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四十二 (7)
卷之四十二 (7)
1. 腸風下血盡是挾熱
《原病式》曰:諸血溢泄,皆屬於熱。腸風臟毒,富貴之人,厚味過多,酒色所致。藜藿之人,必是勞役過甚,熱積於中,風生於內,以致血溢泛流,盡是挾熱。久則胃氣漸虛,或服寒涼藥多,胃氣傷損,於是時可以溫補脾胃,使正氣復完,而血自循於經矣。謂挾冷者,大誤也。
《三因》論下血,或清,或濁,或鮮,或黑,或便前便後,或與泄物並下。由內外有所感傷,凝積於胃,隨氣下通,亦妄行之一類。云清者屬榮,濁者屬衛。熱與濕鮮者屬火,黑下火極,與泄物並下為積。先便後血者,其來遠;先血後便者,其來近。
白話文:
《原病式》說:所有血溢外泄,都是因為身體裡有熱氣。腸風臟毒,富貴人家是因為吃太多山珍海味,縱情酒色造成的。貧寒之人,則大多是因為勞役過度,熱氣積聚在體內,引發內風,導致血溢外流,都是因為挾帶熱氣。時間久了,胃氣就會逐漸虛弱,或者服用寒涼藥物太多,傷了胃氣,這時候應該溫補脾胃,讓正氣恢復,血液自然會循行經脈。說血溢是因為挾帶寒氣,是大錯特錯的。《三因》論述下血,可能是清澈的,也可能是混濁的,可能是鮮紅的,也可能是黑色的,可能是先拉肚子後出血,也可能是和排泄物一起排出。這些都是因為內外感傷,凝結在胃裡,隨著氣流向下流動,也是一種妄行之症。清澈的屬於營血,混濁的屬於衛血。鮮紅的屬於火熱,黑色的則代表火熱極盛,和排泄物一起排出則是積熱。先拉肚子後出血,說明病源來自較遠的地方;先出血後拉肚子,說明病源來自較近的地方。
2. 治法
大要當先解散胃中風邪熱毒。敗毒散合芎歸湯為必用之劑。初以黃連丸、槐花散;久則須以調和胃氣,正氣散、理中湯亦所宜施。至謂寒冷驟用烏附,則亦妄也。
丹溪云:風邪下陷者,蓋風傷肝。肝主血故也,宜升提之。
凡下血之人,用涼藥多而不愈者,必須加辛味。用辛味而不愈,可用溫劑兼升提藥,酒浸酒炒。始然要去濕熱為主;久而虛者,當行溫散,如四物加升麻、炮乾薑之屬是也。
白話文:
治療主要應當先散去胃中風寒熱毒,敗毒散合芎歸湯是必須使用的藥方。初期可以用黃連丸、槐花散;時間長了就需要調和胃氣,正氣散、理中湯也適合使用。至於說寒冷就立刻使用烏頭,那也是錯誤的。
丹溪說:風邪下陷,是因為風傷肝,肝主血,所以要升提之。
凡是下血的人,用涼藥長期不愈者,必須加入辛味藥物。使用辛味藥物也不愈者,可用溫劑並加入升提藥,用酒浸泡炒製。一開始要以去濕熱為主;時間長了虛弱者,就應該用溫散藥物,例如四物湯加入升麻、炮乾薑等等。
3. 脈候
右尺脈洪數而疾為下血。
經曰:陰結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;又結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則血留之。結陰之病,陰氣內結,不得外行,無所稟,滲入腸間,故便血也。
脈虛澀,非腸風臟毒也。為中虛,宜灸中脘,氣海。
白話文:
如果右手的尺脈跳動又快又急,就可能是下血的徵兆。醫書上說,如果身體內部有陰氣積聚,就會導致便血。第一次積聚一升,第二次積聚二升,第三次積聚三升。如果陰氣積聚在五臟,就會導致陰脈不通,陰脈不通就會使血液停滯,最終導致便血。這種陰氣積聚的病症,是因為陰氣在體內積聚,無法向外排出,無處可去,就滲透到腸道,所以才會便血。如果脈象虛弱而澀,則不是腸風或臟毒,而是由於身體虛弱導致。這時應該灸中脘和氣海穴。
4. 通治下血劑
敗毒散,治初下血。(方見瘟疫門。)
芎歸湯,總治諸血。
川芎,當歸,上等分,水煎服。
地榆散,治腸風熱證下血。
地榆,黃芩,茜根,梔子仁,茯苓,黃連(各等分),
上為粗未,每服三錢。韭白五寸,同煎,食遠溫服。
白話文:
敗毒散,用來治療剛開始出現的出血。
芎歸湯,用來治療各種出血。
川芎和當歸各取相同份量,用水煎服。
地榆散,用來治療腸風熱證引起的出血。
地榆、黃芩、茜根、梔子仁、茯苓、黃連,各取相同份量,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。取五寸韭白,與藥材一同煎煮,飯後溫服。
加滅四物湯,治腸風下血不止。
側柏葉,生地黃,當歸,川芎(各一錢),枳殼,荊芥穗,槐花(炒),甘草(各五分),
上水二盞,姜三片,烏梅(二枚),煎七分,空心服。
滑石散,治腸風下血。
滑石,當歸,生地黃,黃芩,蒼朮,甘草(等分),
白話文:
加味四物湯,用於治療腸風下血不止。配方包括:側柏葉、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各一錢,枳殼、荊芥穗、槐花(炒)、甘草各五分。將以上藥材用水二盞,加姜三片、烏梅二枚,煎煮至七分,空腹服用。滑石散,也可用於治療腸風下血,配方包括:滑石、當歸、生地黃、黃芩、蒼朮、甘草等分。
上水煎服。
(子和)黃連貫眾散,治腸風下血,腸中疼痛。
黃連,貫眾,大黃,雞冠花,烏梅肉,枳殼,荊芥(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),
