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六 (1)

1. 經治五郁

帝曰:郁之甚者,治之奈何?岐伯曰:然調其氣,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(滑氏云:調氣過折以其畏,此治郁之法也。謂欲調其氣,當即其過者而折之以其所畏。蓋以郁之為郁也,或內或外,或在氣或在血,必各有因。治之之法,或汗或下,或吐或利,各當求其所因而折之。

夫如是,郁豈有不畏乎?故下總之曰:所謂瀉之之義可見矣。不必執以達之為吐,發之為汗云也。)

(王安道曰:如水鬱折之,折者,制御也,伐而銼之也,漸殺其盛也。如腫脹之病,水氣淫溢而滲道以塞。夫水之所不能勝者土也。今胃氣衰弱,不能制之,故反受其侮。治當實其脾土,資其運化,俾可以制水而不敢犯,則滲道達而後愈。或病勢既旺,非上法所能遽制,則用瀉水之劑伐而銼之。

或去菀陳莝,開鬼門,潔淨府,三治備舉迭用,以漸平之。王氏所謂抑之,制其沖逆,正欲折銼其泛溢之勢也。夫實土者,守也,泄水者,攻也,兼三治者廣略而決勝也。守也,攻也,廣略也,雖俱為治水之法,然不審病之虛實久近淺深,雜焉而妄施,其不傾踣者鮮矣。夫五郁之病,故有法以治之,然邪氣久客,正氣必損。

今邪氣雖去,正氣豈能遽乎哉?苟不平調正氣,使各安其位,復其常於治郁之餘,則猶未足以盡治法之妙,故又曰:然調其氣。苟調之,而其氣猶未服而或過,則當益其所不勝以制之,如木過者,當益金,金能制木,則木斯服矣。所不勝者,所畏者也。故曰:過者折之以其畏也。

夫制物者,物之所欲也;制於物者,物之所不欲也。順其欲則喜,逆其欲則惡。今逆之以所惡,故曰所謂瀉之。)

白話文:

皇帝問:鬱結非常嚴重的情況,要如何治療呢?

岐伯回答:應該要調理他的氣,如果氣太過,就要用克制它的方法來折損它,也就是用它所害怕的東西來制伏它,這就叫做「瀉」。

(滑氏說:調理氣並用其所害怕的東西來折損它,這就是治療鬱結的方法。所謂要調理氣,就要針對它過盛的地方,用它所害怕的東西來制伏它。因為鬱結的原因,可能在身體內部,也可能在外部,可能在氣方面,也可能在血方面,一定各有不同的原因。治療的方法,可以用發汗、用瀉下、用催吐、用疏利等方法,都應當找出它的原因來加以折損。)

如果這樣做,鬱結怎麼會不害怕呢?所以總結說:這就叫做「瀉」的道理可以看出來了。不必執著於認為所謂「達」就是催吐,「發」就是發汗。

(王安道說:就像水鬱積一樣要折損它,「折」的意思就是控制、制約、削弱,逐漸減弱它的盛勢。就像腫脹的病症,是因為水氣過多而滲透到組織,導致通道阻塞。而水最怕的是土,現在因為脾胃虛弱,不能制水,反而被水欺負。治療時應當加強脾土的功能,幫助它運化,使它能夠制約水而不敢侵犯,這樣滲透的通道才會暢通而痊癒。如果病勢已經很強,不是用上述方法可以馬上控制的,就用瀉水的藥來削弱它。

或者清除積聚的廢物,打開皮膚的毛孔,清潔腸胃,這三種方法一起運用,交替使用,來逐漸平息病情。王氏所說的「抑」,抑制它上衝的氣,就是要折損它氾濫的氣勢。加強脾土功能是防守,瀉水是攻擊,三種方法並用是廣泛地考慮而求決勝。防守、攻擊、廣泛考慮,雖然都是治療水病的方法,但是如果不了解疾病的虛實、病程的長短、病位的深淺,而胡亂使用,不倒下的人很少。五郁的疾病,雖然有治療的方法,但是邪氣長期存在,正氣一定會受損。

現在邪氣雖然去除了,正氣怎麼可能馬上恢復呢?如果不用平和的方法來調理正氣,使身體各部位恢復正常,讓它們各安其位,那麼治療鬱結的效果就還不夠完美,所以又說:應該要調理氣。如果調理了,而氣仍然不順,或者太過,就應該用可以克制它的東西來制約它,例如木氣太過,就應該用金氣來制約它,因為金能克木,木就會順服了。所謂它不能勝過的,就是它所害怕的。所以說:用它所害怕的東西來折損它。

能夠制約事物的,是事物所想要的;被事物所制約的,是事物所不想要的。順應它想要的就會高興,違背它想要的就會不高興。現在用它所厭惡的東西來逆制它,所以說這就叫做「瀉」。)

2. 久病者當兼解鬱

諸病久則氣滯血凝而成鬱結,治之雖各因其證,當兼之以解散,固不可不知也。鬱滯一開,則氣血通暢,而諸病各自以其方而易愈也。今之病久,每每用本病之藥而不奏效者,皆其鬱之之故也。醫者殊不悟此,治之弗效,妄變他方,愈變愈訛,而病劇矣。此郁之為治也,亦不容以少緩,當為醫者之熟知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疾病如果拖久了,往往會因為氣的運行不順暢、血液循環凝滯而形成鬱結。治療時雖然要根據不同的病症來處理,但也必須同時考慮到疏通、化解鬱結。這個道理是絕對不能不知道的。當鬱滯被疏通開來,氣血自然就能暢通,各種疾病也就能配合原有的治療方法而容易痊癒。現在許多疾病之所以拖很久都治不好,往往是因為只使用針對疾病本身的藥物,卻沒有效果,這都是因為有鬱結的緣故。醫生如果沒有領悟到這一點,治療沒有效果就隨意更換藥方,結果越改越離譜,病情反而更加嚴重。所以,治療鬱結這件事,也是絕對不能稍微輕忽的,這是醫生應該要熟知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