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七十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十一 (1)

1. 淋證敘論

《內經》曰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,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。(此見膀胱者,以肺金為母,而資其化也。肺金清肅,則水道通調而滲於下耳。然肺金又藉脾土健旺,以資化源,而清氣得以上升,歸於肺而運行也。

故經又曰: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。故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,而淋閉之患斯成矣。)

《巢氏病源》云: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。膀胱與腎為表裡,俱主水,水入小腸行於胞為溲便也。腎氣通於陰,津液下流之道也。若飲食不節,喜怒不常,虛實不調則臟腑不和,致腎虛而膀胱津液之府熱,則小水下澀而且數不利,故謂之淋。其狀小便出少起數,小腹弦急,痛引於臍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飲食進入胃部後,會將精華之氣輸送到脾臟,脾臟會散發精微物質,再向上歸於肺臟,肺臟負責疏通和調節體內的水道,然後將水液下輸膀胱,使水液精華散布全身,並在五條經脈中運行,配合四時的變化,使五臟陰陽達到平衡,身體就能維持正常運作。(這裡提到膀胱,是因為肺屬金,是膀胱的母臟,藉由肺金的清肅功能來幫助膀胱的氣化作用。肺金清肅,水道才能暢通並將水液滲透到下方。然而,肺金的功能又需要脾土的健壯來提供能量,使清氣能夠上升到肺部並運行。)

因此,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清陽之氣向上走,從上竅出來;濁陰之氣向下走,從下竅出來。所以,如果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就無法下降,就會形成小便淋漓不暢或閉塞的疾病。

《巢氏病源》說:各種淋病都是因為腎虛且膀胱有熱所造成的。膀胱與腎臟互為表裡,都主管體內的水液代謝。水液進入小腸後,會流向膀胱形成小便。腎氣與陰部相通,是津液向下流動的通道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情緒起伏不定,虛實不調,就會導致臟腑不協調,造成腎虛和膀胱的津液之府積熱,這樣小便就會排出困難,而且次數頻繁、不利索,這就是所謂的淋病。症狀是小便量少而次數多,小腹脹痛且有緊繃感,疼痛會牽引到肚臍周圍。

2. 淋證皆屬於熱

《內經》曰:血泄淋閉皆屬於熱。《原病式》曰:淋,小便澀痛也。熱客膀胱,鬱結不能滲泄故也。或曰小便澀而不通為熱,遺尿不禁為冷,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,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,則痿痹而神無所用,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,不能收禁也。淋為熱證明矣。

既曰冷淋,復用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榆皮、瞿麥、茯苓、通草、滑石、車前子之類寒藥治之而已。其說雖妄,其方則是。或曰有患淋而服茴香、益智、醇酒溫藥而愈者,然則非冷歟?殊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藥也。蓋醇酒、益智之性雖熱,而茴香之性溫,滑石之性寒,所以能開發鬱結,使氣液宣通,熱散而愈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血泄不止、小便淋漓不暢都屬於熱證。」《原病式》說:「淋,指的是小便澀痛。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膀胱,導致氣機鬱結不能正常滲泄的緣故。」有人說:「小便澀痛不通是熱證,遺尿失禁是寒證。」但要知道,熱邪過於嚴重時會侵犯到腎臟,干擾足厥陰肝經,鬱結到極點,氣血不能順暢運行,就會導致痿軟麻痹,神志不清,所以液體滲入膀胱後會立刻遺失,無法控制。淋證是熱證可以確定了。

既然說是寒淋,就只用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榆皮、瞿麥、茯苓、通草、滑石、車前子等寒涼藥物來治療。這種說法雖然不對,但用藥方向是對的。有人說,有淋證患者服用茴香、益智仁、熱酒等溫熱藥物卻痊癒了,難道就不是寒證嗎?其實,這些都是利小便的重要藥物。因為熱酒和益智仁的藥性雖然溫熱,而茴香的藥性溫和,滑石的藥性寒涼,它們都能夠疏通鬱結,使氣液運行順暢,熱邪散去自然就好了。

