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七十一 (2)
卷之七十一 (2)
1. 治淋證要審新久虛實
淋證初作者,主於實熱,當利之,八正散之屬是也。既利之而不愈,久久而氣下陷者,虛也,宜升其氣,氣升而水自下。升而不愈,必用吐法,吐之而氣自升也。痰多者用二陳湯,先服後吐,痰氣閉塞者,二陳加木通、香附探吐。
丹溪治一男子,病小便不通,醫用通利藥而反劇。丹溪曰:此積痰也。痰積在肺,肺為上焦,膀胱為下焦,上焦閉則下焦塞,譬如滴水之器,必上竅通,而後下竅之水出焉。乃以吐法,大吐之,吐已病如失然。此可見癃淋又不獨主於經病也。
白話文:
淋證的治療原則
淋證初期,主要是實熱導致,應該要以利水的方法治療,像八正散這樣的方劑就很適合。如果利水後病情沒有改善,時間久了,氣機下陷,就屬於虛證,需要升舉氣機。氣機升舉之後,水自然會向下排出。如果升舉氣機後仍然沒有好轉,就需要採用吐法,吐出痰濁,讓氣機升舉。
痰液多的人可以使用二陳湯,先服用二陳湯之後再進行吐法。如果痰氣阻塞,則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木通、香附,以探吐的方式治療。
丹溪先生治療淋證的案例
丹溪先生曾經治療一位男子,患有小便不通的症狀,醫生使用了通利藥物,反而病情加重。丹溪先生認為,這是由於痰積在肺部造成的。肺屬於上焦,膀胱屬於下焦,上焦阻塞,就會導致下焦閉塞。這就像一個滴水的容器,必須上竅通暢,才能讓下竅的水流出來。於是丹溪先生使用了吐法,讓患者大吐特吐,吐完之後,患者的病狀就好像消失了一樣。
這個案例說明,淋證的病因並不單純屬於經絡病變,也可能由痰濁阻滯造成。
治鄭憲使之子,年十六。生七個月後得淋病,五七日必一作,其發則大痛,水道下如漆如粟者一盞方定。脈之輕則澀,重則弦,視其形瘦而長,色青而蒼。意其必因其父服下部熱藥,熱在胎留於子之命門而然。遂以紫雪和黃柏末丸,梧桐子大,曬乾。熱湯下百丸,半日又下二百丸,食物壓之。
又半日痛大作連腰腹,水道乃行,下漆如粟者碗許,痛減十之八。後與陳皮一兩,桔梗、木通各半兩,又下一合許而安。父得燥熱尚能病子,況母得之者乎?
白話文:
當時醫生治療鄭憲使的兒子,這個孩子十六歲,出生七個月後就得了淋病,每隔五七日就會發作一次,發作時劇痛難忍,排尿像漆一樣黑且像粟米一樣細,一盞才停。脈象輕則澀,重則弦,觀察孩子的體形瘦長,面色青蒼。醫生推斷孩子的病症可能是因為他父親服用了治療下部熱症的藥物,藥物中的熱氣留在胎中,導致孩子命門積熱所致。於是醫生給孩子開了紫雪散和黃柏末丸,用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曬乾後,用熱湯送服一百丸,半日後再服用兩百丸,飯後服用。
半日後,孩子疼痛加劇,連腰腹都疼痛,排尿量增多,像漆一樣黑且像粟米一樣細,排了一碗才減緩了疼痛,疼痛減輕了八成。之後,醫生又給孩子開了陳皮一兩,桔梗、木通各半兩,服用後病情穩定下來。父親服用的燥熱藥物尚且能影響孩子,何況是母親呢?
