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 (1)

1. 病機敘論

帝曰:陰盛生內寒,奈何?曰: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散,不散則溫氣去;寒獨留,則血凝:血凝則脈不通,其脈盛大以澀,故中寒。陰陽應象論曰:陰盛則身寒、汗出,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,死,能夏不能冬。故曰:陰氣有餘,為多汗,身寒。

舉痛論曰: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帝曰:其痛或卒然而止者,或痛甚不休者,或痛甚不可按者,或按之而痛止者,或按之無益者,或喘動應手者,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,或脅肋與少腹相引痛者,或腹痛引陰股者,或痛夙昔而成積者,或卒然痛死不知人,少間復生者,或痛而嘔者,或腹痛而後泄者,或痛而悶不通者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

陰氣盛極會導致內寒,這該怎麼辦呢?

回答

這是因為寒氣上逆,積聚在胸腔中無法散去,不散去就會導致溫氣散失。寒氣獨留,就會使血液凝結,血液凝結則經脈不通暢,脈象會顯得強大而澀,這就是中寒。

《陰陽應象論》說

陰氣盛則身體寒冷、出汗,身體常覺清涼,經常發抖而寒冷。寒冷就會導致厥逆,厥逆則腹部脹滿,最終會導致死亡。患者能耐夏暑,卻不能耐冬寒。

所以說

陰氣過盛,會導致多汗、怕冷。

《舉痛論》說

寒氣入侵經脈,停滯不前,難以運行,停留在經脈外則血液減少,停留在經脈中則氣血不通暢,因此會突然疼痛。

皇帝問道

這種疼痛,有的突然發作又突然止住,有的疼痛劇烈且持續不休,有的疼痛劇烈難以按壓,有的按壓後疼痛就停止,有的按壓無效,有的呼吸急促且隨著手按壓而變化,有的心臟和背部牽引著疼痛,有的脅肋和少腹牽引著疼痛,有的腹部疼痛引向陰股,有的疼痛從早到晚持續積累,有的突然疼痛昏迷不省人事,片刻後又恢復意識,有的疼痛伴隨嘔吐,有的腹部疼痛後腹瀉,有的疼痛伴隨胸悶氣短。

解釋:

这段文字主要探讨了中医理论中“阴盛生寒”的病理和症状,以及寒邪入侵经脉导致的各种疼痛表现。

  • 阴盛生寒: 指的是阴气过盛,导致体内寒气积聚,造成一系列的症状。
  • 厥气上逆: 由于寒气上逆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出现胸闷、寒战、厥逆等症状。
  • 寒气入经: 指寒邪入侵经脉,造成经络阻滞,气血不通,引发疼痛。
  • 各种疼痛表現: 根據疼痛的性質、部位、程度、以及與其他症狀的關係,可以判斷寒邪入侵的部位、程度和病情的輕重。

这段文字展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,也体现了古人对疾病的深刻认识和细致的观察。

凡此諸痛,各不同形,別之奈何?岐伯曰: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絀急,絀急則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,得熱則痛立止。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。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與炅氣相搏則脈滿,滿則痛甚不休也。寒氣稽留,熱氣從上,則脈充大而血氣亂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

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,故痛。按之則血氣散,故按之而痛止。寒氣客於俠脊之脈,則深按之不能,故按之無益也。寒氣客於衝脈,起於關元,隨腹直上,寒氣客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氣因之,故喘動應手矣。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,脈泣則血虛,血虛則痛。

白話文:

這些疼痛症狀,各自表現不同,要如何區分呢?

