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一 (31)
卷之八十一 (31)
1. 外科附方
蒼朮(制),厚朴(炒),陳皮(各一錢),甘草(炙五分),藿香,半夏(制。各七分),
上水二盞,姜三片、棗二枚,煎七分,食後服。
消咽利膈湯,治積熱,咽喉腫痛,痰涎壅盛,胸膈不利,煩躁飲冷,大便秘結。
金銀花,防風,荊芥,薄荷,桔梗,黃芩,黃連(炒。各錢半),連翹(各一錢),玄參,大黃,朴硝,牛蒡子(炒),甘草(各七錢),
水二盞煎七分,食後服。
刺少商穴法
少商穴(在手大指內側,去爪甲如韭葉,刺入三分許,以手自臂勒至刺處,血出則消。若重者及成膿者,須灸刺患處。)
承氣湯,治腸胃積熱,口舌生瘡,或牙齦腫痛。
大黃,朴硝,甘草(各一錢),
水盞半煎七分,食前服。
人參固本丸,治肺氣燥熱作渴,或小便短赤如淋。此治虛而有火之聖藥也。
生地黃(酒洗),熟地黃(酒煮爛),天門冬(去心,酒浸爛),麥門冬(去心。各一兩),人參(半兩),
上除人參、生地黃為末,其餘搗爛成膏,入煉蜜少許,丸如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鹽湯或溫酒送下。
消毒犀角飲子,治斑或癮疹瘙癢作痛,及風熱瘡毒。
犀角(磨水),防風,荊芥(各錢半),牛蒡子(二錢),甘草(五分),
水盞半煎七分,入犀角水,徐徐服。
砭法
治小兒丹毒,色赤遊走不定。用細瓷器擊碎,取有鋒芒者一塊,以竹箸一根劈開頭寸許,夾住鋒針,以腺扎定,以兩指輕撮箸梢,將鋒鋩對患處懸寸許,再用筋一根擊之,芒刺其毒,血出自愈。甚者必如是而得痊,不然,毒入腹者,多不能救。
萆薢湯,治楊梅瘡不拘新舊,潰爛,筋骨作痛並效。
萆薢(俗名土茯苓,即土萆薢。產於川者,名川萆薢,鮮者佳)
每用木石捶碎白者二兩,煎水三盞至二盞,去渣,不拘時徐徐溫服。或久服敗毒寒涼攻擊之藥,以致脾胃氣血虛者,只以此一味為主,而加兼證之藥無妨,日常以此湯作茶服之尤妙。
雙解散,治便癰,內蘊熱毒,外挾寒邪,或交感強忍,以致精氣鬱結疼痛,大小便澀,宜用通解,更隨證調治之。
杏仁,芍藥,甘草,車前子(微炒),澤瀉,大黃,乾薑(炮),滑石(二錢),
上水二盞煎八分,空心服。
八正散,治積熱,小便不通,淋證,脈實。
大黃(酒炒),山梔(炒),甘草,桂皮,瞿麥,萹蓄,甘草(各一錢),滑石(二錢),
上水二盞煎八分,食前服。
導水丸,治便癰初起腫痛,及下疳,大小便秘。又治梅瘡初起,濕勝之時,宜先用此數服,以導其邪氣。
大黃(炒),黃芩(各二錢),黑醜(炒),滑石(蝦。各四錢),
上為細末,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臥時溫水下。
白話文:
消咽利膈湯,治療因積熱引起的咽喉腫痛,痰液過多,胸膈不適,煩躁想喝冷飲,大便秘結。
藥方組成: 蒼朮(炮製過的)、厚朴(炒過的)、陳皮(各三克),甘草(炙過的,一點五克),藿香、半夏(炮製過的,各二克)。 煎藥方法: 用兩碗水,加入三片生薑、兩顆紅棗,煎煮至剩七分,飯後服用。
藥方組成: 金銀花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桔梗、黃芩、黃連(炒過的,各四點五克),連翹(各三克),玄參、大黃、朴硝、牛蒡子(炒過的)、甘草(各二點一克)。 煎藥方法: 用兩碗水煎煮至剩七分,飯後服用。
