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六 (15)
卷之六 (15)
1. 手少陰經穴歌
手少陰心九穴存,極泉青靈少海深。靈道通里陰郄邃,神門少府少衝尋。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在手上共有九個穴道,它們分別是:極泉、青靈、少海,這三個穴道的位置比較深。接著是靈道、通里、陰郄,這三個穴道的位置比較隱蔽。最後是神門、少府、少衝,這三個穴道的位置比較好找。
2. 手少陰心經步穴歌
少陰心起極泉中,腋下筋間脈入胸。青靈節後上三寸,少海肘內節後容。靈道掌後一寸半,通里腕後一寸同。陰郄五分取動脈,神門掌後銳骨隆。少府節後勞宮直,小指內側取少衝。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的穴道,從極泉穴開始,它位於腋下,在肌肉筋腱之間,脈氣由此進入胸腔。青靈穴之後往上三寸是少海穴,位於手肘內側彎曲處。靈道穴在手掌後方一寸半,通里穴則在手腕後方一寸的地方。陰郄穴在腕後五分處,可以摸到動脈搏動,神門穴則在手掌後方,手腕骨突起處。少府穴在指節之後,而勞宮穴正對著它,少衝穴則在小指內側的邊緣。
3. 小腸腑形
經曰: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食下則腸實而胃虛。又云:小腸為赤腸。
胃之下口,小腸之上口也,在臍上二寸,水穀於是分焉。大腸上口,小腸之下口也,至是而泌別清濁,水液滲入膀胱,滓穢流入大腸。
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上腕,出踝中,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骨之間,上循臑外後廉,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絡心,循咽,下膈抵胃,屬小腸。其支者,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。其支別者,別循頰上䪼,抵鼻至目肉眥。凡一十九穴,左右共三十八穴。
少澤(一名少吉),在手小指端外側,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。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。針一分,灸一壯。
【主治】瘧寒熱,汗不出,喉痹舌強,心煩咳嗽,瘛瘲臂痛,頸項痛不可顧,目生翳。
前谷,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。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滎水。針一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熱病汗不出,痎瘧癲疾,耳鳴喉痹,頸項頰腫引耳後,咳嗽鼻塞吐衄,臂痛不得舉,婦人產後無乳。
後谿,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,捏拳取之。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。針一分,灸一壯。
白話文:
小腸這個器官,就像是接受並盛裝食物的官府,它負責消化食物並將其排出。食物進入後,小腸會變得充實,而胃則會相對空虛。另外,小腸又被稱為「赤腸」。
胃的下出口,同時也是小腸的上入口,位於肚臍上方兩寸的位置,食物和水分在這裡被分開。大腸的上入口,也就是小腸的下出口,食物到達這裡後,會進一步區分清濁,水分會滲入膀胱,而食物殘渣則會流入大腸。
手太陽小腸經脈,起於小指指尖,沿著手的外側向上到達手腕,然後經過手腕關節,再向上沿著手臂骨頭的下方,通過手肘內側兩骨之間,接著往上沿著上臂外後側,到達肩關節,繞過肩胛骨,交會於肩部上方,進入鎖骨上窩,聯繫心臟,沿著咽喉,穿過橫膈膜到達胃部,歸屬於小腸。它的一個分支,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到達臉頰,最後到眼睛外側的眼角,再進入耳朵。另一個分支,則從臉頰上方分出,到達鼻旁,最後到眼睛內側的眼角。手太陽小腸經脈一共有十九個穴位,左右兩側共三十八個穴位。
少澤穴(又名少吉),位於手小指外側末端,距離指甲角下方一分處的凹陷中。它是手太陽小腸經脈所出的井穴,五行屬金。可以用針刺入一分深,或用艾灸一壯。
【主要治療】瘧疾引起的寒熱,不出汗,喉嚨腫痛、舌頭僵硬,心中煩躁、咳嗽,抽搐、手臂疼痛,脖子僵硬轉動困難,眼睛生翳。
前谷穴,位於手小指外側第一個指關節前的凹陷中。它是手太陽小腸經脈所流經的滎穴,五行屬水。可以用針刺入一分深,或用艾灸三壯。
【主要治療】熱病不出汗,瘧疾、癲癇,耳鳴、喉嚨腫痛,脖子、臉頰腫脹牽引到耳後,咳嗽、鼻塞、吐血、流鼻血,手臂疼痛抬不起來,婦女產後沒有乳汁。
後谿穴,位於手小指外側第一個指關節後的凹陷中,握拳時取穴。它是手太陽小腸經脈所注的俞穴,五行屬木。可以用針刺入一分深,或用艾灸一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