岐伯答

  • 寒氣停留在脈外: 脈絡會變冷,冷則收縮,收縮則脈搏變得緊促,緊促則牽引小血管,所以疼痛會突然發作,遇熱則疼痛立即止息。如果疼痛時間較長,可能是因為寒氣深入導致。
  • 寒氣停留在經脈之中: 與熱氣交戰,則脈絡充盈,充盈則疼痛劇烈且持續。
  • 寒氣停滯,熱氣向上: 脈絡充盈且大,血氣紊亂,所以疼痛劇烈且無法按壓。
  • 寒氣停留在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: 血液無法散開,小血管緊縮,因此疼痛。按壓可以使血液散開,所以按壓可以止痛。
  • 寒氣停留在脊柱兩側的脈絡: 深按無法觸及,所以按壓無效。
  • 寒氣停留在衝脈: 從關元穴起,沿著腹部直上,寒氣停滯則脈絡不通,脈絡不通則氣隨之阻礙,因此會出現喘息,且一按就痛。
  • 寒氣停留在背部俞穴的脈絡: 血液循環不暢,脈絡空虛,血虛則痛。

其俞注於心,故相引而痛。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矣。(按之則熱氣至,即按而摩之而使之熱,則熱氣至也,導引是矣。)

寒氣客於厥陰之脈,厥陰之脈者,絡陰器繫於肝。寒氣客於脈中,則血泣脈急,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。厥氣客於陰股,寒氣上及少腹,血泣在下相引,故腹痛引陰股。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得行,故夙昔而成積矣。寒氣客於五臟,厥逆上泄,陰氣竭,陽氣未入,故卒然痛死不知人,氣復反則生矣。

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

白話文:

寒氣入侵了厥陰經脈,而厥陰經脈連通生殖器官,並與肝臟相連。寒氣停留在經脈中,就會導致血液凝滯、脈絡緊縮,所以會出現脅肋和少腹部位互相牽連的疼痛。寒氣停留在陰股,再向上侵犯少腹,導致血液凝滯在下,互相牽連,所以會出現腹部疼痛牽連到陰股的症狀。寒氣停留在小腸的膜原之間,阻塞在血液中,導致血液凝滯無法流入大經脈,血氣停滯不流,所以會日積月累形成積聚。寒氣入侵五臟,逆流向上,陰氣耗竭,陽氣無法進入,所以會突然劇痛致死,神志不清,等到氣息恢復後才會生還。

第三段

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

寒氣停留在腸胃,逆流向上,就會出現疼痛和嘔吐的症狀。寒氣停留在小腸,導致小腸無法消化吸收,就會出現腹痛和排泄異常的症狀。

總結:

以上三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寒氣入侵人體經脈所導致的各種病症。其中提到了寒氣入侵的不同部位,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疼痛、積聚、嘔吐和排泄異常等症狀。同時也提到了治療方法,比如通過按壓摩擦患處引導熱氣到達,以及通過疏通經絡、溫陽散寒等方式來驅寒治病。

《原病式》曰:諸病上下,所出水液,澄澈清冷,癥瘕㿗疝,堅痞腹滿急痛,下利清白,食已不飢,吐利腥穢,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,皆屬於寒。水液澄澈情冷,吐利水液清冷而不渾濁,此為病寒,則水穀不化,故吐利清冷也。

癥為腹硬堅。按之應手,謂之癥也。寒則血氣凝故也。故削堅積,非辛熱藥不能除。瘕為腹中雖硬,忽聚忽散,無有常准,以其病瘕,未成癥也。血不流而寒博,故成瘕也。㿗疝,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,寒主拘縮故也。寒極而土化制之,故腫滿也。經言丈夫㿗疝,謂陰氣連少腹急痛也。故言婦人少腹腫脹,肝經足厥陰之脈也。經注曰:寒氣聚而為疝也。

白話文:

《原病式》說:各種疾病,不論是上半身或下半身的症狀,如果患者排出體外的水液清澈透明,並且伴隨着冰冷的感覺,同時出現腹中堅硬腫塊、腹脹、劇烈疼痛、腹瀉時排出清澈的糞便、飯後不飢、嘔吐或腹瀉時排出腥臭的物質、身體難以彎曲伸展、四肢厥逆、大小便閉塞等症狀,這些都屬於寒症。水液清澈冰冷,嘔吐或腹瀉時排出清澈的液體而不混濁,這是寒邪入侵的表現。寒邪會阻礙水穀的消化,所以患者才會排出清澈的液體。

