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一百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百 (1)

1. 攝生要義

2. 存想

攝生之要,莫大乎存想。存謂存我之神,想謂想我之身。閉目見自己之收心,見自己之身,不離我身,不傷我神,則存想之漸也。

白話文:

養生最重要的關鍵,沒有比「存想」更重要的了。「存」指的是保存我的精神,「想」指的是想像我的身體。閉上眼睛,看見自己收攝心思,看見自己的身體,讓意念不離開自身,也不會傷害精神,這就是「存想」的循序漸進之法。

3. 調氣

天地虛空中皆氣,人身虛空中皆氣。故呼出濁氣,身中之氣也;吸入清氣,天地之氣也。人在氣中,如魚游水中。魚腹中不得水出入則死,人腹中不得氣出入亦死,同其理也。善攝生者,必明於氣之故矣。

欲修調氣之術者,常得早食閉戶,安床暖席,枕高二寸許,正身偃臥,冥目握固,兩足間相去五寸,兩臂與體相去亦各五寸。先謂閉氣,以鼻吸入,漸漸腹滿,乃閉之,及不可忍,乃從口細細吐出,不可一呼則盡。氣定,復如前閉之。始而十息,或二十息,不可忍,漸熟漸多,但能閉至八十息以上,則臟腑胸膈之間皆清氣之布護矣。

至於純熟,當其氣閉之時,鼻中唯有短息一寸余,所閉之氣在中,如火蒸潤,肺宮一繞,則身如委蛇,神在外,其快其美,有不可言之狀。蓋一氣流通,表裡上下徹達故也。其所閉之氣漸消,則恍然復舊。此道以多為功,但能於日夜間得此以兩度,久久耳目聰明,精神完固,體健身輕,則百疾消滅。

凡調氣之初,務要體安氣和,無與意爭。若不安和,且止,後和乃為之。久而弗倦則善矣。閉氣如降龍伏虎,須達其神理,胸膈常宜虛空,不可飽滿。若氣有結滯,不得宣流,覺之便當用吐法以除之,如吹噓呵嘻呬噫呼之類是也。不然,泉源壅遏,必至逆流,瘡瘍中滿之患作矣。

又蘇氏養生訣云:每夜自三更至五更,以未昧上擁被盤足,面東南叩齒三十六遍,握固冥目,以兩手拄腰腹間,閉息,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,下入丹田。待腹滿氣極,則徐出氣,不得令耳聞。復以舌抵齒,取華池水滿口,低頭嚥下,送入丹田,用意精猛,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,徑至丹田畢,再依前為之。凡久閉息,三咽津而止。

然後以兩手摩熱,摩兩腳心,則湧泉穴及腰脊兩傍即腎堂,皆令熱徹。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項,皆盡極熱,仍按提鼻梁左右七下,梳頭百梳而臥,熟睡至明。

或問養生煉氣之道。曰:養生者,節制之常也;煉氣,則術也。何以言之?人生元氣所稟,各有長短。自有知以來,為貪愛侵剝暴戾蠹蝕,故長者短,短者促,不得盡天年而終。是以聖智之人有養生之論,大要不出少思慮,寡嗜欲,節飲食,慎起居,順時候,和氣體,利關節而已矣。能由是而行,則六氣不能致傷,而諸疾不作,可以盡其天界元始之氣而以壽終矣。

使非有節,安能如是?故曰節制之常。

至於煉氣之術,亦有至理。大抵造化之妙,陰陽配合,而道化生焉。人之得生,本諸精氣,呼吸升降之間,而運動往來無滯。故吸則氣升,遂以意引之,注於極上;呼則氣降,遂以意引之,注於極下。久之,極上則髓海盈溢,遍達於諸骸;極下則氣海充滿,透徹於諸脈。此亦造化自然之機發如此。

白話文:

天地之間和人體之內都充滿了氣。呼出的是體內的濁氣,吸入的是天地的清氣。人在氣中,就像魚在水中游動。魚腹中無法讓水進出就會死亡,人腹中無法讓氣進出也會死亡,道理是一樣的。懂得養生的人,必然明白氣的重要性。

想要修習調氣的方法,應該經常在早上吃完飯後關上門,整理好溫暖的床鋪,枕頭稍微墊高約二寸,身體端正地仰臥,閉上眼睛,雙手握拳,兩腳間隔五寸,兩手臂與身體也各隔五寸。首先練習閉氣,用鼻子慢慢吸氣,直到腹部充滿,然後屏住呼吸,直到無法忍受時,再從口中慢慢吐出,不要一口氣吐完。氣息穩定後,再重複之前的閉氣動作。剛開始可以練習十個或二十個呼吸,如果無法忍受,就慢慢增加練習次數,只要能閉氣達到八十次以上,就能讓清氣充滿五臟六腑和胸膈之間。

