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五十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十八 (1)

1. 治腰痛以補虛為主攻邪次之

大抵腰痛,未嘗不由腎虛而致。以《內經》推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有貫絡於腰脊而痛者,則經中各有刺法治之。或風寒濕蓄熱與失志房勞,及墜傷閃肭,氣滯血滯而痛者,當於五種三因而推之,不過從其所由用汗下補瀉之法。凡攻補之劑常要相因,標痛甚者,攻擊之後須是補養,以固其本,庶無復作之患也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腰痛大多是因為腎虛引起的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,足部的三陰經和三陽經這十二條經脈都有分支連結到腰部和脊椎,所以腰痛時,每條經脈都有相應的針刺治療方法。另外,像是風寒濕邪入侵、體內蓄積熱邪、情緒失落、過度房事、跌打損傷、扭傷、氣滯血瘀等原因引起的腰痛,可以從這五種內外原因來推斷,治療方法不外乎是根據病因,使用發汗、瀉下、滋補、疏導等方法。通常,攻邪和補虛的藥物要互相配合使用。當腰痛很嚴重時,在攻邪之後,一定要用補養的藥物來鞏固根本,這樣才能避免腰痛再次發作。

2. 初治腰痛當察其所因

戴氏曰:日夜悠悠痛而不已者,腎虛也,宜鹿茸丸、煨腎丸、青娥丸之類。日輕夜重者,瘀血也,宜如神湯、元戎加味四物湯。遇天陰或久坐而痛者,濕也,獨活寄生湯、羌活湯之類。四肢緩、足寒逆、腰冷如冰、冷汗、精滑、腰痛者,濕熱也,蒼朮湯、拈痛湯之類。又有六氣乘虛而外入,七情所感而內傷,如失志傷腎,鬱怒傷肝,或負重傷損,瘀血蓄而不行,皆使氣停血滯,宜當審分其所因而治之。

白話文:

戴氏說:腰痛如果日夜持續不斷,那是腎虛的緣故,應該服用鹿茸丸、煨腎丸、青娥丸之類的藥。如果白天疼痛比較輕,晚上疼痛比較嚴重,那是瘀血的緣故,應該服用如神湯、元戎加味四物湯。如果遇到陰天或久坐就感到腰痛,那是濕氣的緣故,應該服用獨活寄生湯、羌活湯之類的藥。如果四肢無力、腳冰冷、腰部像冰一樣寒冷、出冷汗、遺精、腰痛,那是濕熱的緣故,應該服用蒼朮湯、拈痛湯之類的藥。還有,可能是受到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來邪氣的侵襲,或是因為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的影響而導致內傷,像是意志消沉而損傷腎臟、生氣發怒而損傷肝臟,或是搬重物造成損傷,使得瘀血積聚而不流通,這些都會使氣停滯、血瘀阻,應該仔細分辨造成腰痛的原因,然後對症治療。

3. 腰痛有宜刺

經曰:腰痛上寒不可顧,取足太陽陽明。腰痛上熱,取足厥陰。不可以俯仰,取足少陽。東垣云:足之三陽從頭走足,足之三陰從足入腹,經所過處皆能為痛,治之者,當審其何經所過分野,循其空穴而刺之,審其寒熱而藥之。假令足太陽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,刺其郄中、太陽二經出血,余仿此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腰痛如果是上半部寒冷,不用考慮其他部位,就取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的穴位來治療。腰痛如果是上半部發熱,就取足厥陰經的穴位來治療。如果腰痛到無法彎腰或後仰,就取足少陽經的穴位來治療。

李東垣說:足部的三條陽經是從頭部走到腳,足部的三條陰經是從腳走到腹部。經絡所經過的地方都可能產生疼痛。治療的時候,應仔細辨別是哪條經絡所經過的區域發生疼痛,然後按照經絡路線上的空穴來進行針刺,並根據寒熱的性質來用藥。

舉例來說,如果是足太陽經引起的腰痛,會連帶到脖子、背脊、屁股、背部,感覺像背負重物一樣,就針刺它的郄穴,以及足太陽經上的其他穴位,讓它出血。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。

4. 腰痛有宜下

子和云:腰者腎之腑,為大關節。血氣不行,則沉痛不能轉側,及氣挫血瘀、濕熱甚者用補藥不效,須用舟車丸、神佑丸之類下之,大瀉其濕熱,行其滯積,方可補助。

白話文:

李東垣說:「腰部是腎臟的外在表現,是個重要的關節。如果身體的氣血循環不順暢,就會感到腰部沉重疼痛,無法轉動身體。還有氣滯血瘀、濕熱過重的情況,用補藥是沒有效果的,必須使用舟車丸、神佑丸之類的藥物來瀉下,大幅度排除體內的濕熱,疏通積滯,這樣才能再用補藥來調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