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 (1)

1. 內經敘論

經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又曰:濕熱傷脾。諸頸項強,皆屬於濕。因於濕,首如裹。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。緛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因於氣,為腫。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又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膚、筋脈。濕盛則濡泄,濕氣甚者為著痹。聲如從室中言,此中氣之濕也。

《原病式》曰:諸勁強直,積飲,痞膈中滿,下體重,胕腫,肉如泥而按之不起,皆屬於濕。

《要略》曰: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細者,此名中濕,亦曰濕痹。其候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當利其小便。

一身盡痛,發熱,日晡所劇者,此名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,或久傷冷所致也。風濕脈浮,身重,汗出,惡風。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轉側;不嘔,不渴,脈浮虛而澀。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不能屈伸,近之則痛劇;汗出,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也。

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痛,發熱,身色如熏黃也。濕家病,身疼,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,鼻塞,其脈大;自能飲食,腹中和;病在頭,中寒濕,故鼻塞。納藥鼻中,即愈。

白話文:

經文說:各種因濕氣引起的腫脹、腹滿,都屬於脾土功能失調。又說:濕熱會傷害脾臟。各種頸部僵硬,都跟濕氣有關。因為濕氣的關係,頭部會像被布包裹一樣感到沉重。濕熱如果沒有去除,會導致大筋攣縮變短,小筋鬆弛變長。攣縮變短會造成拘攣,鬆弛變長會造成萎軟。因為氣的關係,會形成腫脹。四肢功能相互影響,陽氣就會衰竭。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同時侵犯人體,就會形成痹症。經文又說:地面的濕氣,如果感受到了就會傷害人的皮膚、筋脈。濕氣過盛會導致腹瀉,濕氣很嚴重就會形成頑固的痹症。說話聲音像從屋子裡發出來一樣,這是中焦有濕氣的表現。

《原病式》說:各種頸部強直僵硬、積水、胸膈痞塞、腹部脹滿、下半身沉重、腳踝腫脹、肌肉像泥一樣按下去無法彈起,這些都屬於濕氣引起的。

《要略》說:太陽病,關節疼痛且煩躁,脈象沉而細的,這種情況叫做中濕,也叫做濕痹。它的症狀是小便不順暢,大便反而很通暢,應該利小便。

全身疼痛,發熱,在午後加重的,這種情況叫做風濕。這種病是受到風寒侵襲,或長期受寒導致的。風濕的脈象是浮的,身體沉重,出汗,怕風。風濕互相搏擊,導致身體疼痛煩躁,不能翻身;不嘔吐,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。風濕互相搏擊,骨節疼痛煩躁,抽痛不能屈伸,靠近就會更痛;出汗,呼吸短促,小便不順暢,怕風不想脫衣服,或者身體輕微腫脹。

濕氣引起的疾病,表現為全身疼痛,發熱,身體顏色像被煙熏過的黃色。濕氣引起的疾病,身體疼痛,發熱,面色發黃且喘息,頭痛,鼻塞,脈象大;自己可以進食,腹部平和;病在頭部,是感受了寒濕,所以鼻塞。把藥粉吹進鼻孔,就可以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