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三 (3)

1. 東垣用藥宜禁論

凡治病服藥,必知時禁、經禁、病禁、藥禁。

夫時禁者,必本四時升降之理,汗下吐利之宜。大法春宜吐,象萬物之發生,耕耨科斫,使陽氣之郁者易達也。夏宜汗,象萬物之浮而有餘也。秋宜下,象萬物之收成,推陳致新,而使陽氣易收也。冬周密,象萬物之閉藏,使陽氣不動也。夫四時陰陽者,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,逆其根,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

又云:用溫遠溫,用熱遠熱,用涼遠涼,用寒遠寒,無冀其勝也。故冬不用白虎,夏不用青龍;春夏不服桂枝,秋冬不服麻黃,不失氣宜。如春夏而下,秋冬而汗,是失天信伐天和也。有病則從權,過則更之。

經禁者,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之首,行於背,表之表。風寒所傷則宜汗,傳入本則宜利小便,若下之太早,必變證百出,此一禁也。足陽明胃經行身之前,主腹滿脹大便難,宜下之。蓋陽明化燥火,津液不能停,禁發汗利小便,為重損津液,此二禁也。足少陽膽經行身之側,在太陽陽明之間,病則寒熱往來,口苦胸膈痛,祗宜和解。

且膽者無出無入,又主生髮之氣。下則犯太陽,汗則犯陽明,利小便則使生髮之氣反陷入陰中,此三禁也。三陰非胃實不當下,為三陰無傳本,須胃實得下也。分經用藥,有所據焉。

病禁者,如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之病,則凡飲食及藥,忌助陰瀉陽。諸淡食及淡味之藥,瀉升發以助收斂也。諸苦味皆沉,瀉陽氣之散浮,諸薑、附、官桂辛熱之藥,及濕面酒火料物之類,助火而瀉元氣,生冷硬物損陽氣,皆所當禁也。如陰火欲衰而退,以三焦元氣未盛,必口淡,如咸物亦所當禁。

藥禁者,如胃氣不行,內亡津液而乾涸,求渴飲以自救,非渴也,乃口乾也;非溫勝也,乃血病也,當以辛酸益之,而淡滲五苓之類,則所當禁也。汗多,禁利小便;小便多,禁發汗;咽痛,禁發汗利小便。若大便快利,不得更利;大便秘澀,以當歸、桃仁、麻子仁、郁李仁、皂角仁和血潤腸。

如燥者,則所當禁者。吐多,不得復吐,如吐而大便虛軟者,此上氣壅滯,以薑、橘之屬宣之。吐而大便不通,則利大便,上藥則所當禁也。諸病惡瘡及小兒斑後大便實者,亦當下之,而姜橘之類則所當禁也。又如脈弦而服平胃散,脈緩而服黃耆建中湯,乃實實虛虛,皆所當禁也。

人稟天之濕化而生胃也。胃之與濕,其名雖二,其實一也。濕能滋養於胃,胃濕有餘亦當瀉濕之太過也。胃之不足,惟濕物能滋養。仲景云:胃勝思湯餅,而胃虛思湯餅者,往往增劇。濕能助火,火旺鬱而不通,主大熱。初病火旺,不可食以助火也。察其時,辨其脈,審其病而後用藥,四者不失其宜則善矣。

白話文:

凡是治療疾病服用藥物,必須了解時令禁忌、經絡禁忌、病症禁忌和藥物禁忌。

所謂時令禁忌,一定要根據四季陰陽升降的道理,來決定發汗、瀉下、催吐、利尿的適宜時機。一般來說,春天適合催吐,這就像萬物萌發生長一樣,要像耕種、除草、砍伐一樣,讓體內鬱積的陽氣容易疏通發散。夏天適合發汗,這就像萬物繁茂向上生長一樣。秋天適合瀉下,這就像萬物成熟收穫一樣,要推動陳舊的排出,迎接新的,使陽氣容易收斂。冬天要固密閉藏,這就像萬物閉藏一樣,要使陽氣不妄動。四季陰陽變化,和萬物生長消長的道理相同,如果違逆了這個根本,就會破壞身體的真元之氣。

