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十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九 (1)

1. 痓病有剛柔之分

仲景云: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時頭熱面赤,獨頭搖動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痓病也。又云:太陽病,發熱無汗,而反惡寒,名曰剛痓;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,名曰柔痓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生病時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,脖子僵硬、強直,怕冷時頭部反而發熱、臉色發紅,只有頭部在搖動,突然間嘴巴緊閉,背部向後反張的,這就是痓病。他又說:太陽病,發熱卻沒有汗,反而怕冷,這叫做剛痓;太陽病,發熱並且出汗,但不怕冷,這叫做柔痓。

2. 痓病因汗多而得之

仲景云: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痓,瘡家過汗亦致痓,風病汗下亦致痓。此為汗下之過,亡津液之致,亦內因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「太陽病,如果發汗太多,就可能導致痓病。長瘡的人如果出汗過多,也可能導致痓病。患風病的人如果用發汗的治療方式,也可能導致痓病。」這些都是因為發汗過度,損傷了體內的津液所導致的,這也算是內在的原因。

3. 痓由內虛而得之

痓證不因汗下之過,必是氣血內虛,外為風寒濕熱所襲,而成痓也。觀夫仲景謂傷寒汗下之過,與夫產後、瘡人多患之,斯可見矣。陳無擇始謂氣血內虛,與仲景之言相臺,所謂擴異世而同符者,至理而已。

白話文:

痙攣這種病症不是因為發汗或瀉下的治療過度造成的,一定是體內氣血虛弱,加上外在風寒濕熱等邪氣侵襲,才會形成痙攣。觀察張仲景說過,傷寒病過度發汗或瀉下,以及產後婦女、長瘡的人容易得這種病,就可以知道這個道理了。陳無擇最早提出氣血內虛的觀點,與張仲景的說法相符,這就是所謂跨越不同時代但道理相同,是至理名言。

4. 風搐反張有風火之證

張子和醫案有病風搐目眩,角弓反張,數日不食。諸醫皆作驚風、暗風、風癇,治以南星、雄黃、烏附,不效。戴人曰: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陽主動,陰主靜,由火盛制金,不能平木,肝木茂而自病。先湧風痰二三升,次以寒劑下之,又以䤵針刺百會,出血立愈。可見,風搐與痓不同,而痓證屬濕,土極必兼風木搖動之化;風搐屬木,木極必見金燥緊斂之形。要之亦可同論,故取此條,以證痓病不專於風寒濕之外至,亦有風火熱之內作者也。

白話文:

張子和的醫案中有個病人,得了像風一樣抽搐、眼睛昏花、身體像弓一樣反張的病,好幾天都吃不下東西。其他醫生都認為是驚風、暗風或風癇,用南星、雄黃、烏頭附子等藥來治療,但都沒有效果。戴人說:「所有像風一樣的眩暈和搖動,都屬於肝木的病症。陽氣主動,陰氣主靜,因為火太旺而壓制了金,金無法平定肝木,肝木就會過於旺盛而生病。」他先用藥物讓病人吐出二三升的風痰,接著用寒涼的藥物來瀉下,又用䤵針刺百會穴,出血後病就好了。

由此可見,風搐和痓病不同,痓病屬於濕氣所致,土氣過盛就會兼有風木搖動的變化;而風搐則屬於木氣所致,木氣過盛就會出現金氣燥熱緊縮的現象。總之,這兩者也可以放在一起討論,所以選取這個醫案,來證明痓病不單單是由於風寒濕等外來邪氣所導致,也有可能是由於體內風火熱等因素所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