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四十七 (1)
卷之四十七 (1)
1. 虛煩敘論
經曰:因於暑汗,煩則喘喝。(大聲也。)靜則多言,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
五臟生成篇曰:心煩頭痛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少陰。
脈要精微篇曰:諸浮不躁者,皆在陽,則為熱。其有躁者在手。(言熱在手之三陽經。)
玉機真藏篇曰:心脈者,南方火,其氣來不盛,去反盛,此謂不及。病在中,則令人煩心,上見咳唾,下為氣泄。又曰:數則煩心。
白話文:
經典說:因為暑熱流汗,導致心煩就會喘氣大聲。安靜時會多話,身體好像在火上烤一樣,流汗後會稍微緩解。
《五臟生成篇》說:心煩頭痛,病在膈(橫膈膜)的部位,問題出在手太陽、手少陰經脈。
《脈要精微篇》說:所有脈象浮而沒有躁動的,都是陽氣過盛,會發熱。如果有躁動不安的,病在手部(指熱在手三陽經)。
《玉機真藏篇》說:心脈,屬南方火,它的氣來時不盛,去時反而盛,這叫做不及。病在內臟,就會讓人心煩,往上會出現咳嗽、吐口水,往下會導致氣洩(如放屁)。又說:脈象頻數也容易讓人心煩。
2. 虛煩病多是正氣不足陰虛火熾得之
《神珍》云:虛煩之病,非止一端,究其大概多是體虛者也。攝養有乖,榮衛不調,使陰陽二氣有所偏勝。或陰虛而陽盛,或陰盛而陽虛。
經云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;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此固不易之論。而今虛煩之病,多是陰虛生內熱所致。如虛勞之人,腎水有虧,心火內蒸,其煩必躁。吐瀉之後,津液枯竭,煩而有渴。惟傷寒及大病後,多有虛煩之證,卻無霍亂。臨病之際,又宜審之。治法宜用平和之藥,清心實下,不可峻用補藥。
又若婦人產後去血過多,虛煩發熱,又當以各類求之。煩躁甚者,內外不安,反覆顛倒,謂之懊憹。詳見傷寒門。
白話文:
《神珍》這本書說:虛煩這種病,成因不只一種,但大致上多是因為體質虛弱引起的。如果保養不當,使得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失調,就會導致陰陽兩種氣出現偏盛的情況。有時候是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,有時候是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。
醫書上說:「陽氣虛弱就會感到體外寒冷,陰氣虛弱就會感到體內發熱;陽氣旺盛就會感到體外發熱,陰氣旺盛就會感到體內寒冷。」這是很正確的說法。而現在所說的虛煩病,大多是陰氣虛弱而導致體內產生虛熱引起的。例如虛勞的人,腎水不足,心火內盛,就會感到煩躁不安。或是嘔吐腹瀉之後,體內津液枯竭,也會感到煩躁口渴。只有像是傷寒或大病之後,多半會出現虛煩的症狀,但不會有霍亂的情形。在診斷疾病的時候,應該仔細辨別。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平和的藥物,以清心火、滋陰為主,不可使用過於峻猛的補藥。
另外,如果是婦女產後失血過多,導致虛煩發熱,就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。煩躁嚴重的人,會感到內外都不安寧,反覆翻來覆去,這種情況稱作「懊憹」。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傷寒的章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