又說:用溫藥要避免過於溫熱,用熱藥要避免過於燥熱,用涼藥要避免過於寒涼,用寒藥要避免過於冰冷,不要妄想藥力會超過身體的承受範圍。所以冬天不使用白虎湯(清熱瀉火的藥方),夏天不使用青龍湯(溫陽散寒的藥方);春夏不服用桂枝湯(溫陽解表的藥方),秋冬不服用麻黃湯(發汗解表的藥方),這樣才不會違背時令的氣候特性。如果在春夏使用瀉下的藥物,秋冬使用發汗的藥物,就違背了天時的運行規律,擾亂了天地的和諧。如果病情特殊,就要權衡處理,如果過度了,就要及時糾正。

所謂經絡禁忌,足太陽膀胱經是諸陽經的起始,運行於背部,是體表最外層的屏障。如果感受風寒,就應該發汗;如果病邪傳入體內,就應該利小便。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,必定會產生各種複雜的變證,這是第一種禁忌。足陽明胃經運行於身體前面,主要負責腹部脹滿、大便困難,應該使用瀉下藥。因為陽明經容易化生燥火,使津液不能停留,所以禁止發汗和利小便,如果這樣做會嚴重損傷津液,這是第二種禁忌。足少陽膽經運行於身體側面,介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,如果生病就會出現寒熱往來、口苦、胸膈疼痛等症狀,只能使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

而且膽腑沒有出入通道,又主導生發之氣。如果使用瀉下藥,就會侵犯太陽經;如果發汗,就會侵犯陽明經;如果利小便,就會使生發之氣反而陷入陰分,這是第三種禁忌。三陰經如果不是胃部實熱,不應該使用瀉下藥,因為三陰經沒有傳變,必須是胃部實熱才能使用瀉下藥。根據經絡來使用藥物,是有依據的。

所謂病症禁忌,例如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的病症,所有飲食和藥物,都要忌諱幫助陰氣、損害陽氣。所有清淡的食物和味道清淡的藥物,都會耗損陽氣的升發,而助長陰氣的收斂。所有苦味的藥物,都屬於沉降,會耗損陽氣的散發;所有生薑、附子、肉桂等辛熱的藥物,以及濕麵、酒、火烤等食物,都會助長火氣,損害元氣;生冷堅硬的食物會損害陽氣,這些都是應該禁止的。如果陰火將要衰退,這是三焦元氣還沒恢復,必然會出現口淡,這時候鹹味食物也是應該禁止的。

所謂藥物禁忌,例如胃氣運行不暢,體內津液耗盡而乾燥,導致口渴而想喝水,這並不是真的口渴,而是口乾;這也不是熱勝,而是血病,應該用辛味、酸味藥物來滋養,而清淡滲濕的五苓散等藥物,是應該禁止的。汗多,禁止利小便;小便多,禁止發汗;咽喉疼痛,禁止發汗利小便。如果大便順暢,就不要再使用瀉下藥;如果大便秘結難解,要用當歸、桃仁、麻子仁、郁李仁、皂角仁等藥物來和血潤腸。

如果體內乾燥,這些藥物都是應該禁止的。嘔吐多次,不能再催吐,如果嘔吐後大便虛軟,這是上氣壅滯,要用生薑、橘皮等藥物來宣散。如果嘔吐後大便不通,要用通利大便的方法,而宣散上氣的藥物就是應該禁止的。各種疾病所引起的惡瘡,以及小孩出疹後大便實結的,也應該使用瀉下藥,而生薑、橘皮之類就是應該禁止的。又如脈弦(指肝氣鬱結)而服用平胃散(健脾祛濕的藥方),脈緩(指脾胃虛弱)而服用黃耆建中湯(補益氣血的藥方),這是虛證用實藥,實證用虛藥,都是應該禁止的。

人稟受天地的濕化而產生胃氣。胃與濕,雖然名為二,實際上是一體的。濕可以滋養胃氣,如果胃濕過多,也應該瀉除過多的濕邪。胃氣不足,只有濕性的食物才能滋養。張仲景說:“胃氣強盛的人,喜歡喝米湯”,而胃氣虛弱的人,喝米湯反而會加重病情。濕能夠助長火氣,火旺盛鬱積而不通暢,就會產生高熱。剛發病的時候,火氣旺盛,不能再吃助長火氣的食物。要觀察時令、辨別脈象、審察病情,然後用藥,這四者如果不違背適宜的原則,就是最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