刺少商穴法 穴位位置: 少商穴位於手大拇指內側,距離指甲根部約韭菜葉寬的位置。 治療方法: 將針刺入少商穴約三分深,然後用手從手臂向上擠壓到針刺處,使血流出即可消腫。如果病情嚴重或已化膿,則需在患處進行灸療和針刺。
承氣湯,治療腸胃積熱引起的口舌生瘡或牙齦腫痛。 藥方組成: 大黃、朴硝、甘草(各三克)。 煎藥方法: 用一碗半水煎煮至剩七分,飯前服用。
人參固本丸,治療因肺氣燥熱引起的口渴,或小便短少發紅如淋病。這是一種治療虛火的特效藥。 藥方組成: 生地黃(用酒洗過)、熟地黃(用酒煮爛)、天門冬(去心,用酒浸泡至爛)、麥門冬(去心,各六十克),人參(十五克)。 製藥方法: 將人參、生地黃研磨成粉末,其餘藥材搗爛成膏,加入少量煉製過的蜂蜜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 服用方法: 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時用淡鹽水或溫酒送服。
消毒犀角飲子,治療紅疹、蕁麻疹搔癢疼痛,以及風熱引起的瘡毒。 藥方組成: 犀角(磨成粉)、防風、荊芥(各四點五克),牛蒡子(六克),甘草(一點五克)。 煎藥方法: 用一碗半水煎煮至剩七分,加入犀角粉,慢慢服用。
砭法 治療方法: 治療小兒丹毒,症狀為紅色斑塊遊走不定。將細瓷器擊碎,取一塊帶有鋒芒的碎片,用劈開的竹筷子夾住,用線固定,然後用兩指輕捏竹筷子,將瓷片鋒芒對準患處上方約一寸處,再用筋輕輕敲擊竹筷,使瓷片刺入患處,讓毒血流出即可痊癒。病情嚴重者必須如此治療才能痊癒,否則毒素入腹,多難以救治。
萆薢湯,治療各種新舊楊梅瘡,無論是潰爛還是筋骨疼痛都有效。 藥方組成: 萆薢(俗稱土茯苓,即土萆薢。產於四川的,名為川萆薢,新鮮的最好)。 煎藥方法: 每次使用木石捶碎的白色萆薢六十克,用三碗水煎煮至剩兩碗,去除藥渣,不拘時間,慢慢溫服。如果長期服用敗毒、寒涼、攻伐之藥,導致脾胃氣血虛弱,則只以此味藥為主,再根據兼有的症狀加藥也無妨,日常將此湯當茶喝效果更佳。
雙解散,治療癰疽,因體內蘊藏熱毒,外感寒邪,或者因情緒壓抑導致精氣鬱結疼痛,大小便不暢。應該採用疏通解鬱的方法,並根據症狀調整治療。 藥方組成: 杏仁、芍藥、甘草、車前子(微炒)、澤瀉、大黃、乾薑(炮製過的)、滑石(各六克)。 煎藥方法: 用兩碗水煎煮至剩八分,空腹服用。
八正散,治療積熱引起的小便不通、淋證,脈象有力。 藥方組成: 大黃(用酒炒過)、山梔(炒過)、甘草、桂皮、瞿麥、萹蓄、甘草(各三克),滑石(六克)。 煎藥方法: 用兩碗水煎煮至剩八分,飯前服用。
導水丸,治療癰疽初起腫痛,以及下疳、大小便秘。也可用於治療梅毒初期,濕氣過盛時,先服用此藥幾次,以疏導邪氣。 藥方組成: 大黃(炒過)、黃芩(各六克)、黑醜(炒過)、滑石(各十二克)。 製藥方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 服用方法: 每次服用五十丸,睡前用溫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