治一年老人,因疝痛多服烏、附,患淋十餘年,又服硝黃諸淋藥不效,項發一大疽,淋痛愈甚,叫號困憊。脈短澀左微似弦,皆毒所致,凝積滯血滿膀胱,脈澀為敗血,短為血耗,忍痛傷血,叫號傷氣,知其溺後有如敗膿者,詢驗果然。多取土牛膝濃煎湯並四物湯大劑與之,三日後痛愈。敗膿漸減,淋止瘡勢亦定。蓋四物能生陰血也。
治一產婦,因收生者不謹,損破尿胞,而致淋瀝。因思肌肉傷破尚可補完,脈之虛甚,並難產,皆是氣血虛,產後又虛,試與峻補以參、術為君,芎、歸為臣,桃仁、陳皮、黃耆、茯苓為佐,煎豬羊胞湯,令極餓飲之,一月而安。蓋是氣血驟長其胞,恐稍遲亦難成功。
白話文:
一位年邁的老人,因為疝痛吃了很多烏頭、附子,結果患上淋病十多年,又服用硝石、黃連等治療淋病的藥物,依然無效。接著,他的脖子長了一個很大的膿瘡,淋痛更加嚴重,他痛苦地喊叫,疲憊不堪。脈象短澀,左側略微像弦,都是毒素引起的,毒素凝積阻塞,使膀胱充滿了瘀血,脈澀代表血脈敗壞,脈短代表血氣耗損。忍痛傷血,喊叫傷氣。我了解到他小便後會有像敗膿一樣的排泄物,詢問後果然如此。於是,我用大量土牛膝濃煎湯,搭配四物湯大劑量給他服用,三天後疼痛減輕,敗膿逐漸減少,淋病停止,膿瘡也穩定下來。這是因為四物湯能滋養陰血。
一位產婦,因為接生的人不小心,損傷了她的膀胱,導致小便滴滴答答。我認為肌肉組織的破損尚可修復,但脈象虛弱,加上難產,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,產後又更虛弱。於是,我試著用峻補之法,以人參、白術為主藥,川芎、當歸為輔藥,桃仁、陳皮、黃耆、茯苓為佐藥,用豬羊胞湯煎煮,讓她極度飢餓時服用。一個月後,她便恢復健康。這是因為她的氣血需要迅速增長來修復膀胱,如果稍有延誤,可能就難以成功了。
一人年四十,口乾溺數,春末得之,夏求治。脈俱澀,右略數而不弦,重取似大而稍有力,左稍沉略弱而不強,然澀卻多於右,喜二尺皆不甚起,當作飲食厚味生熱,此謂之痰熱。禁其厚味,降火以清金,抑肝而補脾。三補丸二十一粒,玄明粉五粒,阿膠五粒,薑湯吞下,一日六次。
又以四物湯加參、朮、陳皮、生甘草、五味、麥門冬煎服,一日三次,與丸藥間服之,一二日自覺清快,小便減三之二,口不幹,止渴未消,頭運眼花,久坐則腰疼,遂以摩腰丹治腰痛,仍以四物減川芎加參、耆、白朮、牛膝、五味、炒柏、麥門冬煎調六一散,反覺便多,遂去六一散,仍服丸藥。
白話文:
一位四十歲的病人,口渴且小便次數頻繁,從春季末期開始發病,到夏季才求醫。脈象皆澀,右手脈略微數而無弦,重按則感覺脈象較大,但略帶有力,左手脈稍沉,略微弱而無力,但澀感比右手更明顯,兩尺脈皆不甚浮起。診斷為飲食過於厚味而導致痰熱內蘊。
治療方案:禁食厚味食物,降火清金,抑肝補脾。
處方:三補丸二十一粒,玄明粉五粒,阿膠五粒,用薑湯送服,一日六次。
同時用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生甘草、五味子、麥門冬煎服,一日三次,與丸藥間隔服用。
服用藥物一兩日後,病人自覺清爽,小便減少了三分之二,口渴減輕,但止渴效果尚未完全消失,頭暈眼花,久坐則腰痛。
於是用摩腰丹治療腰痛,同時將四物湯中的川芎去除,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牛膝、五味子、炒柏葉、麥門冬煎服,再調入六一散。結果病人反而出現便次數增加的情況,因此停用六一散,繼續服用之前的丸藥。
丹溪云:淋雖有五,皆屬於熱。(小便滴瀝澀痛者為淋,急脹不痛者謂之閉也。)治宜解熱利水炒山梔子之類,不可發汗,汗之必便血。