上為末,每服二錢,食前溫米飲調下。
芍藥黃連湯,治大便後下瘀血。腹痛為熱毒。
芍藥,黃連,當歸(各四錢),大黃(一錢),官桂(一錢),甘草(五分),
上作二服,每服水盞半,煎七分,空心溫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用水煎煮服用。黃連貫眾散用於治療腸風下血、腸道疼痛;黃連、貫眾、大黃、雞冠花、烏梅肉、枳殼、荊芥各一兩,甘草炙過後七錢,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溫米飲調服。芍藥黃連湯用於治療大便後下瘀血、腹痛伴有熱毒;芍藥、黃連、當歸各四錢,大黃一錢,官桂一錢,甘草五分,製成兩劑,每次服用半碗水煎煮七分,空腹溫服。
槐角散,治腸胃不調,下血不止。
蒼朮,厚朴,陳皮,當歸,枳殼(各一錢),槐角(一錢),烏梅(三個),甘草(五分),
上水盞半,煎七分,食前服。
槐花散,治同前。
黃連,枳殼(各三分),槐花(一兩),
上以槐花炒二味藥,去花不用。只將二味,水一盞半,煎七分,溫心服。
香連丸,治一切腸風下血,酒熱臟毒。(方見痢門。)
白話文:
槐角散,用於治療腸胃不適、便血不止。
藥方如下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當歸、枳殼各一錢,槐角一錢,烏梅三個,甘草五分。將以上藥材用水一盞半煎煮,煮至七分,飯前服用。
槐花散,用於治療與槐角散相同症狀。
藥方如下:黃連、枳殼各三分,槐花一兩。將黃連和枳殼用槐花炒至槐花焦黃,去掉槐花,僅用黃連和枳殼用水一盞半煎煮,煮至七分,溫熱服用。
香連丸,用於治療一切腸風下血、酒熱臟毒。此方在痢疾部分有詳細記載。
臟連丸,治遠年近日腸風臟毒下血。
大鷹爪黃連(半斤),槐花米(二兩),枳殼(一兩),防風,粉草,槐角,香附子,豬牙皂角,木香(各五錢),
上用陳熟倉米三合,同香附一處為末。以上藥共為細末,用豬大腸約二尺長,水洗淨,裝入香附、倉米,縛定口。量用水二大碗,沙鍋炭火煮乾,即添水,慢慢煮爛豬腸如泥。取起和藥搗如糊,再入黃連等末,同搗為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空心米飲下八十丸。忌面、蒜、生冷煎炙之物。一料病痊。
白話文:
這是一種治療長期或近期腸風和內臟中毒導致便血的藥方。
主要成分有:大量鷹爪黃連,槐花米,少量的枳殼,防風,甘草,槐角,香附籽,豬牙皂角,木香。
將這些藥材與三合的陳年熟米一起研磨成粉末。選用約兩尺長的豬大腸,清洗乾淨後,將香附和米裝入其中,綁緊腸口。使用兩大碗水,在沙鍋中用炭火煮乾,然後加水,慢火煮至豬腸變得像泥一樣軟爛。取出後與藥材混合搗成糊狀,再加入黃連等藥材粉末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空腹時服用八十粒,用米湯送服。服用期間避免食用麵食、大蒜、生冷食物以及煎炸食品。一個療程可使病情痊愈。
蒜連丸
獨蒜(十枚),黃連末(二兩),
上先將蒜煨香熟,和連末杵搗爛勻為丸,梧桐子大。空心米湯下四十丸。
香槐散,治腸風。
香附子(炒),槐花(炒。各一兩),枳殼,當歸,川芎(五分),甘草(三分),
上水一盞半,姜三片、棗一枚煎服。
槐角丸,治腸風瀉血脫肛。
槐角(一兩),防風,地榆,當歸,枳殼,木賊,茯神(各半兩),
白話文:
蒜連丸是用十枚獨蒜煨香熟後,與二兩黃連末混合搗爛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空腹服用,每次四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香槐散則是用炒香的附子和槐花各一兩,再加枳殼、當歸、川芎五分,甘草三分,以水煎服,煎服時加入三片薑和一枚棗。槐角丸則是用一兩槐角,再加防風、地榆、當歸、枳殼、木賊、茯神各半兩,製成丸劑,用於治療腸風瀉血脫肛。
上為末,酒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米湯下。
黑聖散,治腸風、臟毒下血,痔漏等疾。
當歸,川芎,茯苓,地榆,槐花,敗棕(炮),艾葉(燒,存性),百草霜
上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食前米湯調下。
白話文:
將當歸、川芎、茯苓、地榆、槐花、敗棕(炮製)、艾葉(燒存性)、百草霜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服二錢,飯前用米湯調服。此方名為黑聖散,主治腸風、臟毒下血、痔漏等疾病。另有一種藥方,以酒糊丸的形式製成,每丸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四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