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八 (1)
卷之二十八 (1)
1. 治翻胃先調氣養胃
翻胃病,多是損傷胃氣,不能納穀,故食入即吐。有思慮頓食,並浩飲傷脾,不司運化,故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皆原物之完出,故有脾胃二經分治。此又不可不察也。夫脾胃之氣不充,則陰陽失其升降,所以濁氣在上則生䐜脹,而邪氣逆上則嘔而吐,是為反胃。故調氣養胃,則陰升陽降;傳化合時,則無反胃之患。
致於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此又以健脾消導兼治之也。反胃之病,治法不外於斯矣。
白話文:
翻胃這種病,大多是因為損傷了胃的氣,導致胃不能正常接受食物,所以吃進去的東西很快就吐出來。有的是因為思慮過多或暴飲暴食,損傷了脾,導致脾不能正常運化食物,所以會出現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,吐出來的都是原原本本的食物,因此治療上會有脾和胃分開來處理的方法。這一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。如果脾胃的氣不足,就會導致陰陽失調,升降功能失常,所以濁氣停留在上面就會產生腹脹,而邪氣向上逆行就會導致嘔吐,這就是反胃。所以,調理氣機,養護胃氣,就能夠讓陰氣上升,陽氣下降,使消化功能恢復正常,這樣就不會有反胃的問題了。
至於早上吃晚上吐,晚上吃早上吐的情況,則需要同時用健脾、幫助消化的方法來治療。治療反胃的原則,大概就是這樣了。
2. 治翻胃有寒熱之辨
夫翻胃病,其始皆成於濕熱,既久,或吐下相延,寢成虛寒者,理固所有也。食畢即吐,脈洪大或數,此為熱也,宜清胃。《金匱》甘草湯、荊黃湯之類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脈遲而沉或澀而微,此為中寒,宜養胃湯、安脾散之類。或胃中飲食不消導,惟宜辛熱,遂不察其熱候,概以熱助熱,而卒莫之能救,豈非藥之誤耶!
白話文:
翻胃這種病,一開始大多是因為濕熱引起的。時間久了,可能因為反覆嘔吐或腹瀉,漸漸變成虛寒的體質,這是很常見的道理。如果吃完東西就吐,而且脈象是洪大或快的,這是熱症,應該用清胃的藥方,例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甘草湯、荊黃湯之類。如果是早上吃完晚上吐,或晚上吃完早上吐,脈象是遲緩、沉或澀而微弱的,這是中焦虛寒,應該用養胃湯、安脾散之類的藥方。有時候,胃裡的食物無法消化,就認為應該用辛熱的藥來幫助消化。卻沒仔細觀察是否有熱症,就一概用熱藥來幫助熱勢,最後導致無法醫治,這難道不是用藥的錯誤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