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
1. 卷之四十二
2. 血證門
3. 病機
4. 血證敘論
《內經》曰:陽氣者,大怒則形色絕,而血菀於上,使人煎厥。又曰: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衄吐血。
濕淫汗出為鼽衄。
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胞移熱於膀胱,則為癃,溺血。
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,故氣上矣。
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
又曰:臥則血歸肝。肝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
又曰:心出血,肝納血。肺出氣,腎納氣。
《針經》云:厥氣生足悗,悗生脛寒,脛寒則後血。
《原病式》云:血溢血瀉,衄衊汙血,皆屬於火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陽氣過於亢奮,會因為大怒而導致臉色蒼白,血液往上湧,使人昏厥。又說:陽明經氣逆亂,會出現喘咳、身體發熱、容易驚嚇、流鼻血和吐血的症狀。
濕邪過盛導致出汗,會引起鼻塞和流鼻血。
脾臟的熱邪傳到肝臟,就會引起驚嚇和流鼻血。子宮的熱邪傳到膀胱,就會引起小便不暢,以及小便帶血。
發怒會導致氣機逆亂,嚴重時會吐血,這是因為氣往上衝。
如果陰氣鬱結,第一次會排出大量血便,第二次會更多,第三次則會更多。
又說:躺下時血液會回歸肝臟。肝臟得到血液就能發揮視覺功能,腳得到血液才能行走,手掌得到血液才能握持,手指得到血液才能拿取東西。
又說:心臟負責輸出血液,肝臟負責儲藏血液。肺臟負責輸出氣體,腎臟負責儲藏氣體。
《針灸經》說:氣逆會從腳部開始麻木,麻木會導致小腿發冷,小腿發冷就會導致出血。
《原病式》說:血液外溢、出血、流鼻血、吐血、大便帶血等,都屬於火熱引起的。
5. 吐血候
《巢氏病源》云:夫吐血者,皆由大虛損,及飲酒勞損所致也。肺者,五臟上蓋,心肝又俱主血。上焦有邪,則傷諸臟。臟傷血下入於胃,胃得血則悶滿氣逆,氣逆故吐血也。但吐血有三種:一曰內衄,二曰肺疽,三曰傷胃。肉衄者,血出如鼻衄,但不從鼻孔出,是近心肺間,津出還流入胃內。
或如豆汁,或如衄血,凝停胃裡,因滿悶便血,或去數升乃至一斛是也。肺疽言飲酒之後,毒滿便吐,吐以後有一合、二合或半升、一升是也。傷胃者,是飲食半飽之後,胃內冷,不能消化,則便煩悶,強嘔吐之。所食之物,與共上衝踧,因傷損胃口,便吐血,色鮮正赤是也。
白話文:
《巢氏病源》說:吐血的原因,都是因為身體極度虛弱損傷,或是飲酒過度、勞累損傷所導致的。肺是五臟的保護蓋,心和肝也都主管血液。上焦(指胸腔和上腹部)有邪氣,就會傷害各個臟器。臟器受損,血就會往下流到胃裡,胃得到血就會覺得悶脹、氣往上衝,氣往上衝就會吐血。
吐血有三種情況:第一種是內出血,第二種是肺癰(肺膿瘍),第三種是傷到胃。內出血的狀況,血的樣子像鼻血,但是不是從鼻孔流出,而是靠近心肺之間的地方,滲出的血又流回胃裡。
血的樣子可能像豆漿,也可能像鼻血,凝結停留在胃裡,因為脹悶而解血便,有的甚至會排出好幾升到一斛的血。肺癰的狀況是指飲酒之後,毒素累積滿了就吐,吐出來的血量可能有幾合、一兩合、或半升、一升不等。傷到胃的狀況是指,吃飯吃到一半覺得飽了,胃裡卻是冷的,無法消化食物,就覺得煩悶,強行嘔吐。剛吃的東西就和胃氣一起往上衝,因為傷害到胃的入口,就會吐血,而且血的顏色是鮮紅色的。
6. 吐血後虛熱胸中痞口燥候
吐血之後,臟腑虛竭,榮衛不理,陰陽隔絕。陽虛於上,故身體虛熱;胸中痞,則口燥。
白話文:
吐血之後,因為身體內部臟腑的氣血嚴重虛弱,導致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失調,陰氣和陽氣也無法正常協調。陽氣虛弱向上浮動,所以身體會出現虛熱的感覺;胸口感到阻塞不適,就會覺得口乾舌燥。
