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6)

1. 內經補瀉

必一其神,令志在針,淺而留之,微而浮之,以移其神,氣至乃休,男內女外,堅拒勿出,謹守勿內,是謂得氣。刺之而氣不至,無問其數。刺之而氣至,乃去之,勿復針。針各有所宜,各不同形,各任其所。為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,效之信,若風之吹雲,明乎若見蒼天,刺之道畢矣。

用針者,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,切而循之,按而彈之,視其應動者,乃復取之而下之。六經調者,謂之不病。雖病,謂之自已。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,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,令之不通,視而瀉之,此所謂解結也。上寒下熱,先刺其項太陽,久留之。已刺即熨項與肩胛,令熱下合乃止,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。

上熱下寒,視其脈虛而陷下於經者,取之,氣下乃止,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。大熱遍身,狂而妄見妄聞妄語,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。虛者補之,血而實者瀉之,因其偃臥,居其頭前,以兩手四指挾按頭動脈,久持之,倦而切推下至缺盆中,而復止如前,熱去乃止,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。帝曰:余聞刺之言曰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。

何謂有餘,何謂不足?岐伯曰: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帝欲何問?帝曰:願盡聞之。岐伯曰:神有有餘,有不足;氣有有餘,有不足;血有有餘,有不足;形有有餘,有不足;志有有餘,有不足。凡此十者,其氣不等也。帝曰:人有精氣津液,四肢九竅,五臟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節,乃生百病。

百病之生,皆有虛實。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何以生之乎?岐伯曰:皆生於五臟也。夫心藏神,肺藏氣,肝臟血,脾藏肉,腎藏志,而此成形,志意內通連骨髓而成形。五臟六腑之道,皆出於經隧,以行血氣。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。是故守經隧焉。帝曰:神有餘不足,何如?岐伯曰: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

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邪客於形,灑淅起於亳毛,未入於經鉻也,故命曰神之微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神有餘,則瀉其小絡之血,出血,勿之深斥,無中其大經,神氣乃平;神不足,視其虛絡,按而致之,刺而利之,無出其血,無泄其氣,以通其經,神氣乃平。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著針勿斥,移氣於不足。

氣有餘則喘咳,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,血氣不並,五臟安定。皮膚微病,命曰白氣微泄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,則泄其經隧,無傷其經,無出其血,無泄其氣。不足則補其經隧,無出其氣。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出針視之,曰我將深之,適人必革,精氣自伏,邪氣散亂,無所休息,氣泄腠理,真氣乃相得。帝曰:善。

血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孫絡水溢,則經有留血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血有餘,則瀉其盛經出其血。不足,則視其虛經,針其脈中,久留而視,脈大,疾出其針,無令血瀉。帝曰:刺留血奈何?岐伯曰:視其血絡,刺出其血,無令惡血得入於經,以成其疾。

白話文:

內經補瀉

必須專注精神,讓意識集中在針上。針刺要淺,留針要短暫,動作要輕微,針頭要浮在表面,以此轉移精神。當針感(氣感)到達後就停止。男性針刺要往內,女性針刺要往外,針要扎得牢固不要輕易拔出,也要謹慎不要刺得太深,這樣才叫做得到氣。如果針刺後沒有氣感,就不用管針刺次數。如果針刺後有氣感,就可以拔出針,不要再扎第二次。針刺各有適合的位置,各有不同的形狀,各有其作用。這是針刺的要點,氣至才有效,效果顯著,如同風吹散雲霧一般,清楚地如同看到晴朗的天空,這就掌握了針刺的奧妙。

使用針刺的人,必須先仔細觀察經絡的虛實狀況,用手觸摸經絡循行,按壓並彈撥,觀察哪個部位有反應,然後再取針刺入。六條經脈的氣機調和順暢,就稱為沒有疾病。即使有病,也會自然痊癒。如果有一條經脈出現上部實證而下部虛證,氣機不通暢,這一定是橫向的絡脈阻塞在大經脈上,導致氣機不通,仔細觀察後瀉去橫向絡脈的氣,這就是所謂的解開結滯。如果出現上身怕冷而下身發熱的情況,先針刺項後的太陽穴,留針久一點。拔針後立即熨燙頸項和肩胛部位,讓熱往下導引,直到症狀緩解就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從下往上推導的方法。

