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六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十三 (1)

1. 口病敘論

《內經》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,故病在口。奇病論帝曰:有病口甘者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此五氣之溢也,名曰脾癉。(熱也。)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,此肥美之所發也。有病口苦,取陽陵泉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曰:病名膽癉。

又經云:胃足陽明之脈,挾口下交承漿。大腸手陽明之脈,挾口交人中。此胃與大腸之脈所挾於口也。

《巢氐病源》云:脾氣通於口,口和能知五味矣。蓋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運化津液,以養五臟。節宣微爽,五臟之氣偏勝,由是諸疾生焉。又云:臟腑熱盛,熱乘心脾,氣衝於口,故令人口苦生瘡。口咸則為寒,咸挾苦或燥為熱,酸則停滯,澀則因燥,淡則由虛,苦則為熱,熱甚則甘也。凡口甘及乾燥,患癰疽之後者多有之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中央的黃色,與脾相通,開竅於口,精氣藏於脾,所以口的疾病與脾有關。在《奇病論》中,黃帝問道:有人口中感到甜味,這是什麼病?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岐伯回答說:這是五臟之氣外溢的表現,這種病叫做脾癉(指脾熱)。五種味道入口後,藏在胃中,脾負責運送其中的精氣,津液也在脾中,所以會使人口中感到甜味,這是因為吃了太多肥膩甘美的食物造成的。如果有人口中感到苦味,可以針刺陽陵泉穴來治療,這是什麼病?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岐伯回答說:這種病叫做膽癉。

《經脈》又說:胃的足陽明經脈,挾著口向下交會在承漿穴。大腸的手陽明經脈,挾著口交會在人中穴。這些是胃和大腸的經脈所經過口的地方。

《巢氏病源》說:脾氣與口相通,口氣平和才能辨別五味。五味入口後,藏在胃中,脾負責運化津液,用來滋養五臟。如果調解功能稍微失常,五臟的氣就會偏盛,各種疾病就會因此產生。《巢氏病源》又說:臟腑熱盛,熱氣侵襲心脾,氣向上衝到口部,就會使人口中感到苦味,甚至長瘡。口中感到鹹味是寒證的表現,鹹味夾雜苦味或乾燥感則是熱證,酸味代表停滯,澀味是因乾燥所致,淡味是由於虛弱,苦味是因熱,熱到極點就會感到甜味。凡是口中感到甜味或乾燥,或是患過癰疽的人,多數都有這種情況。

2. 口病屬於五臟

胃熱則口臭,脾熱則口甜、心熱則口燥,膽熱則口苦,肺熱則喉腥,肝熱則口酸,肺虛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虛則口淡。

白話文:

胃部有熱,就會口臭;脾臟有熱,就會覺得口裡甜甜的;心臟有熱,就會覺得口乾;膽有熱,就會覺得嘴巴苦苦的;肺有熱,喉嚨就會有腥味;肝有熱,嘴巴就會酸酸的;肺氣虛弱,嘴巴就會覺得辣辣的;腎有熱,嘴巴就會覺得鹹鹹的;胃氣虛弱,嘴巴就會覺得沒味道。

3. 口病關於七情

謀慮不決,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,思慮煩惱氣鬱於胸膈,及心脾蘊熱沖發於口,亦令人口臭也。脾氣凝滯,風熱加之,則發口瘡也。脾胃氣弱,木乘土位而口酸也。

白話文:

因為猶豫不決、想太多,導致肝的熱氣傳到膽,就會覺得嘴巴苦;如果過度思慮煩惱,氣悶在胸口,或是心脾積熱往上衝到嘴巴,也會造成口臭。脾氣不順暢,又加上風熱,就會長口瘡。脾胃虛弱,肝木的氣過於強盛而壓制脾土,就會覺得嘴巴酸。

4. 口臭口糜總是心脾多熱

或問口臭一證。曰:臟腑熱氣,燥腐蘊積於胸膈之間,沖發於口,則口氣臭也。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而爛也。又云:少陰之脈,火氣內發,上為口糜,治以苦寒是也。口瘡者,乃脾氣凝滯,風熱加之則發口瘡。小兒將養太過溫暖,心臟客熱,其口亦瘡。傷寒狐惑之證,上唇生瘡,蟲食其臟;下唇生瘡,蟲食其肛。此口瘡內應臟腑之邪熱然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到口臭這個症狀。我說:這是因為臟腑的熱氣,乾燥腐敗的東西堆積在胸腔和膈膜之間,往上衝到口腔,所以口氣才會臭。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,導致腸胃不通暢,往上就會形成口腔潰爛。還有一種說法是:少陰經脈的火氣往內發散,也會造成口腔潰爛,這種情況要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。至於口腔長瘡,是因為脾氣鬱結,加上風熱侵襲而發生的。小孩子如果保養得太過溫暖,心臟就會有客熱,也會導致口腔長瘡。傷寒引起的狐惑病,如果是上嘴唇長瘡,代表體內有蟲在啃食臟器;如果是下嘴唇長瘡,代表有蟲在啃食肛門。這些口瘡都是因為體內臟腑有邪熱所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