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七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十三 (1)

1. 便癃敘論

《內經》曰:胞移熱於膀胱,則癮溺血,膀胱不利則癮,不約為遺溺。注曰:膀胱為津液之府,水注由之。然足三焦脈實,約下焦而不通,則不得小便;足三焦脈虛,不約下焦,則遺溺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足三焦者,太陽之別也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

丹溪曰:小便閉,有氣虛、有血虛、有痰、有實熱、有濕,有氣結,其有痰氣閉塞皆宜吐,以提其氣,氣升則水自降,蓋氣乘載其水也。譬如滴水之器,必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,氣不利故不通。經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又經小腸為氣化,氣不化,故不通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,子宮將熱氣傳導到膀胱,就會出現血尿和尿頻,膀胱功能失調則會出現尿頻,控制不住就會漏尿。《靈樞經》說,足三焦經是太陽經的分支,與太陽經相連,並連通膀胱,控制著下焦,足三焦經實則會導致閉尿,虛則會導致漏尿。

丹溪先生說,小便閉塞的原因很多,有氣虛、血虛、痰濕、實熱、濕氣、氣結等,其中痰氣導致的閉塞,可以用吐法治療,以提升氣機,氣機上升,水氣就會下降,因為氣是水的載體。這就像一個盛水的容器,上方的開口暢通,下方才能流出水,氣機不通則水無法流出。《內經》說,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氣化才能排出。另一經書說,小腸是氣化的地方,氣機不化,就會導致排泄不通。

2. 小便癃閉之病多因熱邪

易老云:寒在胸中遏塞不入,熱在下焦填塞不便,須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氣味俱陰之藥,以除其熱,泄其閉塞。《內經》云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若服淡滲之藥,其性乃陽中之陰,非純陽之劑,陽無以化,何以補重陰之不足也?須用感地之水運而生火苦之味,感天之寒氣而生大寒之藥,此氣味俱和,乃陰中之陰也。大寒之氣,人感之生膀胱寒水之運。

此藥能補腎與膀胱,受陽中之陽熱火之邪而閉其下焦,使小便不通也。夫用大苦寒之藥,治法當寒因熱用,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。

白話文:

易老說:「寒氣在胸中阻塞,無法向下流動,熱氣在下焦積聚,排泄不暢,必須要用到具有北方寒水之氣,氣味屬陰的藥物,來去除熱氣,疏通阻塞。」

《內經》說:「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生長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轉化。」如果服用淡滲的藥物,其屬性屬於陽中之陰,并非純陽的藥物,陽氣無法轉化,又如何能夠補益重陰的不足呢?必須要用到感應地之水運而生火的苦味,感應天之寒氣而生大寒的藥物,這種藥物的氣味都屬陰,是陰中之陰。大寒之氣,人體感受到它就會產生膀胱寒水之運。

這種藥物能夠補益腎臟和膀胱,如果受到陽中之陽,熱火之邪的影響而閉塞下焦,就會導致小便不通。因此,使用大苦寒的藥物,治療方法應該遵循寒因熱用的原則,必須要先抑制其主症,再治療其病因,雖然一開始的治療方法相同,但最終的結果卻有所不同。

3. 脈候

同淋濁門相參看,大抵小便不通,脈多澀數。

白話文:

大致上是這樣,如果小便不順暢,通常脈搏會顯得沉澀且快速。

4. 治小便不通須知理氣

《丹溪附錄》云:腎主水,膀胱為之府,水瀦於膀胱而泄於小腸,實相通也。然則小腸獨應於心者,何哉?蓋陰不可以無陽,水不可以無火,水火既濟,上下相交。此榮衛所以流行,而水竇開闔所以不失其司耳。惟夫心腎不濟,陰陽不調,故內外關格而水道澀,傳送失度而水道滑。

