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四 (13)

1. 傷寒補遺

2. 晝夜偏劇

熱入血室為陰虛,則夜不寧而病劇。汗下過多為亡陽,陽虛則晝不安。

【和解】婦人傷寒發熱,晝則明瞭,暮則譫語,為熱入血室,以陰虛而熱邪乘虛而入,故暮譫晝了,小柴胡加牡丹皮湯。

【溫】下之後復發汗,晝則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裡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。為下而復汗以亡陽,故晝煩而夜靜。

白話文:

熱邪侵入血室,如果是因為陰液不足,就會導致夜晚躁動不安,病情加重。如果發汗或瀉下過多,造成陽氣耗損,那麼就會因為陽氣虛弱而白天感到不安。

解釋:

婦女感染風寒發熱,白天意識清楚,但到了傍晚就開始說胡話,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血室,且是陰液不足,熱邪趁虛而入的緣故,所以傍晚胡言亂語,白天意識清楚。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牡丹皮來治療。

解釋:

如果使用瀉法後又再次發汗,導致病人白天煩躁無法入睡,但到了晚上反而安靜,沒有噁心、口渴等症狀,也沒有表證或裡證,脈象沉細微弱,身體沒有明顯高熱,這時可以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。這是因為瀉下又發汗造成陽氣耗損,所以才會白天煩躁而晚上安靜。

3. 飲酒復劇

傷寒時證,汗後和平,身涼安靜,卻因飲酒復劇,發熱煩悶,乾嘔呻吟錯語,不得臥,黃連解毒湯。

白話文:

在罹患傷寒的病程中,如果發汗後病情趨於平穩,身體也感到涼爽安靜,但因為飲酒導致病情再次加重,出現發熱、煩躁不安、噁心乾嘔、呻吟、胡言亂語、無法安睡等症狀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。

4. 瘥後昏沉

傷寒瘥後十數日,或半月二十日,終不惺惺,常昏沉如失精神,言語錯謬,似鬼祟,似風非風,或無寒熱,或潮熱有寒熱如瘧,皆緣發汗未盡,餘毒在心包絡所致,知母麻黃湯。出汗不均,為汗不流、是汗出蓋覆不周,則汗出不均,致腰背手足搐搦,或冷或熱,牛蒡根散。

水氣,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,牡蠣澤瀉散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癒後十幾天,或者半個月、二十天,總是神情不清醒,常常昏昏沉沉好像失去了精神,說話顛三倒四,看起來像撞邪,又像風邪卻又不像,有時沒有發冷發熱,有時像瘧疾一樣出現潮熱或忽冷忽熱,這些都是因為發汗沒有徹底,殘餘的毒邪留在心包絡所造成的,可以用知母麻黃湯治療。

如果發汗不均勻,是因為汗液無法順暢排出,或是出汗時蓋得不夠周全,導致發汗不均勻,進而引起腰背、手腳抽搐,或是忽冷忽熱,可以用牛蒡根散治療。

水腫,大病痊癒後,如果腰部以下出現水腫,可以用牡蠣澤瀉散治療。

5. 壞證

傷寒病中又感寒暑燥濕風熱異氣,而成壞證。或經汗吐下溫針仍不解,小柴胡湯證罷亦成壞證。況病已過經,熱留臟腑,證候多變,久而不瘥,陰陽舛亂,無復紀綱,大率以表證多者,知母麻黃湯。若諸藥不效者,用鱉甲散。若柴胡證在,則不為逆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在過程中,又感受到寒冷、暑熱、乾燥、潮濕、風、熱等不同的外邪之氣,就會變成壞證。或者經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溫針等治療仍然沒有解除病症,甚至小柴胡湯的證候消失後,也會變成壞證。更何況疾病已經傳變過經絡,熱邪滯留在內臟,病症變化很多,久病不癒,造成陰陽失調、混亂,沒有了正常的規律。大致上來說,如果壞證表現出表證較多,就用知母麻黃湯。如果各種藥物都無效,就用鱉甲散。如果仍然是柴胡證的表現,就不能算是逆證。

6. 不仁

謂不柔和,則痛癢寒熱屈伸灸刺皆不自知,皮膚不榮謂之不仁。經曰:虛邪乘寒,則為鬱冒不仁。蓋其血氣虛少,不能周流於身,是為邪氣所伏,故肌體頑麻不知痛癢,又因少陰腎氣微,精血少,氣逆心下,陽氣退,熱歸陰,與陰相動,令身不仁,此為屍厥。其乘寒之厥,鬱冒不仁,即此屍厥可知矣。