3. 淋有三因

陳無擇云:淋證古謂之癮,名稱不同也。癮者,罷也;淋者,濁也。古方皆云心腎氣鬱,致小腸膀胱不利,復有冷淋、熱淋、濕淋皆屬外因。既言心腎氣鬱,與夫驚、憂、恐、思皆內所因,況食啖冷熱,房勞致傷,及乘急忍溺,此皆不內外因也。

白話文:

陳無擇說:淋證,古代稱為「癮」,只是名稱不同。「癮」的意思是停滯不通,「淋」的意思是混濁不清。古代的醫方都認為是心腎之氣鬱結,導致小腸和膀胱功能失調。而冷淋、熱淋、濕淋這些都屬於外在因素引起的。既然說到心腎之氣鬱結,那麼驚嚇、憂愁、恐懼、思慮這些都是內在原因造成的。何況飲食不注意冷熱、房事過度損傷身體,以及憋尿忍尿,這些也都是不屬於內也不屬於外的因素。

4. 淋有五證

嚴氏曰:淋五證,氣、石、血、膏、勞是也。氣淋為病,小便澀常有餘溺是也。石淋莖中痛尿不得卒出。膏淋尿似膏出。勞淋勞倦則發,痛引氣衝。血淋遇熱則發,甚則溺血,候其鼻頭黃赤色,小便難也。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,或酒後房勞,嗜食燥熱,七情鬱結所致。癃閉、淋閉為一類也。

白話文:

嚴氏說:淋病有五種證型,分別是氣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膏淋和勞淋。

氣淋這種病,會小便不順暢,常常有尿不乾淨的感覺。

石淋會感到陰莖疼痛,小便難以立刻排出。

膏淋則是小便像米湯一樣混濁。

勞淋會在勞累時發作,疼痛會牽引到氣衝部位。

血淋會在遇熱時發作,嚴重的話會尿血,觀察患者的鼻頭呈現黃赤色,也是小便困難的徵兆。

總的來說,淋病多半是心腎不交、積累熱毒,或是酒後行房、喜好燥熱食物、七情鬱結等原因造成的。癃閉和淋閉其實是同一類疾病。

5. 淋證為寒之誤

或謂淋證為寒,誤也,殊不知溲下淋瀝疼痛,忍之身必戰慄而憎寒,故有似乎冷,遂以為冷。此不明夫運氣變化之機,亢則害,承乃制,戰慄似寒,經屬於火,反兼水化之象,乃熱甚而鬱結不開。或熱出沙石者,或如脂膏者,亦非冷凝也,是皆熱在脬中煎熬日積。輕則凝如脂膏,甚則結如沙石,且如湯瓶煎煉日久,熬成湯咸,又如清水煎湯,熱甚則沸溢自然渾濁也。

甫見間有寒者,不過為淋之變證也,始初因熱或服寒涼通利之藥過多,以致脾氣下陷,膀胱之氣因而凝滯不清變成白濁,並無痛楚。此用溫暖升提如縮泉丸、補藥升陽湯之屬是也,非此而言寒者誤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淋病是因為寒氣引起的,這是錯誤的。其實,小便時淋漓不盡、疼痛,忍著不處理的話,身體一定會發抖而且感覺怕冷,所以會好像是受寒一樣,就誤以為是寒氣造成的。這是因為不了解身體氣機運行的變化,過度就會產生傷害,承擔下來才能制約,發抖像怕冷的樣子,其實是因為經脈屬於火,反而兼有水化的現象,是因為熱氣太盛而鬱結不通。有時候會排出像沙石一樣的東西,有時候又像油脂一樣,這也不是因為冷氣凝結造成的,這些都是熱氣在膀胱中累積煎熬日久所致。輕微的就凝結成像油脂一樣,嚴重的就結成沙石,就像湯瓶煎煮東西久了,煮成鹹的湯,又像清水燒開了,熱得厲害就會沸騰而變得混濁一樣。

剛開始看到有感覺寒冷的,不過是淋病的變證而已。最初是因為熱氣或是吃了太多寒涼通利的藥物,導致脾氣下陷,膀胱的氣也因此凝滯不清而變成白濁,但沒有疼痛感。這種情況就要用溫暖升提的藥方,像縮泉丸、補陽藥升陽湯之類的。所以說淋病是因為寒氣引起的,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