7. 嘔血候
夫心者,主血;肝者,藏血。憂愁思慮則傷心,恚怒氣逆上而不下,則傷肝。肝心二臟傷,故血流散不止,氣逆則嘔而出血。
白話文:
心臟主導血液運行,肝臟儲藏血液。如果過度憂愁思慮就會傷害心臟,如果憤怒導致氣向上衝逆而無法下降,就會傷害肝臟。肝臟和心臟這兩個臟器一旦受損,血液就會散亂無法停止,氣逆的話就會導致嘔吐出血。
8. 唾血候
唾血者,由傷損肺。肺者,為五臟上蓋,易為傷損。若為熱氣所加,則唾血。唾出如紅縷者,此傷肺也。脅下痛,唾鮮血者,此傷肝也。
白話文:
吐血的人,是因為肺部受到損傷。肺是五臟的上方屏障,容易受到傷害。如果受到熱邪侵襲,就會吐血。吐出來的血像紅色的絲線,這是肺部受傷。如果肋骨下方疼痛,吐出新鮮的血,這是肝臟受傷。
9. 舌上出血候
心主血脈而候於舌。若心臟有熱,則舌上出血如湧泉。
白話文:
心臟主管全身的血液循環,而舌頭可以反映心臟的狀況。如果心臟有熱,舌頭上就會出血,而且像泉水湧出一樣。
10. 大便下血候
此由五臟傷損所為。臟氣既傷,則風邪易入,熱氣在內,亦大便下鮮血而復吐。冷氣在內,亦大便血下,其色如小豆汁,出時疼而不甚痛。前便後下血者,血來遠;前下血後便者,血來近。遠近言病在上焦、下焦也。令人面無血色,時寒時熱,脈浮弱,按之絕者,下血。
白話文:
這是因為五臟受到損傷所導致的。當五臟的氣受到損傷,風邪就容易入侵,熱氣在體內,也會導致大便時排出鮮血,甚至還會吐血。若是體內有寒氣,也會造成大便出血,血的顏色像豆汁一樣,排出來的時候會感到疼痛,但不會非常劇烈。如果大便前出血,大便後才出血,表示出血的地方離肛門較遠;如果先出血,接著才大便,表示出血的地方離肛門較近。這裡所說的遠近,指的是病在身體的上半部或下半部。這種情況會讓人臉色蒼白,時而感到寒冷時而感到燥熱,脈搏呈現浮弱的狀態,按壓下去感覺不到脈搏,這些都屬於下血的症狀。
11. 小便血候
心主於血,與小腸合。若心家有熱,結於小腸,故小便血也。下部脈急而弦者,風邪入於少陰,則尿血;尺脈微而芤,亦尿血。
白話文:
心臟主管血液,並且和小腸相互關聯。如果心臟有熱,熱邪累積在小腸,就會導致小便出血。下半身的脈搏摸起來急促又像弓弦一樣繃緊,表示風邪侵入少陰經,也會造成小便出血;尺脈微弱且中空無力,也會有小便出血的情形。
12. 九竅四肢出血候
凡榮衛大虛,腑臟易損,血脈空竭,因而恚怒失節,驚忿過度,暴氣逆溢,致令腠理開張,血脈流散也。言九竅出血,喘咳而上氣逆,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,死。
白話文:
通常是身體的氣血極度虛弱,內臟容易受損,血管中的血液也空虛枯竭,再加上情緒失控、過度憤怒、過度驚嚇,導致氣血突然逆流向上衝,使得皮膚的毛孔張開,血液四處散溢。如果九竅(指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巴等)都出血,同時出現喘氣、咳嗽、呼吸困難,而且脈搏跳動快速且有發熱的症狀,以致於無法平躺入睡,這種情況通常會導致死亡。
13. 汗血候
肝藏血,心之液為汗。言肝心俱傷於邪,故血從膚腠而出也。
白話文:
肝臟儲藏血液,心臟的液體是汗水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肝臟和心臟都因為受到邪氣的侵擾而損傷,所以血液才會從皮膚的毛孔滲漏出來。
14. 論吐衄血泄皆因火熱所乘
《原病式》曰:血溢者,上出也。心養於血,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。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,誤也。此非冷凝,由熱甚消爍,以為稠濁。而熱甚則水化制之,故赤兼黑而為紫也。衄者,陽熱怫鬱於足陽明而上熱,則血妄行,血衄也。
衄衊血汙,血出也。汙者,濁也。心火熱極則血有餘,熱氣上甚則為血溢,熱勢亢極則燥而汙濁,害承乃制,則血兼黑而為紫也。
血泄,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。
白話文:
