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 (3)
卷之八 (3)
1. 易簡諸方
《斗門方》:,治瀉痢,用白石脂、乾薑二物停搗,以百沸湯和麵為稀糊,搜勻丸,如梧桐子大,暴乾飲下三十丸。久痢不定,更加三十丸。霍亂者,漿水為使。
孫真人《備急方》:,治久痢臍下痛,用吳茱萸一合,黑豆湯吞之效。
孟詵方:,治赤白痢腹痛,用酸石榴一枚並子搗汁,頓服之。
張仲景云:,治赤痢無問遠近,小腹痛不可忍,出入無常,下重及痛悶,每發麵青手足俱變者,黃連一兩淨,好膠一片手許大,蠟如彈子大,三味以水一升先煎膠令散,次下蠟又煎令散,即下連末攪和,分三服,須要熱吃,冷即難吃,神效。
炙雞散:,治脾胃氣虛,腸滑下痢,以黃雌雞一隻制如食法,以炭火炙之捶了,以鹽醋刷之,又炙令極熟燥,空腹服之。
阿芙蓉:,天方國傳,治久痢不止及一切虛寒證候。打溝陰水種紅罌粟花於畦上,勿令水渰頭,至七八月間於花卸後三五日,其殼即罌粟殼,於午後殼上用大針刺開,外面青皮裡面硬皮不動或三四處,次日早津出,用竹刀刮收入瓷器內陰乾,每用小豆大一粒,空心溫水化下,忌蔥韭蒜漿水。如熱渴,用蜜水解之。小兒黃米大一粒。虛寒者加後藥,如阿芙蓉一錢。其藥每味一錢,俱為末,蜜和丸梧桐子大,每服一丸,溫水下瓦雀腦、蓽茇、丁香、胡椒、草果、附子(炮)、胡蘿蔔子、肉豆蔻(煨)。
白話文:
《斗門方》: 治療腹瀉痢疾,用白石脂、乾薑兩種藥材研磨成粉,用滾燙的開水和麵做成稀糊狀,攪拌均勻後搓成丸子,像梧桐子般大小,曬乾後服用三十顆。如果久瀉不止,再加服三十顆。若是霍亂,可用米湯送服。
孫真人《備急方》: 治療久痢導致的肚臍下方疼痛,用吳茱萸一合,以黑豆湯送服,效果很好。
孟詵方: 治療紅痢、白痢引起的腹痛,用酸石榴一顆,連同籽一起搗碎取汁,一次性喝下。
張仲景說: 治療紅痢,無論發病多久,只要是小腹疼痛難忍,疼痛不定時發作,有裡急後重感及胸悶,每次發作時臉色發青、手腳冰涼的,就用黃連一兩(淨重),好的阿膠一片(手掌大小),蠟丸像彈珠般大小,三種藥材用水一升先煎阿膠至溶化,再放入蠟丸煎至溶化,最後加入黃連粉攪拌均勻,分三次趁熱服用,涼了就難以下嚥,效果很好。
炙雞散: 治療脾胃虛弱,腸道滑瀉導致的腹瀉,用一隻黃色母雞按照一般食用方式處理,用炭火烤過後捶打,再用鹽醋塗抹,又烤到極乾極熟,空腹服用。
阿芙蓉(鴉片): 此藥從外國傳來,治療久瀉不止及一切虛寒症狀。在田埂旁陰涼處種植紅罌粟花,不要讓水淹到花頭,到七八月間,花謝後三五天,罌粟殼成熟時,於午後在殼上用大針刺開,外層青皮,裡層硬皮不要刺破,刺三四個地方,隔天早上會有汁液流出,用竹刀刮下收入瓷器中陰乾,每次用小豆大小一粒,空腹用溫水化開服用,忌蔥、韭菜、蒜及米湯。如果感到口渴,用蜜水解渴。小兒用黃米大小一粒。虛寒症狀嚴重者,可加入以下藥物:阿芙蓉一錢,其他藥材各一錢,全部研磨成粉,用蜂蜜調和成丸子,像梧桐子般大小,每次服用一丸,用溫水送服。藥材有:瓦雀腦、蓽茇、丁香、胡椒、草果、附子(炮製過)、胡蘿蔔子、肉豆蔻(煨過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