當練習純熟後,在閉氣的時候,鼻子的呼吸會變得非常微弱,只有一寸左右,閉住的氣在體內就像火在蒸潤,在肺部循環一圈後,身體會像蛇一樣柔軟,精神會感到非常舒暢美好,難以用言語形容。這是因為體內氣的流通,使身體內外上下都得到貫通。當閉住的氣逐漸消散時,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。這種方法需要多練習才能見效,如果每天早晚能練習兩次,久而久之,就會耳聰目明,精神飽滿,身體健壯輕盈,各種疾病也會消失。

剛開始練習調氣時,務必保持身體舒適,氣息平和,不要刻意用意念去控制。如果感覺不舒服,就應該停止,等身體恢復平和後再練習。只要持之以恆,不感到疲倦,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。閉氣就像降龍伏虎一樣,必須明白其中的道理,胸膈之間要保持虛空,不可過於飽滿。如果感覺氣有阻塞不通暢,就要用吐氣的方法來疏通,像是吹、噓、呵、嘻、呬、噫、呼等吐氣法。否則,氣就像泉水被堵住,必定會逆流,導致長瘡或腹部脹滿等疾病。

另外,蘇軾的養生訣說:每天晚上從三更到五更,天還沒亮時就用被子裹住身體,盤腿坐好,面向東南方,叩齒三十六次,雙手握拳,閉上眼睛,用雙手按住腰腹之間,閉住呼吸,想像心臟像一團燃燒的火,光明透亮,然後往下進入丹田。等到腹部充滿氣,呼吸到極限時,再慢慢吐氣,不要讓耳朵聽到吐氣的聲音。然後用舌頭抵住牙齒,將口中的唾液吞下,送入丹田,用意念集中精神,讓唾液和氣一起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直接到達丹田。結束後,再按照之前的步驟重複練習。每次閉氣後,吞嚥三次唾液就可以停止。

接著,將兩手搓熱,搓腳心,讓湧泉穴和腰椎兩旁的腎堂都感到熱。然後再用兩手搓熱臉、眼睛、耳朵和脖子,都要搓到極熱,再按壓提捏鼻樑左右各七次,梳頭一百下後再睡覺,就會一覺睡到天亮。

有人問到養生煉氣的方法。回答說:養生是一種節制的生活習慣,而煉氣則是一種技術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人生下來的元氣各有長短,從有知覺以來,因為貪婪、慾望、侵略和暴戾的侵蝕,使得元氣長的人變短,短的人變得更加衰弱,無法活到自然壽命而終。所以,聖賢之人有養生的理論,主要不外乎減少思慮,減少慾望,節制飲食,謹慎起居,順應時節,調和氣血,舒展筋骨而已。如果能夠按照這些方法去做,就能避免外界邪氣的侵襲,各種疾病也不會發生,就可以活到自然壽命的盡頭。

如果沒有節制,怎麼可能做到這些呢?所以說養生是節制的生活習慣。

至於煉氣的方法,也是有很深的道理。大自然造化的奧妙在於陰陽調和,而產生萬物。人的生命本源於精氣,呼吸之間,氣的升降運行不息。吸氣時氣上升,就用意念引導它,到達頭頂;呼氣時氣下降,就用意念引導它,到達下腹部。久而久之,頭頂的髓海就會充滿,通達全身的骨骼;下腹部的氣海也會充滿,貫通全身的經脈。這也是大自然運行的奧妙。

如果沒有陰陽相配合,虛無的氣即使能夠升降流轉,也不能產生化育作用。所以說,單有陽氣不能產生,單有陰氣不能化育。又說:「一陰一陽叫做道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既然氣沒有形體,如何產生交化呢?回答說:氣是通過虛空流通的,同類的氣之間能夠相互感應。就像磁石能吸引鐵針,即使隔著障礙也能相互作用;燈頭有煙,火光會自然靠近一樣。這是自然的奧妙,並非人為所能掌控的。氣的運行是由下往上,由上往下,循環往復,像環一樣沒有盡頭,與天道相符合。所以說:觀察天道的運行規律,把握天道運行的法則,利用天地的奧秘,這難道不是一種技術嗎?

有人問到服食的方法。回答說:《參同契》、《龍虎經》、《石函記》等書都有闡述,主要都是疏通經絡,強健體質的意思。蝨子處在頭部是黑色的,麝香吃了柏樹後會散發香氣,脖子處於潮濕的地方容易長癭,住在晉地的人牙齒是黃色的,都是因為飲食之氣蒸化,使得身體產生了變化,這也是一個深刻的道理。但是,如果煉製金石來服用,反而會傷害身體。

雨雪是雲氣變化而成的。人體內的氣也能夠化成液體,所以閉息服氣,可以不吃飯。烏龜因為吞吐氣而長壽,就是這個道理。現在的醫生動不動就用補陰滋陰的方法來補氣,卻不知道血必須藉助氣才能產生,才是真正的血。從食物和藥物中攝取的物質,終究不是元氣的精華。血必須等待氣來運送。如果氣不能運送,血就會停滯在經脈中,導致發熱或長瘡等疾病。所以古代懂得養生的人,都把調氣放在首位,使陽氣成為身體的主導,陰氣自然會產生,這與現在一般醫生的看法實在是太不一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