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八 (9)
卷之八十八 (9)
1. 面部分五臟病證
額上心證:赤色者,心經有風熱,主心煩驚悸,臥坐不安。青黑色,中有邪,主驚風腹痛。《寶鑑》云:心乃中邪,手瘛瘲而啼叫。青黑甚,則心腹痛。微黃色,皮乾燥,主盜汗。頭髮干,黃燥,主驚疳骨熱微渴。
左臉肝證:赤色身熱拘急,肝風熱也。青黑主驚或腹痛。淺赤潮熱心燥。有一等小兒,夜間潮熱,日中面臉不安,唇紅乾燥,恐驗不真,脈必緊數。
右臉肺證:赤色身熱,淺色潮熱,或不便而氣粗壅嗽。青白色主咳嗽噁心。青色主風入肺,時時咳嗽。青黑主驚風欲發,或腹痛,嬰兒盤腸內吊。
鼻上脾證:赤色,身熱,不思飲食。深黃色,小便不通。鼻孔乾燥氣粗,主衄血。《寶鑑》云:鼻乾喘息,鼻氣有聲,主衄血,肺熱。淡白色主泄瀉,食不化。
下頦腎證:赤色主膀胱熱,膀胱與腎為表裡,有熱則水道不利,小便不通。
白話文:
額頭(心臟): 額頭呈現紅色,表示心經有風熱,會感到心煩、容易驚嚇、坐立難安。 呈現青黑色,表示體內有邪氣,可能會有驚風或腹痛。《醫學寶鑑》說:心臟受邪氣影響,會出現手抽搐、啼哭的現象。青黑色很嚴重,就表示心腹疼痛。呈現微黃色、皮膚乾燥,表示容易盜汗。頭髮乾枯、黃燥,表示可能有驚嚇導致的疳積、骨頭發熱、輕微口渴。
左臉頰(肝臟): 左臉頰呈現紅色,表示身體發熱、肌肉緊繃,這是肝臟有風熱的現象。 呈現青黑色,表示可能會有驚嚇或腹痛。呈現淺紅色並伴隨潮熱,會感到心煩。有些小孩晚上會潮熱,白天臉色不安,嘴唇紅且乾燥,這種情況要注意,可能並非簡單的發燒,脈搏一定會是緊數的。
右臉頰(肺臟): 右臉頰呈現紅色,表示身體發熱、淺紅色表示潮熱,或者有排便不順、呼吸粗重、咳嗽等症狀。呈現青白色,表示有咳嗽、噁心。呈現青色,表示風邪侵入肺部,會時常咳嗽。呈現青黑色,表示可能有驚風要發作或腹痛,嬰兒可能有腸絞痛。
鼻子上(脾臟): 鼻子上呈現紅色,表示身體發熱、沒有食慾。呈現深黃色,表示小便不通。鼻孔乾燥、呼吸粗重,表示可能會有流鼻血的症狀。《醫學寶鑑》說:鼻子乾燥、喘氣、鼻息有聲音,表示有流鼻血的危險,是肺熱的表現。呈現淡白色,表示容易腹瀉、消化不良。
下巴(腎臟): 下巴呈現紅色,表示膀胱有熱,因為膀胱和腎臟是表裡的關係,有熱就會影響到水道功能,導致小便不通。
2. 面部雜病證
印堂證:青黑色主腹痛、夜啼。《靈秘》云:印堂青黑,夜啼,如傷風,主頭疼不止。
眉上證:寒主久痢。《靈秘》云:痢疾眉頭皺。王氏云:眉中心淡白色主泄瀉,糞白,食物不化。
人中證:《寶鑑》云:人中左右兩邊黃,主傷食。人中下青,主乳不化,便清糞白。《靈秘》云:人中鼻下俱青,亦主乳食不消。
唇口證:唇白主吐涎嘔逆,亦主吐血便血。唇紅赤乾燥而皺者,主渴。《靈秘》云:渴來唇帶赤。唇紅赤不皺主口臭,大便不通,夜間心躁不睡。紅乾而燥主熱。王氏云:口臭唇黃,脾受積,後必發腫,夜起糞白不化。又曰:唇口紫吐涎,主蟲痛。《飛仙論》云:唇口紫不吐涎,是積。
《寶鑑》云:口四畔黃如橘,脾之積熱。《千金》云:唇纈赤主心熱,口舌生瘡。《至聖訣》云:唇紅赤主衄血,唇白赤,熱,唇口動主驚熱。又云:口滴清水,欲生重舌,又主口瘡。有一等小兒,脾冷流涎,頸下常濕,名曰滯頤,不在此條。錢氏云:口頻撮氣不和,益黃散。
又云:血虛怯,為冷所乘則唇青。孫真人云:唇青主脾寒,或時腹疼乳食減少。
舌上證:舌乾、舌白、舌黑、舌燥、舌苔、舌黃、舌赤腫,主便不通,雖通少。焦黃、舌裂、舌上芒刺,舌上出血,皆熱極陽毒也。舌上生瘡,心脾熱,舌上卷主驚。有久瀉痢舌黑必潤,不可以為熱。蓋久痢上焦虛熱,舌黑必潤,死不治。
