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一 (21)
卷之一 (21)
1. 戴原禮
丹溪弟子,博學精醫。洪武中徵為太醫院使,眼界無人,及薦蔣用文入院,會談,大喜曰:吾儒而為醫,茲來共昌吾道,乃國家民命之大幸也。所著有《訂證丹溪金匱勾玄》三卷,《證治要法》、《證治類方》若干卷行世。
白話文:
戴原禮是朱丹溪的學生,學識淵博且醫術精湛。明朝洪武年間,他被徵召進入太醫院擔任院使,當時他認為沒有人醫術比得上自己。後來他推薦了蔣用文進入太醫院,兩人會面交談後,戴原禮非常高興地說:「我身為讀書人卻從事醫學,現在有你來一起發揚光大我們的醫道,真是國家百姓的大幸啊!」他所撰寫的著作有《訂證丹溪金匱勾玄》三卷、《證治要法》以及《證治類方》等若干卷流傳於世。
2. 王仲光
吳郡人,有學不仕,資師於原禮,留心於醫藥,不以勢利,郡守往訪,避之而弗見。
白話文:
王仲光是吳郡人,他很有學問卻不當官,拜原禮為師,專心研究醫藥,不追求名利權勢。郡守曾經去拜訪他,他卻避不見面。
3. 盛啟東
名寅,姑蘇吳縣人。少習舉業,弗利,遂攻醫。受業厚禮,得秘傳,治病奇效,醫名大振,永樂徵為太醫院御醫。太宗召入宮診母后,奏六脈離經,將近分解,果得一太子,嘉遷太醫院使。
白話文:
盛啟東,字寅,是姑蘇吳縣人。他年輕時學習科舉考試,但不順利,於是轉而研究醫學。他向老師學習時付了豐厚的學費,得到了秘密傳授的醫術,治療疾病有奇特的效果,醫術的名聲因此大為響亮,永樂年間被徵召入太醫院擔任御醫。明太宗召他入宮為母后診病,盛啟東診斷出母后的六脈脈象不正常,接近離散分解的危險狀態。結果母后果然生下了一位太子,皇上高興地升遷盛啟東為太醫院使。
4. 蔣用文
名武生,句容人。少明敏,及長博覽經籍,精醫學而造其妙,治療異效,名著四方。事母至孝。永樂間遷太醫院判。仁宗皇帝問保和之要,對曰:在養正氣,正氣旺,邪氣無由而入,是亦王道之說也。所著有《治效方書》。
白話文:
蔣用文,字武生,是句容人。他從小就聰明敏捷,長大後廣泛閱讀各種經書典籍,尤其精通醫學,達到非常高妙的境界,治療疾病效果奇佳,名聲傳遍四方。他侍奉母親非常孝順。永樂年間被調到太醫院擔任院判。仁宗皇帝曾問他養生保健的要訣,他回答說:「在於培養正氣,正氣旺盛,邪氣就沒有辦法侵入,這也是帝王治國的道理。」他著有《治效方書》這本書。
5. 劉純
字宗厚,關中人,博覽群書,尤精醫學。父受業于丹溪之門,及純醫名大著。所纂《傷寒治例》、《玉機微義》、《醫經小學》行世。
白話文:
劉純,字宗厚,是關中地區的人,他廣泛閱讀各種書籍,尤其精通醫學。他的父親曾經是朱丹溪的學生,後來劉純的醫術也聲名遠播。他所編纂的《傷寒治例》、《玉機微義》、《醫經小學》等著作流傳於世。
6. 何彥徵
名淵,丹徒人,家世業醫,受淵尤精,永樂間徵為太醫院使。
白話文:
何彥徵,字淵,是丹徒人,家裡世代都是從事醫業,何彥徵又特別精通醫術,永樂年間被徵召入朝擔任太醫院使。
7. 沈繹
字誠莊,吳郡人,聰明好學,善醫方。洪武中,肅王疾,召診。問知平日嗜乳酪,只烹濃茶飲之而愈。王問,對曰:茶能滌膈中之膩故也。王神其術,遂奏授本府良醫云。
白話文:
沈繹,字誠莊,是吳郡人,他聰明好學,擅長醫術和藥方。明朝洪武年間,肅王生病,召他前去診治。沈繹問診得知肅王平時喜愛吃乳酪,便只用濃茶烹煮給他飲用,病就好了。肅王問他原因,沈繹回答說:「茶能夠洗滌腸胃中的油膩。」肅王認為他的醫術很神奇,於是上奏朝廷授予他本府良醫的職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