《原病式》說:血溢是指血從上方出來。心臟需要血液來滋養,所以當體內熱氣過盛時,血液會過多而亂跑。有些人說嘔吐出來的紫黑色血塊是因為體內寒冷造成的,這是錯誤的。這不是因為寒冷凝結,而是因為熱氣過盛,將血液燒灼得濃稠混濁。因為熱氣過盛,會消耗體內水分來制衡,所以血液才會呈現紅中帶黑的紫色。
流鼻血,是因為陽熱之氣鬱積在足陽明經,熱氣往上衝,導致血液亂跑,就造成流鼻血。
鼻腔流出帶有血絲的污濁液體,也是出血的一種。所謂「污」是指混濁。心火極旺盛,導致血液過多,熱氣往上衝得太過,就會造成血溢。當熱勢達到極點,就會變得乾燥而污濁。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和制約,血液就會呈現紅中帶黑的紫色。
血泄,是指熱邪侵犯下焦,導致大小便帶血。
15. 血證有三因
陳無擇云:衄者,因傷風寒暑濕,流傳經鉻,湧泄於清氣道中而致者,皆外所因。積怒傷肝,積憂傷肺,煩思傷脾,失志傷腎,是喜傷心,皆能動血,隨氣上溢清道中而致者,屬內因。飲食過多,啖炙爆辛熱,或墜墮車馬傷損所致者,為不內外因。
白話文:
陳無擇說:流鼻血的原因,如果是因為感受風寒暑濕等外在邪氣,這些邪氣在經絡中流竄,最後向上湧泄到清氣所走的通道而造成的,都屬於外在因素引起的。另外,像是長期發怒會傷害肝臟、長期憂愁會傷害肺臟、過度思慮會傷害脾臟、意志消沉會傷害腎臟、過度喜悅會傷害心臟,這些情緒的波動都可能導致血液運行異常,隨著氣向上溢出到清氣所走的通道而造成的,都屬於內在因素引起的。還有像是飲食過量、吃太多燒烤、辛辣燥熱的食物,或是從高處跌落、被車馬撞傷等外傷所造成的,則屬於不內外因素引起的。
16. 吐嘔唾血為內傷氣逆所致者多
吐血者,或因四氣傷於外,七情動於內,及飲食房室勞役所致。勞血積聚,膈間滿則吐溢,世謂妄行,或吐瘀血,此名內傷。
東垣曰:經云怒氣逆甚則嘔血,暴癉內逆,肝肺相搏,血溢鼻口,取天府穴。又足少陰腎之脈,從腎上貫肝,入肺中,循喉嚨。其病則飢不欲食,面黑如地色,咳唾則有血。夫氣者,陽;血者,陰也。氣主行之,血主濡之。今血妄行,上出於鼻口者,皆氣逆也。故經言陽明厥逆,怒則氣逆,暴癉內逆者是也。
《玉機微義》云:怒氣勞氣,皆能致血證。但怒氣致血證者,則暴甚,故經云抑怒以存陰者是矣。否則五志之火動甚,火載血上,錯經妄行也。
白話文:
吐血、嘔吐、咳血這些症狀,很多是因為內傷導致氣機逆亂引起的。
吐血的原因,有的是因為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在因素侵襲身體,有的是因為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等內在情緒波動,也有的是因為飲食不當、房事過度、過勞等原因造成的。因為勞累導致血液積聚,胸膈之間感到脹滿,就會導致血液上溢,這就是俗稱的「妄行」,有時會吐出瘀血,這種情況就屬於內傷。
李東垣說:「經典上說,發怒到極點會導致嘔血。突然發病,內氣逆亂,肝和肺互相搏擊,血就會從鼻子和嘴巴溢出,這時可以取天府穴來治療。另外,足少陰腎經的脈絡,從腎向上貫穿肝,進入肺部,沿著喉嚨行走。如果腎經出現問題,就會導致飢餓卻不想吃飯,臉色像土地一樣黑,咳嗽或吐痰時會有血。氣屬陽,血屬陰。氣主要負責推動,血主要負責滋潤。現在血液不循正常途徑運行,從鼻子和嘴巴流出來,都是因為氣機逆亂的緣故。所以經典上說,陽明經氣逆亂、發怒會導致氣逆,以及突然發病導致內氣逆亂都是這樣的情況。」
《玉機微義》這本書說:「發怒和勞累都會導致出血的症狀。但是因為發怒而導致的出血症狀,會更加猛烈。所以經典上說,要控制怒氣,才能保存陰氣。不然,五種情志之火過於旺盛,火會帶著血往上衝,導致血液不循正常經絡而妄行。」
17. 血屬陰難成而易虧
丹溪曰:經曰: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,起居衰矣。又曰:男子六十四而精絕,女子四十九而經斷。夫以陰氣之成,止供給三十年之運用,已先虧矣。人之情欲無涯。此難成易虧之陰氣,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?
