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1)

1. 〔附〕養生導引法

一法:正坐倚壁,不息行氣,從頭至足,愈疽疝、大風、偏枯、諸風痹。

一法:仰兩足指,五息止。引腰背偏枯,令人耳聞聲。常行,眼耳諸根無有罣礙。

一法:以正背倚,展兩足,瞑目,從頭上引氣,想以下行,直抵足心,可三七引,候掌心似受氣止。蓋謂上引泥九,下達湧泉是也。

一法:正坐倚壁,不息行氣,從口令氣至頭始止,治疽痹,大風偏枯。

一法:一足蹋地不動,一足向側相轉,身欹勢並手盡急回,左右迭三七,去脊風冷,偏枯不通。

一法:兩手抱左膝。鼻給氣七息,展右腳,除難屈伸拜起,脛中痛痿。

一法:兩手抱右膝著膺、除下重難屈伸。

一法:踞坐,伸右腳,兩手抱左膝頭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右足著外,除難屈伸,脛中痛痹。

一法:立身上下正直,一手上托,仰手如似推物。一手向下如擦物,極勢上下來去,換易四七,去髆內風,兩腋筋脈攣急。

一法:治四肢疼痛及不隨,腹內積氣。床蓆必須平穩,正身仰臥,緩解衣帶、枕高三寸,握固者,以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,舒臂令去身各五寸,兩腳豎指、相去五寸。安心定意,調和氣息。徐徐漱王泉,以舌豎上,待津唾滿口,徐徐嚥下,以口吐氣,鼻引氣入喉。須微微緩坐,不可卒急,調引氣,勿令自聞出入之聲,每引氣於心,心念送之。

從腳上頭,便氣出,引氣五息六息,一出之為一息,自一息數至十息,漸漸增至百息,病即除。不用食生菜及肥肉,大飽食後,喜怒憂思。惟向曉上半日清淨時行之,能愈百病。

白話文:

養生導引法

第一種方法: 正坐,背靠牆壁,不用呼吸調整,將氣從頭部引導至腳部,可以治療癰疽、疝氣、大風病、半身不遂以及各種風痹症。

第二種方法: 仰起兩腳的腳趾,保持五個呼吸的時間。這樣可以引導腰背部的氣血,改善半身不遂,並且使耳朵能聽到聲音。經常練習,眼睛和耳朵等器官就會沒有阻礙。

第三種方法: 正背靠著牆壁,伸展兩腳,閉上眼睛,將氣從頭部向上引導,想像氣向下運行,直到腳底,可以這樣引導三七次。當感覺到掌心像接收到氣時停止。這就是所謂的向上引導到泥丸宮,向下到達湧泉穴。

第四種方法: 正坐,背靠牆壁,不用呼吸調整,讓氣從口中引導至頭頂停止,可以治療癰疽、風痹、大風病和半身不遂。

第五種方法: 一隻腳踩在地上不動,另一隻腳向旁邊轉動,身體傾斜,同時盡力快速地回轉手臂。左右交替進行三七次,可以去除背部的風寒,改善半身不遂和氣血不通。

第六種方法: 雙手抱住左膝,用鼻子呼吸七次,同時伸直右腳,可以消除難以彎曲伸展、無法下跪站起的問題,以及小腿的疼痛和痿軟。

第七種方法: 雙手抱住右膝靠向胸部,可以消除下身沉重、難以彎曲伸展的問題。

第八種方法: 蹲坐,伸直右腳,雙手抱住左膝,用鼻子吸氣,吸到極限保持七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將右腳向外側移動,可以消除難以彎曲伸展,以及小腿的疼痛和麻木。

第九種方法: 站立,身體上下保持正直,一手向上托舉,手掌向上,像在推東西;另一手向下,像在擦東西,盡力上下來回移動,交換進行四七次,可以去除肩膀內的風邪,並緩解兩腋下筋脈的攣急。

第十種方法: 治療四肢疼痛和活動不便,以及腹部積氣。床鋪必須平穩,身體仰臥,鬆開衣帶,枕頭高三寸。握固,也就是雙手各自用四指握住拇指。舒展手臂,使手臂離身體約五寸,兩腳豎起腳趾,腳趾之間相隔五寸。安心定神,調和呼吸。慢慢用舌頭在口中攪動,當津液滿口時,慢慢吞下,用口呼氣,用鼻子吸氣入喉。必須慢慢緩慢進行,不可急躁,調整引導氣息,不要讓自己聽到呼吸的聲音。每次將氣引導至心臟,用心念將氣送到身體各處。

當氣從腳底向上引導至頭頂時,便可將氣呼出,引氣保持五或六個呼吸的時間,一呼一吸為一個呼吸,從一個呼吸數到十個呼吸,逐漸增加到一百個呼吸,疾病就會消除。練習期間不要吃生冷的蔬菜和肥肉,也不要吃的太飽,要避免喜怒憂思。最好在清晨上半天清淨的時候進行練習,這樣可以治癒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