所謂「癥」,指的是腹中堅硬的腫塊,用手按壓時會感覺到硬塊,這就是「癥」。寒邪會導致血氣凝滯,所以才會出現堅硬的腫塊。因此,要消除堅硬的腫塊,必須使用辛熱的藥物才能達到效果。所謂「瘕」,指的是腹中雖然也有硬塊,但它忽聚忽散,沒有固定的位置。這是因為「瘕」尚未發展成「癥」,只是因為血氣不流暢,寒邪阻滯,才形成了「瘕」。

「㿗疝」是指少腹兩側睪丸部位腫脹、劇烈絞痛的病症。寒邪會導致身體收縮,所以才會出現疼痛。寒邪極度嚴重時,會損傷脾胃,導致腹部腫脹。經書中說,男性患有「㿗疝」,指的是陰氣連接到少腹,導致疼痛。而女性少腹腫脹,則是因為肝經足厥陰之脈受到寒邪侵襲。經書的註解中也提到,「㿗疝」是因為寒氣聚集而造成的。

堅痞腹滿急病,寒主拘縮,故急痛也。寒極則血凝泣,而反兼土化制之,故堅痞而腹滿也。有熱腹滿堅痞者,當從熱制之也。

下利清白水,寒則清淨也。食已不飢,胃熱則消穀善飢,故病寒者,食雖已而不飢也。胃膈潤澤而無燥熱故也。

吐利腥穢,腸胃大寒而傳化失常,金寒則水冷,故吐利腥穢也。熱則酸臭,寒則腥穢,理之常也。

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,陰水上於清淨,故病寒則四肢逆冷而禁止堅固,舒捲不便利也。

白話文:

堅硬疼痛、腹部脹滿,這屬於急病。寒邪主宰著收縮,所以會造成急劇的疼痛。寒邪極盛,就會導致血液凝滯,反而被脾土化解制約,所以會出現堅硬疼痛、腹部脹滿。如果出現腹滿堅痞伴隨發熱的症狀,就應該從熱證入手治療。

第二段

下利清白水,寒則清淨也。食已不飢,胃熱則消穀善飢,故病寒者,食雖已而不飢也。胃膈潤澤而無燥熱故也。

大便稀薄如清水,這是寒邪導致的清淨現象。吃飽了卻不感到飢餓,因為胃熱能促進消化,吃飽了就會感到飢餓。所以患了寒證的人,即使吃飽了也不會感到飢餓,因為胃和食道潤澤無燥熱。

第三段

吐利腥穢,腸胃大寒而傳化失常,金寒則水冷,故吐利腥穢也。熱則酸臭,寒則腥穢,理之常也。

嘔吐腹瀉,排出腥穢的物質,這是由於腸胃寒氣過盛,導致消化功能失常,金氣寒則水氣也冷,所以會排出腥穢的物質。一般來說,熱證會排出酸臭的物質,寒證則會排出腥穢的物質,這是自然規律。

第四段

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,陰水上於清淨,故病寒則四肢逆冷而禁止堅固,舒捲不便利也。

四肢屈伸不靈活,四肢厥逆僵硬,這是因為寒邪導致陰氣上盛,清淨的寒氣上泛,所以患了寒證的人,四肢逆冷、僵硬、不靈活,難以伸展。

2. 痼冷為陽氣衰弱而脾胃虛

人身貴乎陰陽和平,而無偏勝則無偏疾。沉寒痼冷之證,乃是真陽耗散,脾胃虛弱,失於調理,以致胃寒。又啖生冷黏膩難化之物,經年累月,積久而成痼冷,漸傷脾胃,因而漬積臟腑,以成痼疾。但有寒冷觸犯,速然而作,以致手足厥冷,畏冷憎寒,飲食不化,或嘔吐涎沫,或大便洞泄,米穀不消,或小便頻數,或肚腹絞痛,或逢寒咳嗽,或㿗疝大作,皆其證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健康貴在陰陽調和,若無偏勝,則無偏疾。沉寒痼冷的病症,乃是由於真陽耗散,脾胃虛弱,失去調理,導致胃寒。又因常年食用生冷黏膩難以消化的食物,日積月累,久而久之形成痼冷,逐漸損傷脾胃,進而積聚於臟腑,形成頑固的疾病。一旦遇到寒冷侵犯,便會迅速發作,導致手足冰冷、畏寒怕冷、飲食不消化、嘔吐唾沫、大便稀溏、米飯難以消化、小便頻繁、腹痛絞痛、遇寒咳嗽、疝氣發作等症狀。