《玉機微義》云:經曰:榮者,水穀之精也。和調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。源源而來,生化於脾,充於心,藏受於肝,宣布於肺,施泄於腎,灌溉一身。目得之而能視,耳得之而能聽,手得之而能攝,掌得之而能握,足得之而能步,髒得之而能液,腑得之而能氣。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,由此使然也。
注之於脈,少則澀,充則實,常以飲食日滋,故能陽生陰長,聚汁變化而赤為血也。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,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虛,可不謹養哉?故曰:血者,神氣也,持之則存,失之則亡。是知血盛則形盛,血弱則形衰。神靜則陰生,形役則陽亢。陽盛則陰必衰,又何言陽旺則生陰血也?蓋謂血氣之常,陰從乎陽,隨氣運行於內。
苟無陰以羈束,則氣何以樹立?故其致病也易,調治也難。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,則陽易亢,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。《內經》有云:陽道實,陰道虛,陰道常乏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。以人之生也,年至十四而經行,至四十九而經斷,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。陰氣一傷,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,衰涸於外則虛勞,忘反於下則便紅,積熱膀胱則癃閉、溺血,滲透腸間則為腸風。陰虛陽搏則為崩中,濕蒸熱瘀則為滯下,熱極腐化則為膿血。
火極似水,血色紫黑,熱勝於陰,發為瘡瘍。濕滯於血,則為痛癢癮疹,皮膚則為冷痹。蓄之在上,則人喜忘;蓄之在下,則人害狂。墮恐跌僕,則瘀惡內凝。若分部位,身半以上,同天之陽;身半以下,同地之陰,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。
白話文:
丹溪說:「《黃帝內經》說:人到了四十歲,陰氣就減少一半,生活起居也開始衰退。又說:男子六十四歲精氣就會衰竭,女子四十九歲月經就會停止。陰氣的形成,只能供應三十年的運用,就已經開始虧損了。人的情慾是沒有止境的。這種難以生成又容易虧損的陰氣,怎麼可以放縱情慾呢?」
《玉機微義》說:「《黃帝內經》說:『榮』指的是水穀的精華,它能調和五臟,分佈到六腑,才能進入脈絡。它源源不斷地產生,在脾胃化生,充養心臟,在肝臟儲藏,在肺臟宣佈,在腎臟施洩,灌溉全身。眼睛得到它就能看見,耳朵得到它就能聽見,手得到它就能抓握,腳得到它就能行走,臟腑得到它就能有津液,六腑得到它就能有氣。因此,身體的氣機出入升降、濡潤宣通,都是由於它。」
「血液注入脈絡,如果量少就會脈象澀滯,充足就會脈象充實。血液常常依靠飲食來滋養,所以能使陽氣生發,陰血生長,水穀的精華聚合轉化成紅色而成為血液。血液生化旺盛,各經脈就依靠它來滋養;血液衰竭耗盡,各經脈就會因此而虛弱,怎麼能不謹慎地保養呢?所以說:血液是神氣的體現,保持它就存在,失去它就會死亡。由此可知,血液充足則形體強盛,血液虛弱則形體衰退。精神安靜則陰氣生長,形體勞役則陽氣亢盛。陽氣過盛則陰氣必然衰退,又怎麼能說陽氣旺盛就能化生陰血呢?一般來說,氣血的運行,陰氣是跟隨著陽氣在體內運行的。
如果沒有陰氣來約束,那陽氣又如何能樹立呢?所以陰氣的致病容易,調治起來卻很困難。因為陰氣比陽氣更容易虧損,如果又損傷它,就會導致陽氣亢盛,陰氣不足。這就是《內經》說的:『陽道實,陰道虛,陰道常乏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。』從人出生,到十四歲月經來潮,到四十九歲月經斷絕,可見陰血的難以生成又容易虧損。陰氣一旦受損,所變生的病症,如果往上發散,就會吐血、流鼻血;如果衰竭於外,就會導致虛勞;如果忘反向下,就會大便出血;如果熱積膀胱,就會小便不暢、尿血;如果滲透腸道,就會形成腸風。陰虛陽盛就會導致崩漏;濕熱瘀積就會導致帶下;熱盛腐化就會導致膿血。
熱盛到了極點反而像水一樣,血液的顏色呈現紫黑色,這是因為熱勝過了陰氣,就會發為瘡瘍。濕氣阻滯血液,就會導致疼痛、瘙癢、風疹,皮膚會出現冷麻。如果陰血積蓄在上方,就會容易健忘;如果積蓄在下方,就會容易發狂。跌倒碰撞,就會導致瘀血內結。如果分部位來說,身體上半部屬陽,如同天上的陽氣;身體下半部屬陰,如同地上的陰氣,這些是特別列舉的比較明顯的病症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