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四十六 (18)
卷之四十六 (18)
1. 六代屍蟲形狀治法
龍膽丸,治積熱勞瘦不食,熱壅瘡腫。此藥解肌骨之熱,散滯毒。
龍膽草,柴胡,黃芩,鱉甲(醋炙。各一兩),桃仁(去皮尖),山梔子,陳皮,當歸(酒洗),大黃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白湯送下。如小兒,減丸數服之。
天竺黃飲子,治癆瘵。
天竺黃,人參,茯苓,茯神(各半兩),生地黃,遠志(去心),龍骨,防風,玄胡索(各五錢),麥門冬(去心,二兩),大腹子(七枚),犀角屑(二錢)
上咀,每服七錢,水二盞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忌一切毒物,如治久病服此藥,先看十指毛色,如藕白者可治,紫黑色者難治。
麝香散,治婦人室女一切蓄熱骨蒸,及室女月經不行,肌瘦熱。
威靈仙(四兩),乾漆(一兩,炒令煙盡),雄黃,麝香(各三錢,另研)
上為末,每服一大錢,水半盞,煎四分,空心和渣溫服。當有惡穢毒物下,並是病根。此藥難服,或以蒸餅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,茶湯任下。次服桃仁散。
桃仁散
桃仁(一兩,泡去皮尖,麩炒黃色),赤茯苓(一兩),芍藥,人參(各一錢),陳皮(去白,七錢半),檳榔(七個),安息香,犀角屑(各一錢半),麝香(二錢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鍾,姜三片,煎六分,早晚食前服。若取下蟲頭赤,服天竺黃飲子,補護心臟。
未取蟲,須先服護心。
輕骨散,治骨蒸勞熱。
龍膽草,黃連,貝母,知母,鱉甲(醋炙),烏梅,桔梗,秦艽,柴胡,人參,甘草(炙),山梔子仁,青蒿(酒煮),阿膠(炒),杏仁(去皮尖,麩炒。各等分)
上為末,用好清煙墨一寸,以井花水磨調前藥末,作餅子,如大指頭大,透風處陰乾。二七日方用,每服一餅,井花水磨化。又用沒藥五錢,磨成一盞。於五更又用黃柏末二錢同煎數沸,卻入盞內,頻頻打轉。於五更時輕輕起,服了便睡,令病人仰臥。甚者不過三服。
蛤蚧散,治勞瘦。
白茯苓(炒),桑白皮(酥炙),知母(二兩,醋酥炒),貝母(同上制),杏仁(六兩,泡去皮尖並雙仁者,以單紙入鐺內炒乾,入石臼搗為粉。用皮紙包,捶去油),甘草(二兩,捶碎醋酥炒),雌雄蛤蚧(一對,入醋酥,內浸透,慢火炙乾。又浸五次,炙令黃色,勿焦黑為妙),人參(一兩,酥,醋炒黃色)
乳酥(真者四十文,切作骰子塊,入銚內成汁。再入米醋半斤和勻,同炒前藥,以干為度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鍾,煎七分,食遠服。忌油膩生冷毒物。如久患嗽者,初服此藥,聞嗽加甚,服久則安。
又方,治勞熱,補肺損止嗽。
蛤蚧(一對,醋酒浸炙),黃芩,秦艽,胡黃連,人參,青蒿,生地黃,熟地黃,甘草,柴胡,知母,貝母,麻黃,杏仁(去皮尖,炒。各半兩),鱉甲,桔梗,龍膽草,木香(各半兩)
白話文:
龍膽丸,治療因積熱導致的虛勞消瘦、食慾不振,以及熱毒引起的瘡腫。此藥能解除肌肉骨骼中的熱氣,消散滯留的毒素。
藥材組成:龍膽草、柴胡、黃芩、鱉甲(用醋炙過,各一兩)、桃仁(去除皮和尖端)、山梔子、陳皮、當歸(用酒洗過)、大黃、甘草(炙過,各半兩)。
製法與用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。如果是小孩,則減少藥丸的服用數量。
天竺黃飲子,治療癆病(肺結核)。
藥材組成:天竺黃、人參、茯苓、茯神(各半兩)、生地黃、遠志(去除心)、龍骨、防風、玄胡索(各五錢)、麥門冬(去除心,二兩)、大腹子(七枚)、犀角屑(二錢)。