如果出現上身發熱而下身怕冷的情況,觀察脈象是否有虛弱下陷的經絡,針刺這個部位,讓氣下行就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從上往下引導的方法。如果出現全身發熱,神志不清,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事物,胡言亂語,就要針刺足陽明經和大絡脈。虛證要補,實證要瀉。讓病人仰臥,醫生坐在病人的頭部前方,用兩手四指按住病人的頭部動脈,按壓保持一段時間,感到疲倦後,將按壓的手往下推至缺盆穴(鎖骨上窩中),然後再回復到之前按壓頭部動脈的動作,直到熱退就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推散的方法。黃帝問:我聽說針刺的原則是,有餘的要瀉去,不足的要補益。

什麼是有餘?什麼是不足?岐伯回答說:有餘有五種,不足也有五種,你想問哪方面呢?黃帝說:我想全部聽聽。岐伯說:精神有有餘和不足,氣有有餘和不足,血有有餘和不足,形體有有餘和不足,意志有有餘和不足。這十個方面,它們的氣機狀態是不一樣的。黃帝說:人有精氣津液,四肢九竅,五臟十六個部位,三百六十五個關節,因此產生各種疾病。

各種疾病的產生,都有虛實的不同。現在你說有餘有五種,不足也有五種,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呢?岐伯說:它們都產生於五臟。心臟藏神,肺臟藏氣,肝臟藏血,脾臟藏肌肉,腎臟藏意志,這就形成了人體。意志連通骨髓而形成人體。五臟六腑的功能,都通過經脈通道來運行血氣。血氣不調和,各種疾病就會產生。因此要保護經脈通道。黃帝問:精神有餘和不足,是怎麼回事?岐伯說:精神有餘就會不停地笑,精神不足就會悲傷。

如果血氣沒有失調,五臟安穩,外邪侵襲到體表,會出現像寒戰一樣在汗毛孔起雞皮疙瘩的現象,這時邪氣還沒有進入經絡,所以稱為神氣的輕微變化。黃帝問:要如何補瀉?岐伯說:精神有餘,就要瀉去小絡脈中的血,出血要少,不要刺傷大經脈,這樣神氣就會平復。精神不足,就要觀察虛弱的絡脈,用按壓的方法疏通,針刺來疏導,不要讓血出來,不要洩散氣,用來疏通經脈,神氣就會平復。黃帝問:針刺的輕微變化,要如何進行?岐伯說:按摩不要停,針刺要輕微,把氣引導到不足的地方。

氣有餘就會喘咳,氣不足就會呼吸微弱,少氣無力,如果血氣沒有失調,五臟安穩,皮膚出現輕微的疾病,就稱為白色的氣輕微外洩。黃帝問:要如何補瀉?岐伯說:氣有餘,就要疏通經脈通道,不要損傷經脈,不要讓血出來,不要洩散氣。氣不足,就要補益經脈通道,不要讓氣洩散。黃帝問:針刺的輕微變化,要如何進行?岐伯說:按摩不要停,拔針後觀察針孔,說,我將要刺深一點。如果病人的反應很好,精氣就會潛藏,邪氣就會散亂,沒有休息的地方,氣就會從皮膚毛孔洩出,正氣就會恢復。黃帝說:好。

血有餘和不足,要如何處理?岐伯說:血有餘就會容易發怒,血不足就會容易恐懼。如果血氣沒有失調,五臟安穩,孫絡脈的液體溢出,經脈中就會有淤血。黃帝問:要如何補瀉?岐伯說:血有餘,就要瀉去經脈中過盛的血。血不足,就要觀察虛弱的經脈,針刺其脈中,留針久一點並觀察,如果脈象變大,就快速拔出針,不要讓血流失太多。黃帝問:如何針刺淤血?岐伯說:觀察有淤血的絡脈,刺破出血,不要讓壞血進入經脈,導致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