該玩的時候也不會亂動手。

就算哭也不會哭太久,雖然睡覺也睡不久。

心思像平靜的波浪一樣穩定,性情就像明鏡一樣清澈。

這樣的孩子都是平安健康的,哪還需要擔心疾病再次纏身呢?

6. 養子日用法

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,吃冷吃硬多則多病。忍三分寒,吃七分飽,頻操肚,少洗澡。

歌曰:

四時欲得小兒安,常要一分飢與寒。

但願人皆依此法,自然諸病不相干。

白話文:

給小孩子日常的養護方法:

吃溫熱、柔軟、少量食物就不容易生病;吃冰冷、堅硬、大量的食物就容易生病。要讓身體稍微感到一點涼意,吃飯吃七分飽就好,要經常按摩肚子,並且減少洗澡的次數。

歌訣說:

想要讓小孩子四季都平安健康,就要讓他常常保持一點點飢餓和寒冷。

如果每個人都能照著這個方法做,自然就能遠離各種疾病的侵擾。

7. 養子十法

8. 一要背暖

經云:背脊三椎下節之兩旁是肺之俞也。若風寒傷於肺俞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病熱,其證或咳嗽,或喘,或嘔噦,或吐逆及胸滿,憎寒壯熱,皆肺經著寒而得之也,故要背暖。

白話文:

古書說:「背部脊椎第三節下方兩側是肺的俞穴。如果風寒侵襲肺俞穴,會使人汗毛豎立,皮膚毛孔閉塞而發熱生病,症狀可能出現咳嗽、氣喘、噁心想吐、嘔吐以及胸悶,還會怕冷發燒,這些都是肺經受寒引起的,所以背部要保暖。」

9. 二要肚暖

俗云:肚無熱肚。肚者,胃也,為水穀之海。若冷則物不腐化,腸鳴腹痛,嘔噦泄瀉等疾生焉。經云:胃熱而能消穀,必能飲食,故要肚暖。

白話文:

俗話說:「肚子沒有熱氣。」肚子指的是胃,是儲存水穀的地方。如果肚子受寒,食物就不能腐化消化,會產生腸鳴腹痛、嘔吐、腹瀉等疾病。醫書上說:「胃有熱氣才能消化食物,一定能吃得下東西。」所以要讓肚子保持溫暖。

10. 三要足暖

經曰:足為陽明胃經所司,寒從下起,故要足暖。

白話文:

古籍說:腳是陽明胃經所主導的部位,寒氣通常從腳底開始侵入,所以要讓腳保持溫暖。

11. 四要頭涼

經曰:頭者,六陽之會,諸陽所湊也。頭為髓之海,若大熱則髓溢汗泄,或顱囟腫起,或頭縫開解,或頭瘡目疾。俗云:頭無涼頭,故頭宜涼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頭部是六條陽經交會的地方,所有陽氣都匯聚於此。頭部是腦髓的海洋,如果頭部過熱,腦髓就會外溢,導致汗液過多,或者顱囟腫脹隆起,或者頭顱骨縫開裂,或者發生頭瘡和眼睛疾病。俗話說:「頭部沒有涼爽的道理」,所以頭部應該保持涼爽。

12. 五要心胸涼

心屬丙火,若外受客熱,內接心火,則內外俱熱也。其證輕則口乾,舌燥,腮紅面赤;重則啼叫驚跳,故心宜涼。

白話文:

心臟在五行中屬火,如果身體受到外來的熱邪侵襲,又加上體內本身的心火旺盛,就會導致身體內外都感到燥熱。症狀輕微時會出現口乾舌燥、臉頰發紅的狀況;嚴重時則會啼哭不止、驚跳不安,所以心臟需要保持涼爽。

13. 六者精神未全

小兒忽見非常之物,或見未識之人,或聞雞鳴犬吠,忽見牛馬等畜,或嬉戲驚駭,或忽聞大聲,因而作搐者,緣心氣乘虛而精神離散故也。當用補心益氣藥治之。如用鎮心牛黃、硃砂、琥珀、金銀、腦、麝、水銀等藥,則成慢驚風搐,以致腹脹足冷,不能療也。

白話文:

小孩忽然看到奇怪的東西,或是看到不認識的人,或是聽到雞叫狗吠,或是突然看到牛馬等動物,或是玩耍時受到驚嚇,或是突然聽到很大的聲音,因此引起抽搐,這是因為心氣虛弱,導致精神渙散的緣故。應該用補心益氣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使用鎮心安神的牛黃、硃砂、琥珀、金銀、冰片、麝香、水銀等藥物,反而會變成慢性驚風抽搐,甚至會腹脹、腳冷,無法醫治。

14. 七者吐瀉慢驚

經曰:脾為黃婆,胃為金公,主養五臟六腑。若脾胃全固,則津液通行,氣血流暢,表裡沖和,一身康健。蓋脾胃屬土而惡濕。小兒變蒸,上唇腫而頭熱,或上氣身熱,父母不曉,妄作傷寒傷食治之,或以解藥出汗,或以通藥宣泄,或以涼藥鎮心,或以帛湯振繳,致令冷熱不調,內傷脾胃,搏於大腸,故糞便清色。久不已者,必吐,吐不已者作搐。

