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 (1)

1. 脹滿敘論

《內經》曰: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。又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

又曰: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。又云:腹滿䐜脹,支鬲胠脅,下厥上冒,過在太陰陽明。乃寒濕鬱遏也。

又曰:諸腹脹大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。《原病式》云:氣為陽,陽為熱,氣甚則如是也。

《針經》曰:夫脹者,皆在於臟腑之外,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,故命曰脹。或厥氣在下,榮氣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摶,乃合為脹也。

陰陽應象論曰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各種腹部脹大,都屬於熱證。又說: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滿悶,都屬於脾土功能失調。

又說:太陰經脈所到之處容易發生腹部脹滿、霍亂、嘔吐或腹瀉。又說:腹部脹滿,胸膈和肋脅部位也脹痛,下肢厥冷而頭面發熱,這是由於太陰和陽明經脈的病變所致,是寒濕鬱積造成的。

又說:各種腹部脹大,脹得像鼓一樣,都屬於熱證。《原病式》說:氣屬陽,陽屬熱,氣盛就會這樣。

《針灸經》說:所謂的脹,都是在臟腑之外,擠壓臟腑,使胸脅和皮膚都脹起來,所以稱為脹。或是厥逆之氣在下,導致營氣停滯,寒氣逆行向上,正氣和邪氣互相攻擊,兩氣相搏,就形成了脹。

《陰陽應象論》說:濁氣上升,就會產生腹部脹滿。清氣下降,就會產生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。這是陰陽失調,病情的反常表現。

2. 脹滿鼓脹乃病之新久輕重之名

愚謂脹滿只是濕熱飲食,勞倦內傷,脾氣積滯之所始致,是為脹滿。苦積損既久,脾氣日虧,氣凝血聚,漸著不行,由脹滿而成鼓脹。以其外雖堅滿,中空無物,有似於鼓,堅固難治,俗名單腹脹。以其四肢皆不腫,而惟腹中脹腫如鼓,乃氣血結成蠱毒之形,而不可解釋消散,故又名曰蠱。血化為蟲,因字之義而命名也。

生氣通天論曰:病久則傳化,上下不並,(不通也。)良醫弗為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我認為脹滿這種情況,只是因為濕熱、飲食不節制、過度勞累或內傷、脾氣虛弱導致的積滯所引起的,這就是脹滿。如果這些問題累積很久,導致脾氣越來越虛弱,氣血凝結阻塞,逐漸難以運行,就會從脹滿變成鼓脹。鼓脹的特點是外表看起來肚子脹滿堅硬,但裡面卻是空虛的,很像鼓的樣子,堅固難以治療,俗稱「單腹脹」。它的特徵是四肢不會腫脹,只有肚子脹大像鼓,這是因為氣血凝結成類似毒蠱的狀態,難以消散,所以又被叫做「蠱」。有人說是因為血變成蟲,所以用「蠱」這個字來命名。

《黃帝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說:疾病拖久了就會產生變化,身體的上下功能失調,(也就是不通暢)。如果醫生沒有及時治療,就會變成這個樣子。

3. 脹滿與水腫不同

脹滿只是腹脹中滿,雖主於脾,有濕熱寒暑氣血之殊異,而非四肢腫脹,為水溢經絡皮膚之下。治以消水,《內經》所謂開鬼門,潔淨府者是也。水腫之病輕而易治,脹滿之病重而難治。學者詳之。

白話文:

脹滿只是指肚子脹氣,感覺腹部飽滿,主要跟脾胃有關,但原因有濕熱、寒冷、暑氣、氣虛血虛等不同。它和四肢腫脹不一樣,四肢腫脹是體內的水分滲漏到經絡和皮膚下面。治療水腫要用利水的方法,就像《黃帝內經》說的,要打開毛孔讓水排出,同時也要讓排泄系統保持乾淨。水腫這個病比較輕微,容易治療,而脹滿這個病比較嚴重,難以治療。希望學醫的人能仔細了解這些差異。

4. 脹滿病多緣七情內傷勞倦飲食濕熱所致

經曰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歸於脾。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是則脾胃中土,主生萬物,雖具坤靜之德,而有干健之運。凡有七情思慮傷脾,及房勞過傷,飲食失節,則脾土之陰受虧,而轉輸之官失職,致使心肺之陽不降,腎肝之陰不升,而成天地不交之痞。清濁相淆,而成壅塞,濕氣不流,鬱而為熱。

