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一百 (7)
卷之一百 (7)
1. 四時
凡人呼吸出入,皆天地之氣。故風寒暑濕之暴戾,偶一中人,人不勝天,則留而為病。故隨時加攝,使陰陽中度,是謂先幾防於未病。
春月,陽氣閉藏於冬者漸發於外,故宜發散,以暢陽氣。《內經》云:春三月,此謂發陳。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。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。披髮緩形,以使志生。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。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肝,夏為寒變。故人當二月一來,摘取東引桃枝並葉各一握,水三升煎取二升,以來早朝空心服之,即吐,卻心膈痰飲宿熱,則不為害。春深,稍宜和平將息,綿衣晚脫,不可令背寒,寒即傷肺,鼻塞咳嗽。
但覺熱則去之,覺冷即加之。加減俱要早起之時,若於食後日中,恐致感冒風寒。春不可衣薄,令人傷寒霍亂,消渴頭痛。春凍未泮,衣欲下厚而上薄。
夏月人身陽氣發引,伏陰在內,是人脫精神之時。特忌下利,以泄陰氣。《內經》云:夏三月,此謂蕃秀。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。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。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。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。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瘧。故人常宜晏居靜坐,節減嗜欲,調和心志。
此時心王力衰,其真精化為水,至秋乃凝,尤須保嗇,以固陰氣。常食熱物,使腹中溫暖。生瓜果茄、冰水冷淘、粉粥蜂蜜,尤不可食。食多秋時必患痢瘧。勿以冷水沐浴洗手面淋,皆使人得虛熱,眼暗筋厥逆,霍亂轉筋,陰黃之疾。勿當風臥,勿睡中使人揮扇。汗體毛孔開展,風邪易入。
犯之使人患風痹不仁,手足不遂,言語謇澀之疾。年壯雖不即為害,亦種病根。氣衰之人,如桴鼓應聲矣。醉中尤宜忌之。
秋月當時,陽氣收斂。不為吐及發汗,犯之令人臟腑消爍。《內經》云: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。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。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。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。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。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肺,冬為飧泄。若能知夏時多食冷物及生瓜果稍多,即宜以童子小便二升,並大腹檳榔五顆細切,煎取八合,下生薑汁一合,和臘雪三分,早為空心分為二服,瀉二三行。夏月所食冷物及膀胱宿水,悉為驅逐而出,即不為患。
此藥是乘氣湯,雖老年之人亦宜服之。瀉後兩三日,以薤白粥加羊腎,空心服之,勝服補藥。
冬月天地閉塞,血氣藏,伏陽在內,心膈心熱,但忌發汗,以泄陽氣。《內經》曰:冬三月,謂之閉藏。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。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。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己有得。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。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腎,春為痿厥。
故人當時服浸酒之藥,以迎陽氣。雖然,亦不可過愛。綿衣當脫著,使漸漸加厚,雖大寒不得向火烘炙,損人目精。且手足能引火氣入心,使人心臟燥熱。小衣亦不宜大炙極暖。冬月天寒,陽氣在內,已自鬱熱,若更加之炙衣重裘,近火醉酒,即陽氣太甚。若遇春寒閉塞之久,不即發散,至春夏之交,陰氣既入,不能攝陽氣,必致有時行熱疾,甚者狂走妄語,切宜忌之。故寒熱適中,此為至要。
白話文:
人呼吸的進出,都與天地之氣息息相關。所以,風、寒、暑、濕這些氣候變化太過劇烈,如果人們不小心受到侵襲,因為人無法勝過大自然,就會因此生病。因此,要隨著四季變化來調整養生方式,使身體的陰陽保持平衡,這才是能在疾病發生前就預防的道理。
