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五十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十一 (1)

1. 內經自汗論

《內經》曰:汗者,心之液。陽加於陰,謂之汗。又云:勞則氣耗,喘且汗出。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;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;持重行遠,汗出於腎;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;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

《原病式》曰:心熱則汗出。

東垣曰:西南,坤土也,在人則為脾胃。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雨,陰滋其濕,則為霧露為雨也。心為君火,主熱,脾胃屬土,主濕,濕熱相搏,為汗明矣。

經云: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毛、肥腠理、司開闔者也。又曰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者也。是以體虛之人,或為風暑濕邪所幹,遂使分肉不溫,皮毛不充,腠理不密,開闔不固,則陽氣外泄,而汗為之出也。又曰:氣虛則多寒,雖見熱中,蒸蒸為汗,終傳大寒,知始為熱中,表虛亡陽,不任外寒,中傳寒中,多成痹寒矣。

白話文:

汗是心的液體。陽氣加在陰氣上,就叫做汗。又說:勞動會耗損氣,令人喘息且出汗。吃得太飽,汗會從胃部排出;受到驚嚇而精神受損,汗會從心部排出;負重且走遠路,汗會從腎部排出;快速奔跑或感到恐懼,汗會從肝部排出;身體勞動過度,汗會從脾部排出。

《原病式》說:心火旺盛就會出汗。

李東垣說:西南方屬於坤卦,五行屬土,在人體對應脾胃。人的汗就像天地的雨,陰氣滋生濕氣,就成為霧露和雨。心是君火,主管熱,脾胃屬土,主管濕,濕熱結合在一起,就成為汗,這是很明顯的道理。

經書上說: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、充實皮膚毛髮、滋潤皮膚紋理、管理汗孔的開合。又說:陽氣是保衛身體外部且使之固密的。因此身體虛弱的人,如果被風、暑、濕等外邪侵襲,就會使肌肉不能得到溫暖,皮膚毛髮不能得到充實,皮膚紋理不緊密,汗孔開合不牢固,於是陽氣向外洩漏,就形成了出汗。又說:氣虛的人容易感到寒冷,即使處於熱的環境中,熱氣蒸騰而出汗,最終還是會轉變為大寒。如果開始是處於熱的環境中,由於表虛陽氣外洩,不能抵禦外來的寒氣,進一步發展為寒氣侵入體內,很多會變成痺症和寒症。

2. 汗為心腎俱虛陰陽偏勝所致

心之所藏,在內者為血,發外為汗,差汗乃心之液。而自汗之證,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,故陰虛陽必湊,發熱而自汗,陽虛陰必乘,發厥而自汗,皆陰陽偏勝所致也。

白話文:

心臟所藏的,在內的是血液,向外表現出來的就是汗,汗是心臟的津液。而自汗的症狀,沒有不是因為心、腎都虛弱而造成的。所以陰虛的話,陽氣就會湊過來,導致發熱而出自汗;陽虛的話,陰氣就會趁虛而入,導致四肢冰冷而出自汗,這些都是因為陰陽失衡所造成的。

3. 自汗陽虛

自汗者,無時而濈濈然出,動則為甚,屬陽虛,腠理不固,胃氣之所司也。故經云: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。人以衛氣固其表,衛氣不固,則表虛自汗,而津液為之發泄也。

白話文:

經常出汗的人,無時無刻都汗流浹背,活動時流汗更嚴重,這是屬於陽虛,腠理不緊密,這是胃氣所管轄的。所以經書上說:陽氣過多,會身體發熱不出汗。人的衛氣保護著體表,如果衛氣不穩固,則體表虛弱容易出汗,津液就會隨之發散流失。

4. 自汗屬氣虛濕熱

汗為心液,心火不蒸則液不出,脾濕下流,何汗之有?惟火鬱蒸,津液上騰如霧,衛氣不固,則泄出而為汗也。所以治汗,專務固表之劑而弗效者,殊不知心火不靜,脾濕不降,如之何其遏也!智者審之。

白話文:

汗是心臟運作產生的液體,如果心火不運作,液體就不會排出,脾濕往下流動,哪裡還會有汗呢?只有當心火鬱積向上蒸騰,津液像霧氣一樣上升,衛氣不能固守時,才會外洩而形成汗水。所以治療汗症,只專注於使用固澀體表的藥物而沒有效果,是因為不知道心火不平靜,脾濕不下降,又怎麼能抑制汗水呢!有智慧的人應當仔細審察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