濕熱積留,因成脹滿。

白話文:

脹滿這種病,大多是因為情緒波動、內傷、過度勞累、飲食不當和濕熱等因素造成的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食物進入胃後,會將精華轉化並輸送到脾臟。脾臟會將精華散發,向上輸送到肺,肺再將水液代謝功能調節好,並向下輸送到膀胱。這樣水液精華就能在全身散佈,通過各經脈運行。由此可見,脾胃這位於中央的臟腑,是主導生命運作的根本,雖然具有坤土的寧靜特質,但也具備乾陽的健運功能。如果因為情緒波動、思慮過度而傷害脾臟,或是因房事過度、飲食不節制,就會導致脾土的陰液虧損,使得脾的轉輸功能失常,進而導致心肺的陽氣無法下降,腎肝的陰液無法上升,形成天地陰陽不交的狀況。清氣和濁氣混雜,造成壅塞,濕氣無法順利排出,鬱積久了就會化為熱。

濕熱積聚在體內,就形成了腹部脹滿的病症。

5. 腹脹有寒濕及外感之殊

經曰:臟寒生滿脹。《脈經》曰:胃中寒則脹滿。脾為陰中之至陰,故經曰:太陰所至為蓄滿。大抵脾濕有餘,無陽不能施化。如土久於雨水則為泥矣,豈能生化萬物?必待和風暖日,濕去陽生,自然生長矣。若此者,宜以辛熱藥治之。其有外感者,如東垣所謂八益之邪自外而入,感風寒之邪,傳入於裡,寒變為熱,作胃實,日晡潮熱,大渴引飲譫語,是太陽陽明並病,大實大滿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少陽陽明微滿實者,小承氣湯下之。

五常政大論曰:下之則脹已是也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內臟虛寒會導致腹部脹滿。《脈經》說:胃裡寒冷也會造成腹脹。脾是陰氣中最陰的地方,所以經書說:太陰經所到的地方容易積聚脹滿。大致上來說,脾的濕氣過多,沒有陽氣就無法運化。就像土壤如果長時間被雨水浸泡就會變成泥巴,哪裡還能孕育萬物呢?必須要等到溫和的風和溫暖的陽光,濕氣散去陽氣產生,自然就能生長了。像這種情況,應該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
還有因為外感引起的腹脹,就像東垣先生所說的,外來的邪氣從體外侵入,感受了風寒邪氣,傳到體內,寒氣轉變成熱氣,造成胃實,在午後會出現潮熱,口渴想大量喝水,說胡話,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,出現非常嚴重且滿脹的情況,要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如果是少陽經和陽明經稍微有些滿實的情況,要用小承氣湯來瀉下。

《五常政大論》說: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腹脹就會消除了。

6. 腹脹分三因

陳無擇云:臟氣不平,勝乘相因為病。如怒傷肝,肝克脾,脾氣不正,必脹於胃,名曰勝克。怒乘肺,肺氣不傳,必脹於大腸,名曰乘克。憂思結聚,本臟氣鬱,皆內所因。或冒寒暑風濕,隨經絡傳至陽明致脹者,皆屬外因。飲食飢飽,生冷甜酸,結聚不散,或作痞塊,膨脹滿悶,屬不內外因也。

白話文:

腹脹的原因可以分為三類:

陳無擇說:「臟腑之氣不平衡,互相影響就會導致疾病。例如,發怒會傷害肝臟,肝臟又會反過來影響脾臟,導致脾氣失調,氣機運行不順,就會造成胃部脹滿,這稱為『勝克』。如果發怒影響到肺臟,使肺氣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造成大腸脹滿,這稱為『乘克』。另外,憂愁思慮過多,使得臟腑之氣鬱結,這是屬於內在原因造成的腹脹。

另外,如果遭受寒、暑、風、濕等外邪侵襲,這些外邪會沿著經絡傳導到陽明經,也可能導致腹脹,這屬於外在原因造成的腹脹。

飲食方面,如果時常飢飽不定、食用生冷、甜膩、酸性的食物,導致這些食物積聚在體內無法消化,可能會形成痞塊,並且出現腹部膨脹、悶脹不適等症狀,這類腹脹則屬於不內不外的原因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