便血不痛者養血尿,尿血而痛者為血淋也。
血淋一證須看血色,若血鮮者,心與小腸實熱,若色瘀為積敗之血也。《丹溪心法附錄》云:色瘀者乃腎與膀胱虛冷,誤也。服漢椒根,意蓋因瘀積特用辛味行其凝滯之瘀血耳。若謂虛冷而用熱藥。豈理也哉?此其熱因熱用之義也。
丹溪既云五淋皆熱,附錄者何相戾焉?有瘀血作淋者,用牛膝膏,淋證有血因火燥下焦血氣不得升降,而滲泄之令不行也,宜補陰降火,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,或用四物湯下滋腎丸。
白話文:
丹溪說:淋病雖然有五種,但都屬於熱症。(小便滴滴答答、澀痛稱為淋,小便急迫脹痛但不痛稱為閉。)治療應該以解熱利水為主,例如炒山梔子等藥物,不可發汗,發汗必定會導致便血。
便血不痛是血虛造成的,尿血伴隨疼痛則為血淋。
血淋需要觀察血色,如果血色鮮紅,表示心和小腸有實熱,如果血色暗黑,則為積聚的瘀血。 《丹溪心法附錄》說:血色暗黑是腎和膀胱虛寒造成的,這是錯誤的。服用漢椒根,是因為瘀血阻塞,用辛味藥物來行血化瘀。如果說是虛寒就用熱藥,這哪裡是道理呢?這就是熱證用熱藥的道理。
丹溪說五淋都是熱症,附錄卻有矛盾的地方,這是為什麼呢?有的血淋是因為瘀血引起的,可以用牛膝膏治療;淋病伴有血症,可能是火熱燥傷下焦,導致血氣無法升降,而滲泄的功能失常,應該補陰降火,可以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,或者用四物湯下滋腎丸。
痰熱隔滯中焦,淋澀不通,二陳湯煎頓服探吐之,以提其氣,小便熱鬱成淋不通,用赤茯苓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、麥門冬、肉桂、木通、甘草梢,氣虛者加黃耆、木香、淋痛加黃柏、生地黃,夏月煎調益元散。
陰莖痛乃厥陰氣滯兼熱,用甘草梢,蓋欲緩其氣耳。
白話文:
如果痰熱阻塞中焦,導致小便澀痛不通,可以用二陳湯煎服,以利於嘔吐,藉此提振氣機。小便熱鬱導致排尿不順,可以使用赤茯苓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、麥門冬、肉桂、木通、甘草梢等藥材。氣虛者可以加黃耆、木香;淋痛者可以加黃柏、生地黃。夏季則可用益元散煎調服用。
陰莖疼痛可能是厥陰經氣滯兼熱,可以用甘草梢緩解氣機。
有腎虛極而淋者,當補腎精而利小便,不可便用利水藥。
老人氣虛淋閉,參、術中帶木通、梔子之屬。
淋證用諸通利藥而不通者,用木香流氣飲即通,或別用通氣香劑才愈者,此乃氣淋,出於冷熱淋之外也。
熱極成淋服藥不效者,宜減桂,五苓散加木通、滑石、燈心、瞿麥各少許為末,蜜水調服。
傷寒後脫陽,小便不通,用生薑自然汁調茴香末敷小腹上,又服益智茴香丸調益元散送下。
白話文:
腎虛導致小便頻尿,應該補腎精並且幫助小便排出,不能直接使用利水藥物。
老年人氣虛導致小便閉塞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術,同時加入木通、梔子等藥物。
淋病使用各種通利藥物卻不見效的,可以用木香流氣飲,或者其他通氣香劑才能治癒,這是氣淋,屬於冷熱淋之外的另一種淋病。
熱淋嚴重導致服用藥物無效的,應該減少桂枝的用量,使用五苓散加入木通、滑石、燈心、瞿麥等少許藥材研磨成粉,用蜂蜜水調服。
傷寒後陽氣虛脫導致小便不通的,可以用生薑汁調和茴香粉敷在小腹上,並服用益智茴香丸以及益元散幫助恢復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