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四十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十二 (7)

1. 腸風下血盡是挾熱

《原病式》曰:諸血溢泄,皆屬於熱。腸風臟毒,富貴之人,厚味過多,酒色所致。藜藿之人,必是勞役過甚,熱積於中,風生於內,以致血溢泛流,盡是挾熱。久則胃氣漸虛,或服寒涼藥多,胃氣傷損,於是時可以溫補脾胃,使正氣復完,而血自循於經矣。謂挾冷者,大誤也。

《三因》論下血,或清,或濁,或鮮,或黑,或便前便後,或與泄物並下。由內外有所感傷,凝積於胃,隨氣下通,亦妄行之一類。云清者屬榮,濁者屬衛。熱與濕鮮者屬火,黑下火極,與泄物並下為積。先便後血者,其來遠;先血後便者,其來近。

2. 治法

大要當先解散胃中風邪熱毒。敗毒散芎歸湯為必用之劑。初以黃連丸槐花散;久則須以調和胃氣,正氣散理中湯亦所宜施。至謂寒冷驟用烏附,則亦妄也。

丹溪云:風邪下陷者,蓋風傷肝。肝主血故也,宜升提之。

凡下血之人,用涼藥多而不愈者,必須加辛味。用辛味而不愈,可用溫劑兼升提藥,酒浸酒炒。始然要去濕熱為主;久而虛者,當行溫散,如四物加升麻、炮乾薑之屬是也。

3. 脈候

右尺脈洪數而疾為下血。

經曰:陰結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;又結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則血留之。結陰之病,陰氣內結,不得外行,無所稟,滲入腸間,故便血也。

脈虛澀,非腸風臟毒也。為中虛,宜灸中脘,氣海。

4. 通治下血劑

敗毒散,治初下血。(方見瘟疫門。)

芎歸湯,總治諸血。

川芎當歸,上等分,水煎服。

地榆散,治腸風熱證下血。

地榆黃芩,茜根,梔子仁,茯苓黃連(各等分),

上為粗未,每服三錢。韭白五寸,同煎,食遠溫服。

加滅四物湯,治腸風下血不止。

側柏葉生地黃,當歸,川芎(各一錢),枳殼荊芥穗,槐花(炒),甘草(各五分),

上水二盞,姜三片,烏梅(二枚),煎七分,空心服。

滑石散,治腸風下血。

滑石,當歸,生地黃,黃芩,蒼朮,甘草(等分),

上水煎服。

(子和)黃連貫眾散,治腸風下血,腸中疼痛。

黃連,貫眾大黃雞冠花,烏梅肉,枳殼,荊芥(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),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食前溫米飲調下。

芍藥黃連湯,治大便後下瘀血。腹痛為熱毒。

芍藥,黃連,當歸(各四錢),大黃(一錢),官桂(一錢),甘草(五分),

上作二服,每服水盞半,煎七分,空心溫服。

槐角散,治腸胃不調,下血不止。

蒼朮,厚朴陳皮,當歸,枳殼(各一錢),槐角(一錢),烏梅(三個),甘草(五分),

上水盞半,煎七分,食前服。

槐花散,治同前。

黃連,枳殼(各三分),槐花(一兩),

上以槐花炒二味藥,去花不用。只將二味,水一盞半,煎七分,溫心服。

香連丸,治一切腸風下血,酒熱臟毒。(方見痢門。)

臟連丸,治遠年近日腸風臟毒下血。

大鷹爪黃連(半斤),槐花米(二兩),枳殼(一兩),防風,粉草,槐角,香附子,豬牙皂角,木香(各五錢),

上用陳熟倉米三合,同香附一處為末。以上藥共為細末,用豬大腸約二尺長,水洗淨,裝入香附、倉米,縛定口。量用水二大碗,沙鍋炭火煮乾,即添水,慢慢煮爛豬腸如泥。取起和藥搗如糊,再入黃連等末,同搗為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空心米飲下八十丸。忌面、蒜、生冷煎炙之物。一料病痊。

蒜連丸

獨蒜(十枚),黃連末(二兩),

上先將蒜煨香熟,和連末杵搗爛勻為丸,梧桐子大。空心米湯下四十丸。

香槐散,治腸風。

附子(炒),槐花(炒。各一兩),枳殼,當歸,川芎(五分),甘草(三分),

上水一盞半,姜三片、棗一枚煎服。

槐角丸,治腸風瀉血脫肛。

槐角(一兩),防風,地榆,當歸,枳殼,木賊茯神(各半兩),

上為末,酒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米湯下。

黑聖散,治腸風、臟毒下血,痔漏等疾。

當歸,川芎,茯苓,地榆,槐花,敗棕(炮),艾葉(燒,存性),百草霜

上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食前米湯調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