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六十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十五 (1)

1. 咽喉敘論

《內經》曰: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(一陰是厥陰風木,一陽是少陽相火,風火結郁咽喉,不散則成痹矣。)又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足之少陰,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,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。

《原病式》曰:喉痹,不仁也,俗作閉,猶閉塞也。火主腫脹,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。

李東垣曰:火與元氣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。蓋元氣一虛,則相火隨起,而喉等異病作矣。咽喉之與會厭,《內經》謂之吸門,咽以納氣,喉以納食,會厭管乎其上,以司開闔。掩其食下,不掩之則喉錯,必舌抵上齶,則會厭能閉。其咽通主飲食,司呼吸升降,為人身之橐籥,緊關之門戶也。

若夫卒然漿水不入,言語不通,死在須臾,誠可驚駭,俗謂雙乳蛾、單乳蛾,古方通謂之喉痹,皆相火沖逆耳。

2. 咽喉一十八證皆是火熱成之

張子和曰:咽喉諸病,一言可了者,相火是也。學者各詳其狀,別名一十八證:一曰單乳蛾,(其形圓如小箸頭,生於咽喉關上,或左或右。生於關下者難治。)二曰雙乳蛾,(其形亦如箸頭大,生兩個,在喉關兩邊。生關下者亦難治。)三曰蟬舌風,(又名子舌。自舌下再生,今人謂之重舌是。

)四曰牙蜞風,(牙齦上腫盛,聚毒成瘡者是也。)五曰木舌風,(其形腫大,如木不能轉動是也。)六曰舌黃,(舌上腫痛色黃者是也)。七曰咬牙噤口風,(其狀牙盡作胃,口噤不開是也。)八曰魚口風,(如魚吸水者不治。)九曰聚毒塞喉風,(喉關聚毒,涎唾稠黏,咯吐難出。

)十曰懸蜞蠱毒風,(一喉腫,食而不能咽水,外形腫如雞卵者是也。)十一曰搶食風,(又名飛絲毒。口中因食肥膩膾炙之惡物發泡。)十二曰獵頰風,(其證牙床痛,連腮頰俱腫是也。)十三曰纏喉風,(風自頤邊過頭下,赤色,發寒熱者危。)十四曰松子風,(口內滿喉赤如豬肝,張口吞物則氣逆,飲食不能,喉響者難治。

)十五曰崩砂脫口風,(上下齦舌下腫赤,口內作臖,如陽熱甚者,牙根爛齒脫。)十六曰連珠風,(舌下起泡一個,須臾又起一個,或連起五七個,如貫珠者。)十七曰蜂子毒,(或在腮臉洋爛,或在喉關舌不作臖,其色黃如蜂。)十八曰走注瘰癧風。(其狀頸項結核,皮膚亦腫。

惡寒發熱,狀若傷寒是也。)此十八證外,有喉痹暴發暴死者名曰走馬喉風,又曰鎖喉風。雖其名狀不同,要皆熱甚生風,風火急變自然疾速,故暴發而暴死也。

3. 屍咽谷賊懸癰三者為咽喉之急證

十八證之外,又有屍咽證,此為陰陽不和,脾肺壅盛,風熱毒氣不能宣通,故令屍蟲發動,上蝕於喉,或癢或痛,如䘌之候也。谷賊者,稻芒強澀,藏於米而誤食之,滯於咽間,不能傳化,故風熱並聚,與血氣搏,遂令腫刺,如咽嗌之生谷刺也。有齶積聚毒腫,謂之懸癰。甚有腫大塞咽,不能下食,是亦咽喉急證。

若不速治,皆能殺人。抑亦暴疾,熱氣使之然也,學者不可不知。

4. 喉痹之病屬痰屬火屬風三者而已

喉為飲食之關所繫,病喉痹,多起飲酒太過,辛辣肥甘之毒鬱積壅滯,為痰生熱,熱生風,嘔吐咯咳傷咽系,枯槁飲食不下。甚者痰塞,不通聲而速死,故曰鎖喉。

5. 傷寒熱病喉痹治各不同

龐氏曰:經云伏氣之病,古方謂之腎傷寒,謂非時有暴寒中人,伏毒氣於少陰經,始初不病,旬月乃發,脈微弱,法當以傷寒治,非喉痹之病也,次必下利。一種天行時瘟,咽痛項腫,名曰蝦蟆瘟,又名鸕鷀瘟。此證亦甚凶惡,十不救一二。凡此,宜於各類求之。東垣有普濟消毒飲,治瘟喉痹百發百中,速效。

6. 陰證下虛亦令喉痹

經曰:陰病極有虛火,喉痹,此多不治。治法即蜜附子是也。

7. 脈侯

兩寸脈浮洪而溢者,喉痹。脈微而伏者,不治。喉痹,脈沉者為陰,浮者為陽。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,是喉痹之候也,亦令人壯熱而惡寒,七八日不治則死。

8. 治喉痹大概降火清痰

子和云:喉痹病,大概痰火所致,急者宜吐痰,後復下之,上下分消而愈。又甚者,以針刺去血,然後用藥吐下,此為治之上策。若人畏委曲旁求,瞬息喪命。治喉痹之火,與救火同,不容少待。《內經》云:火鬱發之。發,散也,故云吐中有發散之義。出血者,亦發散之端也。

治斯疾者,毋執緩方、小方而藥之,曰吾藥乃王道,不動臟腑。又如於出血,若幸遇疾之輕者而獲愈,疾之重者循死矣,豈非誤殺也耶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