搐作又言熱則生風,轉用涼藥治之,愈覺敗傷真氣,漸不救者多矣。經云:脾土虛弱,肝木乘之,故筋攣而作搐,宜用補脾溫胃暢氣之藥治之,庶可得其生也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:脾是黃婆,胃是金公,它們負責滋養五臟六腑。如果脾胃功能健全,就能使身體的津液順利運行,氣血暢通,身體內外協調,自然就會健康。脾胃屬土,最怕潮濕。小孩子在發育時,有時會出現上嘴唇腫脹、頭部發熱,或是呼吸急促、全身發熱的現象。如果父母不明白這些狀況,胡亂當成是感冒或消化不良來治療,有的用發汗藥,有的用通便藥,有的用寒涼的藥來鎮靜,有的用冷水擦拭身體,這樣反而會導致身體冷熱失調,內傷脾胃,病邪聚集在大腸,所以大便才會是清色的。

如果這種情況拖久了,一定會開始嘔吐,嘔吐不止就會抽搐。抽搐發作時又誤以為是發熱生風,轉而使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這樣只會更加傷害身體的元氣,往往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而無法挽救。醫書上說:脾土虛弱,肝木就會來侵犯它,所以才會導致筋脈攣縮而抽搐。應該使用補脾、溫胃、疏通氣機的藥物來治療,這樣或許才能保住性命。

15. 八者嘔奶糞青

小兒在胎之時,其母取涼過度,冷氣入於胞胎之中,兒生之後,因悲啼未定,便與乳食,使氣與食蓄結於中,久而不散,致傷脾胃。輕則嘔奶糞青,重則腹中氣鳴,氣逆,涎潮流溢,以致難治。

白話文:

小孩還在母親肚子裡時,如果母親過度貪涼,寒氣就會進入胎兒體內。小孩出生後,因為哭鬧不止,就馬上餵奶,導致氣和食物積聚在體內,久久無法消散,進而傷害脾胃。症狀輕微的會嘔吐奶汁,大便呈現青色;嚴重的會腹中發出聲響、氣往上衝、口水直流,以至於難以治療。

16. 九者勿得輕服輕粉硃砂

水銀輕粉俱有毒,雖云下痰,性冷損心氣。辰砂雖云鎮墜,性寒損神。小兒服之易傷,每每被其誤也多矣。

白話文:

水銀和輕粉都有毒,雖然說可以化痰,但藥性寒涼,會損傷心氣。硃砂雖然說可以鎮靜安神,但藥性寒涼,會損傷精神。小孩子服用容易受傷,常常被這些藥物誤用的情況很多。

17. 十者因浴致生丹毒

小兒一周之內不可輕易頻洗,肌膚脆嫩,腠理不密,洗之恐濕熱之氣鬱蒸不散,變生赤遊丹毒。片片如胭脂,身發壯熱,若毒氣入腹者死。又有因浴傷寒,咳嗽上氣外感之疾,多由此也。

白話文:

嬰兒出生一週內不應該輕易頻繁洗澡,因為他們的皮膚嬌嫩脆弱,毛孔也不緊密。如果洗澡,恐怕會讓濕熱之氣悶在體內散不出去,進而產生像紅色遊走的丹毒。這種丹毒會一片片紅得像胭脂一樣,全身發高燒,如果毒氣進入腹部就會死亡。另外,也有些人因為洗澡而受寒,導致咳嗽、氣喘等外感疾病,很多都是因為這樣引起的。

18. 聽聲驗病訣

《樂記》曰: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。人心之動,物使之然也。感於物而動,故形於聲;聲相應,故生變。蓋人病蘊於內,聲音顯於外。樂聲亂則五音不和,人聲亂則五臟不和,所以聽聲音驗人之疾病也。

《素問》云:視喘息,聽聲音而知所苦。是故《周官》云:以五氣五色五聲視以生死。孫真人云:五臟不和,五聲不順,五色不定,必主病也。《三因方》云:觀五臟有餘不足,喉之於聲,中之守也。中盛則氣盛,中虛則氣弱,故聲如從室中言,氣之濕也。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,氣之奪也。

言語善惡,不避規疏,此神明之亂也。鄭聲音意不相續,陰陽失守也。故曰: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

白話文:

《樂記》說:所有聲音的產生,都源於人的內心。人內心的活動,是受外界事物影響而產生的。因為感受到外物而產生活動,所以會顯現在聲音上;聲音相互應和,就會產生變化。大概是人的疾病蘊藏在體內,聲音會顯露在體外。音樂的聲音雜亂,就會導致五音不協調;人發出的聲音雜亂,就會導致五臟不和諧,所以可以透過聽聲音來診斷人的疾病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觀察呼吸的狀況,聽聲音就能知道他哪裡不舒服。所以《周禮》說:用五種氣、五種顏色、五種聲音來判斷人的生死。孫思邈說:五臟不和諧,五種聲音就不順暢,五種氣色不穩定,一定會有疾病。《三因方》說:觀察五臟的盛衰,喉嚨對於聲音來說,是中間的關卡。中間的關卡強盛,氣就會旺盛;中間的關卡虛弱,氣就會衰弱,所以說話聲音像從房間裡傳出來,是氣濕的緣故。說話聲音微弱,需要過一整天才恢復說話,是氣被耗損的緣故。

言語說出來不分好壞,不避諱常規和疏漏,這是神智昏亂的表現。說話的聲音斷斷續續,語意不連貫,是陰陽失衡的現象。所以說:能守住規律的人就能生存,失去規律的人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