製法與用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取七錢,用水兩盞煎煮至八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服用期間忌食一切有毒之物。如果要治療久病,服用此藥前先觀察十指的毛色,如果呈藕白色則可以治療,如果呈紫黑色則難以治療。
麝香散,治療婦女因積熱引起的骨蒸潮熱,以及少女月經不來、身體消瘦發熱等症狀。
藥材組成:威靈仙(四兩)、乾漆(一兩,炒至冒煙)、雄黃、麝香(各三錢,另行研磨)。
製法與用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每次服用一大錢,用水半盞煎煮至四分,空腹時連藥渣一起溫服。服用後會排出一些污穢的毒物,這些都是病根。此藥比較難以服用,也可以用蒸餅糊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,用茶水隨意送服。之後再服用桃仁散。
桃仁散
藥材組成:桃仁(一兩,用開水浸泡後去皮尖,用麩皮炒至黃色)、赤茯苓(一兩)、芍藥、人參(各一錢)、陳皮(去除白色內膜,七錢半)、檳榔(七個)、安息香、犀角屑(各一錢半)、麝香(二錢)。
製法與用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鍾,加生薑三片,煎煮至六分,早晚飯前服用。如果服藥後排出蟲子,且蟲頭是紅色的,應當服用天竺黃飲子來保護心臟。如果還未排出蟲子,必須先服用保護心臟的藥物。
輕骨散,治療骨蒸勞熱。
藥材組成:龍膽草、黃連、貝母、知母、鱉甲(用醋炙過)、烏梅、桔梗、秦艽、柴胡、人參、甘草(炙過)、山梔子仁、青蒿(用酒煮過)、阿膠(炒過)、杏仁(去除皮和尖端,用麩皮炒過,各等分)。
製法與用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取好墨一寸,用井水磨開,調入藥末,做成餅子,大小如大拇指,在通風處陰乾。十四天後方可使用,每次服用一餅,用井水磨開服用。另外用沒藥五錢,磨成一盞。在五更時,用黃柏末二錢同煎數沸,倒入盞內,頻頻攪動。在五更時輕輕起身,服藥後立即睡下,讓病人仰臥。嚴重者服用不超過三次。
蛤蚧散,治療虛勞消瘦。
藥材組成:白茯苓(炒過)、桑白皮(用酥油炙過)、知母(二兩,用醋酥油炒過)、貝母(製法同知母)、杏仁(六兩,用開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者,用單層紙包好入鍋炒乾,放入石臼搗成粉,用皮紙包好,捶打去除油脂)、甘草(二兩,捶碎後用醋酥油炒過)、雌雄蛤蚧(一對,放入醋酥油中浸透,用慢火炙乾,再浸五次,炙至黃色,不要焦黑)、人參(一兩,用酥油和醋炒至黃色)。
乳酥(真正的乳酥,四十文錢,切成骰子大小的塊,放入銚子中熬成汁。再加入米醋半斤攪勻,與前面的藥材一起炒,以乾燥為度)。
製法與用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鍾煎煮至七分,飯後服用。忌食油膩、生冷和有毒之物。如果久咳,初服此藥會感覺咳嗽加重,久服則會痊癒。
又方,治療勞熱,補肺止咳。
藥材組成:蛤蚧(一對,用醋酒浸泡後炙過)、黃芩、秦艽、胡黃連、人參、青蒿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甘草、柴胡、知母、貝母、麻黃、杏仁(去除皮和尖端,炒過,各半兩)、鱉甲、桔梗、龍膽草、木香(各半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