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七十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十一 (1)

1. 淋證敘論

《內經》曰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,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。(此見膀胱者,以肺金為母,而資其化也。肺金清肅,則水道通調而滲於下耳。然肺金又藉脾土健旺,以資化源,而清氣得以上升,歸於肺而運行也。

故經又曰: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。故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,而淋閉之患斯成矣。)

《巢氏病源》云: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。膀胱與腎為表裡,俱主水,水入小腸行於胞為溲便也。腎氣通於陰,津液下流之道也。若飲食不節,喜怒不常,虛實不調則臟腑不和,致腎虛而膀胱津液之府熱,則小水下澀而且數不利,故謂之淋。其狀小便出少起數,小腹弦急,痛引於臍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中說,食物進入胃,經過消化轉化後,精氣上輸到脾臟,脾臟將精氣散布,再上歸於肺臟,肺臟調節水分,將水精輸送到膀胱,水精遍布全身,五臟經脈共同運行,配合四季變化,陰陽調節維持正常運作。而膀胱受肺臟的滋養,肺金清肅則水道通暢,水分得以向下滲透。然而肺金又依靠脾土的健旺,才能得到營養來源,清氣才能上升歸於肺臟而運行。

《巢氏病源》中提到,各種淋症都是由於腎虛膀胱熱導致。膀胱與腎臟是表裡關係,都主水,水進入小腸,行於胞宮形成尿液和糞便。腎氣通於陰,是津液向下流動的通道。如果飲食不節,喜怒無常,虛實失調,就會導致臟腑失和,造成腎虛,膀胱津液的府熱,則小便下澀而且頻尿,這就是淋症。表現為小便量少,排尿次數頻繁,小腹緊繃疼痛,牽連到臍部。

2. 淋證皆屬於熱

《內經》曰:血泄淋閉皆屬於熱。《原病式》曰:淋,小便澀痛也。熱客膀胱,鬱結不能滲泄故也。或曰小便澀而不通為熱,遺尿不禁為冷,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,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,則痿痹而神無所用,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,不能收禁也。淋為熱證明矣。

既曰冷淋,復用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榆皮、瞿麥、茯苓、通草、滑石、車前子之類寒藥治之而已。其說雖妄,其方則是。或曰有患淋而服茴香、益智、醇酒溫藥而愈者,然則非冷歟?殊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藥也。蓋醇酒、益智之性雖熱,而茴香之性溫,滑石之性寒,所以能開發鬱結,使氣液宣通,熱散而愈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中提到:「血泄淋閉皆屬於熱。」《原病式》中也說:「淋,小便澀痛也。熱氣停留在膀胱,阻塞不通暢,所以排泄不順暢。」

有些人說小便澀痛不通是熱證,而小便失禁是寒證。他們不明白的是,如果熱氣嚴重侵襲腎臟,阻塞足厥陰經脈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就會出現痿痺無力,神志不清。這時,體液無法正常運行,會滲入膀胱,導致尿液失禁,無法控制。所以,淋證確實是熱證。

雖然古籍中提到可以用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榆皮、瞿麥、茯苓、通草、滑石、車前子等寒性藥物治療淋證,但這種說法並不正確,雖然藥方有效。

有些人認為患淋證後服用茴香、益智、溫酒以及溫性藥物可以治癒,所以淋證應該是寒證。但其實他們並不知道,這些藥物都是利尿的良藥。雖然醇酒、益智屬於溫性藥物,但茴香性溫,滑石性寒,這些藥物可以疏通阻塞,使氣血運行順暢,達到散熱治病的效果。

3. 淋有三因

陳無擇云:淋證古謂之癮,名稱不同也。癮者,罷也;淋者,濁也。古方皆云心腎氣鬱,致小腸膀胱不利,復有冷淋、熱淋、濕淋皆屬外因。既言心腎氣鬱,與夫驚、憂、恐、思皆內所因,況食啖冷熱,房勞致傷,及乘急忍溺,此皆不內外因也。

白話文:

陳無擇說:淋症在古代被稱為癮,只是名稱不同罷了。癮的意思是疲乏,淋的意思是混濁。古代的藥方都說是因為心腎氣滯,導致小腸和膀胱功能不順,還有所謂的冷淋、熱淋、濕淋都屬於外部原因造成的。既然說到心腎氣滯,以及驚嚇、憂慮、恐懼、思慮等都是內部因素,再加上飲食過冷或過熱,性生活過度導致的傷害,以及長時間憋尿,這些都不是單純的內外因素所能涵蓋的。

4. 淋有五證

嚴氏曰:淋五證,氣、石、血、膏、勞是也。氣淋為病,小便澀常有餘溺是也。石淋莖中痛尿不得卒出。膏淋尿似膏出。勞淋勞倦則發,痛引氣衝。血淋遇熱則發,甚則溺血,候其鼻頭黃赤色,小便難也。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,或酒後房勞,嗜食燥熱,七情鬱結所致。癃閉、淋閉為一類也。

白話文:

嚴先生說,淋病有五種症狀,分別是氣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膏淋、勞淋。氣淋這種病會讓人小便時感到不暢,並且總是有尿意。石淋會讓人尿道疼痛,尿液無法立刻排出。膏淋則是尿液像膏狀般流出。勞淋是在人勞累後發作,會有疼痛並伴有氣虛的現象。血淋是在體內熱氣過盛時發作,嚴重時甚至會尿血,可見到鼻子呈現黃赤色,小便困難。總的來說,這些症狀多是由於心腎不調導致熱毒積聚,或是酒後進行房事勞動,喜歡吃燥熱的食物,以及情緒鬱結所導致。癃閉和淋閉屬於同一類病症。

5. 淋證為寒之誤

或謂淋證為寒,誤也,殊不知溲下淋瀝疼痛,忍之身必戰慄而憎寒,故有似乎冷,遂以為冷。此不明夫運氣變化之機,亢則害,承乃制,戰慄似寒,經屬於火,反兼水化之象,乃熱甚而鬱結不開。或熱出沙石者,或如脂膏者,亦非冷凝也,是皆熱在脬中煎熬日積。輕則凝如脂膏,甚則結如沙石,且如湯瓶煎煉日久,熬成湯咸,又如清水煎湯,熱甚則沸溢自然渾濁也。

甫見間有寒者,不過為淋之變證也,始初因熱或服寒涼通利之藥過多,以致脾氣下陷,膀胱之氣因而凝滯不清變成白濁,並無痛楚。此用溫暖升提如縮泉丸、補藥升陽湯之屬是也,非此而言寒者誤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淋病是寒症,這是錯誤的。其實,小便淋漓疼痛,忍住就會全身發抖怕冷,所以才讓人誤以為是寒症。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氣運變化的道理,氣機亢盛則會導致病變,而寒氣能克制亢盛之氣,所以出現發抖怕冷的症狀。但其實這屬於火氣旺盛,反而表現出水氣化解的現象,也就是說,這是熱氣太盛,鬱結不通造成的。有的淋病患者排出的尿液中有沙石,有的像脂膏一樣,這些都不是寒凝的表現,而是膀胱內的熱氣煎熬日積月累造成的。輕則凝結成脂膏狀,重則結合成沙石狀。就像用湯瓶煎藥,時間久了,藥汁就會變鹹,又像清水煮沸,熱氣過盛就會自然沸騰溢出,水也會變得浑浊一樣。

我所見過的寒症淋病,不過是淋病的變化而已。一開始是因為熱症,或者服用寒涼通利藥物過多,導致脾氣下陷,膀胱之氣凝滯不清,變成白濁,並沒有疼痛。這可以用溫暖升提的藥物,比如縮泉丸、升陽湯等來治療,而不是寒症。所以說,認為淋病是寒症是錯誤的。

6. 淋證屬膀胱經病多主於氣

經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此見膀胱津液出入皆以氣為本,氣行而水自化也。知熱病而不知氣病者,不足語於神也。然則知清心蓮子飲之制者,其氣之謂乎?知機其神乎?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膀胱是人體的「州都之官」,負責貯藏津液,當氣化運作時,津液就能排出。這說明膀胱中津液的進出都以氣為根本,氣運行順暢,水液就能自然代謝。懂得熱病卻不懂得氣病的人,實在是不可與之談論醫理。那麼,了解[清心蓮子飲]治療功效的人,是否掌握了氣的原理,是否洞悉了疾病的機理呢?

7. 脈候

《脈經》曰:少陰脈數,婦人則陰中生瘡,男子則為氣淋,脈細而數,熱結下焦,則令人淋閉不通。淋之為病,小便數如粟狀,小腹弦急,痛引臍中。左尺脈數為淋閉,脈芤為血淋。淋證脈盛而實大者生,虛細而澀者死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說:當少陰脈出現數脉時,婦女會在私處長瘡,男性則會有氣淋的症狀。脈搏細且數,表示熱邪困於下焦,會使人排尿困難。淋病的特徵是頻尿,尿液像粟粒般細小,伴有小腹緊繃急迫,疼痛會延伸到肚臍部位。左尺脈數表示有淋閉,脈芤則是血淋。淋病患者的脈象強盛且充實粗大者生存機會大,若脈象虛弱細小且滯澀者預後不良。

8. 治淋病有氣血之分

東垣云:淋證當分在氣在血而治之,以渴與不渴而辨之,如渴而小便不利,熱在上焦氣分,肺金主之,宜用淡滲之藥,以茯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、通草、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之類,而清肺金之氣,瀉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。不渴而小便不利者,熱在下焦血分,腎與膀胱主之,宜用氣味俱陰之藥,知母、黃柏、滋腎丸是也,除其熱,泄其閉塞,以滋膀胱腎水之下元也。

白話文:

東垣先生說:淋證要根據是氣分還是血分而施治,可以用口渴與否來辨別。

如果口渴而小便不利,熱在上焦氣分肺金主之,應當用淡滲的藥物,例如茯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、通草、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等,來清肺金之氣,瀉去肺火以滋養水源。

如果不渴而小便不利,熱在下焦血分腎與膀胱主之,應當用氣味俱陰的藥物,例如知母、黃柏、滋腎丸等,去除熱邪,泄去閉塞,以滋養膀胱腎水的下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