3. 痼冷證多吐瀉而飲食不化

東垣云:脾胃不足,勞役形體,中焦不能營運,傳為寒中,故吐利清穀,宜附子理中湯之類。以蔥白煎羊肉湯服之愈。凡真氣衰微,胃氣不實,不可食生冷寒涼。若食寒涼,愈至腸胃虛寒,嘔吐涎沫,水穀不化,腸胃常痛,腹冷如冰,皆陽虛陰盛之所為也。張仲景有陰毒,雖不曰痼冷,即寒冷所傷,手足冷,臍腹痛,嘔吐下利,身如被杖,脈微欲絕,此由腎氣虛寒,脾家傷冷,內外皆陰,陽氣不守,遂成陰毒。至於唇口手足俱青,寒氣衝心,煩躁悶亂,精神如失,脈沉而伏匿,多不治也。

白話文:

東垣說,脾胃虛弱,勞累身體,中焦無法運化,就會導致寒邪入侵,因此出現嘔吐腹瀉、消化不良的情況,應該服用附子理中湯之類的藥物。可以用蔥白煎羊肉湯來服用,效果很好。凡是元氣衰微、胃氣不足的人,都不能吃生冷寒涼的食物。如果吃了寒涼的食物,會加重腸胃虛寒,導致嘔吐、消化不良、腹痛、腹冷,都是陽虛陰盛造成的。張仲景說,如果體內有陰邪,即使不說是痼冷,也是因為寒冷所傷,導致手腳冰冷、肚子痛、嘔吐腹瀉、全身痠痛、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這是因為腎氣虛寒、脾臟受寒,內外都是陰邪,陽氣無法守住,最終形成陰毒。如果嘴唇、手腳都發青,寒氣衝擊心臟,感到煩躁、胸悶、精神恍惚,脈搏沉伏,多半是無法治療的。

4. 脈候

脈沉而遲者,為臟寒痼冷;微而澀者,為血虛。寸脈微遲者,陽乏,久而不起,必成痼冷;尺肺沉遲者,腎氣虛寒,主腰足清冷如冰。痼冷病,脈絕不至者死。痼冷病,脈微遲,心中煩躁者死。

白話文:

當脈搏深沈且緩慢時,表示內臟寒冷、固結冷痛;若脈搏微弱且阻滯,則代表血液不足。如果在「寸」的位置上脈搏微弱且緩慢,表示陽氣衰竭,長期不能恢復,必定會形成固結冷痛;而在「尺」的位置上脈搏深沈且緩慢,表示腎氣虛弱寒冷,主要表現為腰部和雙腳冰冷得像冰塊一樣。患有固結冷痛疾病的人,如果脈搏完全消失就意味著死亡;患有固結冷痛疾病的病人,如果脈搏微弱且緩慢,並且心煩意亂的話也意味著死亡。

5. 治法

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咸瀉之,以辛潤之,以苦堅之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佐以苦甘,以咸瀉之。反治之法,寒者熱之。

白話文:

當身體內部有寒冷侵襲時,可以使用甜而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輔助一些苦和辣的藥物,用鹹味的藥物來洩除它,用辛辣的藥物來滋潤它,用苦味的藥物來加固它。如果寒冷過度影響到人體,可以用辛辣且溫熱的藥物來平衡,並配合些許苦和甜的藥物,再利用鹹味的藥物來洩除它。若要採用相反的方法進行治療,那麼對於寒冷的情況就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去對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