熱則不通,冷則不禁,其熱盛者,小便閉而絕無,其熱微者,小便難而僅有。腎與膀胱俱虛,客熱乘之,故不能制水。水挾熱而行澀,是以數起而溺有餘瀝。腎與膀胱俱冷,內氣不充,故胞中自滑,所出多而色白,為是以遇夜陰盛愈多矣。小便澀滑,又當調適其氣與。

白話文:

《丹溪附錄》說:腎臟主宰著水,膀胱是腎的倉庫,水貯存在膀胱,再由膀胱排泄至小腸,兩者相通。既然如此,為何小腸單獨應於心呢?這是因為陰不能沒有陽,水不能沒有火,水火相濟,上下相交。這是榮衛氣血得以流通,而水路開闔得以正常運作的原因。

然而,如果心腎之間失調,陰陽失衡,就會導致內外關閉,水道阻塞,傳輸失衡,水道滑利。

熱則不通,冷則不禁。熱盛者,小便閉塞,甚至完全沒有;熱微者,小便困難,僅有少量。腎與膀胱都虛弱,外邪乘虛而入,便無法控制水液。水液挾帶著熱氣,排泄時會感到澀滯,因此常會排尿次數增多,尿液中留有餘瀝。腎與膀胱都寒冷,內氣不足,就會導致膀胱松弛,排尿量多且尿色白,尤其在夜間陰氣盛時排尿更為頻繁。

小便澀滯或滑利,都需要調治其氣。

5. 便癃氣閉當用吐法

氣虛用升麻、參、耆等,先服後吐,或參、耆藥中探吐之。血虛用四物湯先服後吐,或芎歸湯中探吐之亦可。痰多用二陳,先服後吐。若痰氣閉塞,二陳湯加木通、香附探吐之,以提其氣。實熱者當利之先,砂糖湯調牽牛末二三分或山梔之類。有熱、有濕、有氣結於下,宜清、宜燥,宜升。

有妊之婦,多患小便不通,胞被胎壓下故也。轉胞論用四物湯加參、朮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、薑、棗煎湯,空心服。一婦人脾痛後,患大小便不通,此是痰隔中焦,氣滯於下焦,以二陳湯加木通,初吃後煎渣服,即探吐。

白話文:

如果體虛氣弱,可以使用升麻、人參、黃耆等藥材,先服用後再催吐,或者在人參、黃耆的藥方中加入催吐藥。

如果血虛,可以使用四物湯先服用後催吐,或者在芎歸湯中加入催吐藥也可以。

如果痰多,可以使用二陳湯先服用後催吐。如果痰氣堵塞,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木通、香附催吐,以提振氣機。

如果體內有實熱,應該先瀉火,可以用砂糖湯調和牽牛子粉末二到三分,或者山梔子等藥物。如果有熱、有濕、有氣結在下方,就應該清熱、燥濕、升氣。

懷孕的婦女,常常會出現小便不通暢的情況,這是因為胎兒壓迫膀胱的緣故。可以參考轉胞論的方子,使用四物湯加入人參、白朮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、薑、棗煎湯,空腹服用。

曾經脾胃疼痛的婦女,如果出現大小便不通暢,這是因為痰濕阻滯中焦,氣機停滯下焦,可以用二陳湯加入木通,先喝湯,再服用藥渣,然後催吐。

《集成》云:實熱者利之,宜用八正散,大便動則小便自通。因熱鬱不通者,用赤茯苓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、麥門冬、滑石、木通、甘草梢,氣加木香、黃耆,淋痛加黃柏、生地黃,夏月調益元散。氣血兩虛,八物湯加黃柏、知母。

白話文:

《集成》一書中記載:實熱症狀者,應該使用八正散,大便暢通後,小便自然也會順暢。若因熱氣鬱結不通暢,可以使用赤茯苓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、麥門冬、滑石、木通、甘草梢等藥材;若氣虛,可加入木香、黃耆;若伴隨淋痛,則可加入黃柏、生地黃。夏季則可以調配益元散。氣血兩虛者,可以於八物湯中加入黃柏、知母。