若脈浮而洪,身汗如油,喘而不仁,水漿不入,即體不仁,此為命絕。

【溫】《直指方》用甘草乾薑湯、桂枝芍藥加乾薑各半湯。

【灸】中極穴。(一名玉泉。)

【針】昔越人入虢,太子病屍厥,以鬱冒不仁為可治,刺之而得痊。

白話文:

「不仁」指的是身體的感覺不柔和,也就是對痛、癢、寒、熱、彎曲、伸展、針灸等刺激都失去感覺,皮膚失去滋養,就稱為不仁。

醫書上說:虛弱的邪氣趁著寒氣侵入人體,就會導致昏厥、感覺麻木。這是因為體內氣血虛少,無法周遍全身,被邪氣壓制,所以肌肉麻木,對痛癢沒有知覺。也可能是因為少陰腎氣衰弱,精血不足,氣逆於心下,陽氣衰退,熱氣轉向陰分,與陰氣互相影響,導致身體不仁,這種情況稱為屍厥。這種因寒氣引起的昏厥、麻木不仁,就是屍厥的一種。

如果脈象浮大而洪盛,身體出汗像油一樣,呼吸急促但身體麻木,水和食物都無法嚥下,這是身體麻木到極點,表示生命將要終結。

【溫】《直指方》記載可以用甘草乾薑湯,或桂枝芍藥湯加入一半的乾薑來治療。

【灸】可以灸中極穴(又名玉泉穴)。

【針】過去,名醫扁鵲進入虢國,虢國太子得了屍厥,昏厥不醒,身體麻木,扁鵲認為可以治療,就用針灸來治療,最後痊癒。

7. 火邪

火邪者,謂其不當用火而用之,故謂之火邪。凡傷寒汗不出,服發汗藥至於再三而汗不行,此津液內涸也,其證故危。若尋常汗證,藥未至切而汗不行,遽以火迫於床榻之下,劫奪取汗,炎氣熏灼,熱邪交併,變為驚狂等證。實者,則煩躁不已,虛者,真陽脫亡,當量其虛實而解散之。

太陽汗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復加燒刺,胸煩面青膚瞤者難治,色黃手足溫者可治。太陽中風,以火劫之,因火熱兩陽相結,熏灼發熱於外,身必發黃,熱搏於內,則小便難。火熱大甚,則手足躁擾,循衣摸床,為難治。小便利者,火氣未劇,尚可治也。

【涼血】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發,燥不解,必下清血,必為火邪,犀角地黃湯。

【發汗】脈浮,宜以汗解。用火炙之,邪無從出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為火逆,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火邪」,是指不應該使用火來治療卻使用了,所以稱之為火邪。一般來說,傷寒導致不出汗,吃了多次發汗藥還是不出汗,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枯竭了,這種情況很危險。如果是平常的出汗問題,藥效還沒發揮就沒有出汗,就急著在床下用火烤,強迫身體出汗,這種熱氣薰烤的方式,會使熱邪更加嚴重,可能引發驚狂等症狀。體質強壯的,會煩躁不安;體質虛弱的,會導致陽氣脫失。應該根據身體的虛實情況來解決這個問題。

太陽病(指表證)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後,出現心下痞塞,並且表裡都虛弱的情況,如果又用燒灼的方式治療,出現胸悶煩躁、臉色發青、皮膚抽動的,就很難治好;如果臉色發黃、手腳溫暖的,還可以治療。太陽中風,如果用火烤來治療,會因為火熱之氣與體內的陽氣結合,熱氣在體外薰烤,身體一定會發黃;熱氣在體內積聚,則會導致小便困難。火熱過度嚴重,會手腳躁動不安,在床上亂摸,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。如果小便順利,表示火氣還不嚴重,還有治癒的希望。

【涼血】太陽病,用火烤來治療,無法發汗,身體乾燥的症狀也無法緩解,必定會拉出混雜著清血的便,這就是火邪引起的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。

【發汗】脈象浮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。如果用火烤來治療,邪氣就沒有辦法排出,疾病會從腰部以下加重,並且出現麻痹,這種情況稱為火逆,可以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