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七 (1)
卷之十七 (1)
1. 濕病多為脾虛所致
陳無擇云:脾虛多病濕。內因酒面積多,過飲湯液,停滯膩物,燒炙膏粱過度,氣熱熏蒸,濁液不行,湧溢於中,此濕從內作;外因坐臥濕地,霧露陰雨所客,澡浴為風所關,涉水為濕所郁。鬱於表腠則發黃。故經云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膚筋脈。此濕從外生,可見內外所感,皆由脾氣虛弱,而濕邪乘而襲之。故曰:壯者氣行則愈,怯者著而為病。
白話文:
陳無擇說:脾虛的人容易生濕病。內在原因像是飲酒過多、積食太多、喝太多湯湯水水、吃下難以消化的油膩食物、過度吃燒烤或肥甘厚味的食物,導致體內產生熱氣,使體內污濁的液體無法正常運行,堆積在中焦,這種濕氣是從體內產生的;外在原因像是坐在潮濕的地上、受到霧氣、露水、陰雨的侵襲,洗澡時吹到風,或是蹚水讓濕氣鬱積體內。濕氣鬱積在皮膚表面就會導致發黃。所以醫書上說:大地的濕氣,如果人體感受到了,就會損害皮膚和筋脈。這種濕氣是從體外產生的。由此可見,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的因素,都是因為脾氣虛弱,濕邪才會趁虛而入。所以說:體質強壯的人,氣血運行順暢自然會好;體質虛弱的人,濕氣就會停留在體內,導致生病。
2. 濕證要分表裡上下四證
濕邪自外而感者,為表邪鬱熱,故發寒熱,身如熏黃,皮膚著痹。清濕襲虛,而上為頭痛,鼻塞而煩;入骨節為重痛,足趺浮腫;脈浮緩。濕邪由內作者,為里結滯,故霍亂吐利。重則發痙強直,輕則痞膈中滿,怠惰嗜臥,沉重無力。流濫關節則煩痛,注於經絡,屈伸不得,氣不能統則發腫,肉如泥,按之不起,其脈多沉。
經曰:因於濕,首如裹,聲如從室中言。濕熱不已,熏蒸於上,則頭重,目黃而鼻塞也。故東垣云:濕淫所勝,助風以平之,為濕邪之襲於上者也。
經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故足胕腫而膝重,無力以行。腿腳麻痹,腰腿為之不利也。又曰:腰重如帶五千錢,皆濕邪之著於下者也。
白話文:
濕邪從外感受侵入身體的,屬於表邪鬱積化熱,所以會出現發冷發熱、身體像被煙熏黃、皮膚感覺麻木不適。如果是清冷的濕氣侵襲虛弱的身體,向上就會引起頭痛、鼻塞而煩躁不安;進入骨骼關節就會感到沉重疼痛、腳背浮腫;脈象會呈現浮緩的狀態。濕邪從體內產生的,屬於裡部積滯,所以會引起上吐下瀉的霍亂症狀。嚴重的會導致抽搐、身體僵硬,輕微的會感到胸膈痞悶脹滿、疲倦嗜睡、身體沉重無力。濕氣流竄到關節會引起煩躁疼痛,侵注經絡會導致關節屈伸不利,氣機不能正常運作就會導致腫脹,肌肉像爛泥一樣,按下去無法彈起,這種情況脈象大多是沉的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因為濕邪侵襲,頭部就像被包裹一樣,說話聲音像從房間裡傳出來一樣。如果濕熱持續不斷,向上熏蒸,就會感到頭重、眼睛發黃而且鼻塞。所以李東垣說:濕氣過盛,需要用風藥來平息它,這指的是濕邪侵襲上部的狀況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受到濕邪侵襲的人,下半身會先受到影響。所以會出現腳背腫脹而且膝蓋沉重,沒有力氣走路。腿腳麻木,腰腿也會因此感到不靈活。還說:腰部沉重像纏著五千錢一樣,這些都是濕邪停留在下部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