東垣治一人,病小便不利,目睛突出,腹脹如鼓,膝以上堅硬,皮膚欲裂,飲食不下,服甘淡滲泄之藥,皆不效。予曰:疾急矣。非精思不能處,思半夜曰:吾得之矣。經曰:膀胱者,津液之腑,必氣化而能出焉。多服滲利之藥,而痛益甚,是氣不化也。啟玄子云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

甘淡氣薄,皆陽藥,獨陽無陰,欲化得乎?遂以滋腎丸群陰之劑投之,再服愈。

丹溪治一妊婦,小便不通,脈細弱,乃氣血虛弱,胎壓膀胱下口,用補藥升起,誠恐效遲,反加急滿,令穩婆以香油抹手,入產門托起其胎,溺出如注,卻以參、耆、升麻大劑服之,或少有急滿,如前再托。《纂要》云:將妊婦倒豎起,胎自運,其溺濺出,勝於手托遠矣。

白話文:

東垣醫治一位病人,患者小便不暢,眼球突出,腹部脹得像鼓一樣,膝蓋以上硬邦邦的,皮膚緊繃欲裂,飲食無法吞嚥,服用甘淡滲泄的藥物也無效。東垣說:“病情危急了,必須用心思考才能找到解決辦法。”他苦思冥想,半夜突然想到:“我找到了!”經書上說:“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必須依靠氣化才能將津液排出。”病人服用過多滲利藥物,反而疼痛加劇,這是因為氣化不足。啟玄子說:“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生長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化生。” 甘淡藥性輕薄,都是屬於陽性藥物,單獨使用陽藥,沒有陰氣配合,怎麼可能化生呢?於是東垣用滋腎丸這種滋陰藥物治療,病人服藥兩次就痊癒了。

丹溪治療一位懷孕的婦女,患者小便不通,脈搏細弱,這是因為氣血虛弱,胎兒壓迫了膀胱下口,使用補藥想要升舉胎兒,擔心效果慢,反而加重腹脹。於是丹溪讓穩婆用香油塗抹雙手,伸入產道托起胎兒,小便像洪流般湧出。之後丹溪又用人參、黃耆、升麻等藥物大劑量治療,如果出現輕微腹脹,就按照之前的做法再次托舉胎兒。《纂要》中記載:將孕婦倒立起來,胎兒自然會移動,小便會流出來,比用手托舉更加有效。

又治大小便不通,醫用利藥反劇,脈右手弦滑,此積痰在肺。肺為上焦,膀胱為下焦,上焦閉則下焦塞,如滴水之器,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,以藥大吐之,病如失。

一法治小便不通,諸藥不效,或轉至死危困,此法用之小便自出而愈。用豬尿胞一個,底頭出個小竅兒著翎筒通過,放在竅內,根底用細線扎定口,細杖子堵定,上用黃臘封尿胞口,頭吹滿氣七分系定了,再用手捻定翎筒根頭,放了黃蠟,堵塞其翎筒,放在小便頭,放開翎筒根頭,手捻,其氣透里,自然小便即出,大有神效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人大小便不通,用利尿藥反而加重病情,而且脈象是右手弦滑,這表示是痰積在肺裡。肺在上焦,膀胱在下焦,上焦阻塞就會導致下焦不通,就像漏水的容器,上面的孔暢通了,下面的水才能流出來一樣。應該用藥物將痰吐出來,這樣病才能好。

有一個方法可以治療小便不通,其他藥物都無效,甚至病情危急,快要死掉,這個方法可以讓小便自然排出而痊癒。用豬的膀胱一個,在底部開一個小孔,插入羽毛管,放在小孔內,底部用細線扎緊,用細棍堵住,再用黃蠟封住膀胱的開口,頭部吹滿氣,吹到七分滿就綁緊,然後用手捏住羽毛管的根部,放上黃蠟,堵住羽毛管,放在尿道口,放開羽毛管的根部,用手捏,氣體就會進入膀胱,自然就會排出小便,效果非常神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