春天時,冬天潛藏的陽氣逐漸向外發散,因此要順應陽氣的發散,讓它暢通無阻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春季三個月,是推陳出新的時節。天地萬物都充滿生機,欣欣向榮。這時要晚睡早起,在庭院中散步,解開頭髮,放鬆身心,使自己的意志也充滿生機。要多生養而不要殺戮,給予而不要搶奪,獎賞而不要懲罰。這就是順應春季的養生之道。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,就會傷害肝臟,到了夏天就會轉變成寒性疾病。所以,人們可以在二月時,摘取向東生長的桃樹枝和葉子各一把,用三升水煎煮成二升,在早晨空腹服用,就能夠清除心胸中的痰飲和體內的宿熱,避免疾病發生。到了晚春,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情,注意休息,不要太早脫去棉衣,尤其要注意背部的保暖,否則寒氣會傷害肺部,引起鼻塞咳嗽。
感到熱時就脫衣服,感到冷時就添加衣服。增減衣服最好在早上起床時進行,如果在飯後或中午才進行,可能會導致感冒。春天不要穿太薄的衣服,否則容易引起傷寒、霍亂、消渴、頭痛等疾病。春天雖然冰雪融化,但穿衣應該下厚上薄。
夏天時,人體的陽氣向外發散,陰氣潛藏在內,這個時候人容易精神不振。特別要避免腹瀉,因為腹瀉會洩漏陰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夏季三個月,是萬物生長茂盛的時節。天地之氣交合,萬物開花結果。這時要晚睡早起,不要厭倦白天的時光。要保持心情平和,不要發怒,讓精神充滿活力,讓體內的陽氣順利向外發散,就像愛惜事物一樣。這就是順應夏季的養生之道。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,就會傷害心臟,到了秋天就會轉變成瘧疾。因此,人們在夏天要安靜地居住,節制慾望,調理心境。
這時心臟的功能較弱,其精華會化為水,到了秋天才會凝固,所以要特別注意保護,鞏固陰氣。要常吃溫熱的食物,保持腹部的溫暖。生冷的瓜果、茄子、冰水、涼粉粥、蜂蜜等食物都不能吃,如果吃多了,到了秋天一定會患上痢疾或瘧疾。不要用冷水洗澡、洗手、洗臉,這都會使人產生虛熱,導致眼睛昏花、筋脈痙攣、霍亂、轉筋、黃疸等疾病。不要在有風的地方睡覺,也不要讓人在睡覺時揮扇。因為出汗時毛孔張開,風邪容易侵入。
如果犯了這些禁忌,會導致風濕麻痹、手腳不聽使喚、說話不清等疾病。年輕人雖然不會馬上發病,也會埋下病根。對於體弱的人來說,就像敲鼓一樣,會立刻有反應。酒後更要特別注意這些禁忌。
秋天時,陽氣開始收斂。不要催吐或發汗,否則會使內臟功能衰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秋季三個月,是萬物成熟收穫的時節。天氣開始變得急促,大地的景象也變得明朗。這時要早睡早起,與雞一同作息。要保持心情安寧,減緩秋天的肅殺之氣。收斂精神,使秋天的氣息平和,不要使心志外散,讓肺氣保持清淨。這就是順應秋季的養生之道。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,就會傷害肺臟,到了冬天就會轉變成飧泄。如果在夏天吃了太多生冷食物或瓜果,可以在秋天用童子小便二升,加上檳榔五顆切碎,煎煮成八合,再加入生薑汁一合和臘雪三分,在早上空腹分兩次服用,能夠瀉出體內二、三次。這樣可以將夏天所吃的生冷食物和體內的宿水都排泄出來,避免疾病發生。
這個藥方稱為「乘氣湯」,即使是老年人也適合服用。瀉後兩三天,可以吃薤白粥,加上羊腎,在空腹時服用,比服用補藥的效果更好。
冬天時,天地閉塞,血氣內藏,陽氣潛伏在體內,容易產生心胸煩熱,但要避免發汗,因為發汗會洩漏陽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冬季三個月,是閉藏的時節。水面結冰,大地龜裂,不要擾動陽氣。這時要早睡晚起,等到太陽出來再起床。要使心境像潛伏一樣,像隱藏一樣,像有秘密一樣,像有所得一樣。要避寒取暖,不要使皮膚暴露在寒冷中,以免陽氣外洩。這就是順應冬季的養生之道。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,就會傷害腎臟,到了春天就會轉變成痿厥。
所以,人們在冬天可以服用浸泡酒的藥物,以迎接陽氣。但也不要過度。穿棉衣要慢慢增厚,即使在大寒時也不要烤火取暖,這樣會損害眼睛的精氣。而且手腳容易將火氣帶入體內,使心臟燥熱。貼身衣物也不要過於烘烤,使其過於溫暖。冬天寒冷,陽氣內藏,體內本身就比較鬱熱,如果再加上烘烤衣服、穿厚重衣物、靠近火爐、飲酒等,就會使陽氣過於旺盛。如果到了春天,寒氣閉塞太久,沒有及時發散,到了春夏交替時,陰氣開始進入,陽氣無法正常運作,就容易發生時行熱病,嚴重者會出現狂躁、說胡話等症狀,一定要特別注意。因此,保持寒熱適中才是最重要的。
總而言之,冬天不宜過於溫暖,夏天不宜過於涼爽;不要在星空下睡覺,不要在睡覺時扇風。大寒、大熱、大風、大雨等天氣都不宜冒犯。秋冬要溫暖足部,頭部涼爽,春夏則是頭部和足部都要涼爽。所以說:天有四季五行,產生寒暑燥濕風;人有五臟五氣,產生喜怒悲憂恐。喜怒會傷害氣,寒暑會傷害形體;暴怒會傷害陰,暴喜會傷害陽。喜怒不加節制,寒暑過度,身體就不能穩固。
這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