氣噎證:氣噎不通,必主驚候。《靈秘》云:噎飲須知死。嘆氣、硬氣、下氣、頻呵欠主驚。
兩耳證:王氏云:耳前微赤主耳聾,微黃主腎驚。睡中咬牙,耳輪乾燥主疳,骨蒸熱。
面色淡白:主噁心不食,驚瀉。面青白主吐瀉。《靈秘》云:主驚風欲發。王氏云:面青唇白主吐奶不化胃冷。《難經》云:面白喜嚏,悲愁不樂,只欲哭。
面青黑色:吐沫者蟲痛,不吐沫者食積,亦主驚。《靈秘》云:主天釣風,面脊,遍身熱發躁,多變痢疾。面青有汗,口內氣熱,必發釣痛。以上三證出《靈秘》。《寶鑑》云:面黃夜臥盜汗,面青白有驚,面青黑或時吐沫者,客忤。面黑青主天釣啼呼凶。
面青臉赤:主壯熱驚搐,面青白黑,往來不定,主心腹痛,發渴無時。《寶鑑》云:臉赤面黃白主心疳壯熱。《千金》云:面赤目黃主小便不禁。通真子云:面青筋急或多嗔悶。
面紅赤色:主傷寒發熱,心燥不安。若淡鮮,欲驚發狂。《靈秘》云:主身熱傷寒。通真子云:面赤心煩仍喜笑。
面黃臉赤:主傷寒潮熱驚搐,睡臥不安。如肉內微微赤者,主疳食潮熱。錢氏云:心疳面黃,臉赤身壯熱,安神丸主之。
面黃白色:主疳積,大便不調,夜起,食不消嘔逆。《寶鑑》云:面黃白有積。《靈秘》云:面黃白主脾肺有積。通真子云:面色痿黃,瀉利無時。錢氏云:面㿠白氣發,肚腹疼痛,不思乳食。
白話文:
面部雜病症狀
印堂: 印堂呈現青黑色,通常表示腹痛或夜間啼哭。古籍記載印堂青黑、夜間啼哭,如同感冒,會頭痛不止。
眉毛上方: 眉毛上方發青,通常表示有長期的痢疾。有說法是痢疾會使眉頭皺起。眉毛中心呈現淡白色,通常表示腹瀉、大便呈白色、食物無法消化。
人中: 人中兩側呈現黃色,通常表示消化不良。人中下方呈現青色,表示乳汁無法消化,大便清稀、顏色偏白。人中和鼻下方都呈現青色,也表示乳食不消化。
嘴唇和口周: 嘴唇發白,通常表示嘔吐或吐口水,也可能吐血或便血。嘴唇紅而乾燥起皺紋,通常表示口渴。古籍說口渴時嘴唇會發紅。嘴唇紅但不乾燥起皺紋,通常表示口臭、大便不暢通、夜間煩躁難眠。嘴唇紅乾且乾燥,通常表示有熱。嘴唇口周發黃、口臭,通常表示脾胃積滯,之後容易發腫,夜間大便呈白色、無法消化。嘴唇口周發紫並吐口水,通常表示有蟲痛。嘴唇口周發紫但不吐口水,通常表示有積滯。口周四處呈現橘黃色,表示脾胃有積熱。嘴唇脈絡呈現紅色,表示心火旺盛,可能口舌生瘡。嘴唇紅而發赤,通常表示流鼻血。嘴唇蒼白且發紅,通常表示有熱。嘴唇和口周抖動,通常表示有驚嚇或發熱。口中流出清水,通常表示要長重舌(舌下腫脹),也可能口腔生瘡。另外,有些小孩因為脾胃虛寒而流口水,頸部下方常濕,稱為「滯頤」,不在此處討論。口部頻繁縮動、呼吸不順,可以用益黃散治療。血虛體弱的人,受到寒氣侵襲時,嘴唇會發青。嘴唇發青通常表示脾胃虛寒,或有腹痛、食慾不振的情況。
舌頭: 舌頭乾燥、發白、發黑、乾裂、有舌苔、發黃、發紅腫脹,通常表示大便不暢通,即便通暢量也少。舌頭焦黃、有裂紋、有芒刺、出血,都表示熱毒極盛。舌頭生瘡,通常表示心脾有熱。舌頭捲起,通常表示受到驚嚇。但如果長期腹瀉痢疾,舌頭發黑卻潤澤,這不是熱的表現。長期痢疾導致上焦虛熱,舌頭發黑反而潤澤,這表示病情嚴重,難以治療。
氣息不順: 呼吸不順暢,通常表示有驚嚇。古籍說呼吸阻塞不暢通常預示死亡。嘆氣、胸悶、腹部脹氣、頻繁打呵欠,通常表示受到驚嚇。
耳朵: 耳朵前面微微發紅,通常表示耳聾。耳朵前面微微發黃,通常表示腎有驚嚇。睡覺時磨牙,耳輪乾燥,通常表示有疳積、骨蒸熱。
面色淡白: 面色蒼白,通常表示噁心、沒有食慾、驚嚇腹瀉。面色青白,通常表示嘔吐腹瀉。古籍說面色青白通常表示快要驚風。面色青白、嘴唇蒼白,通常表示吐奶、消化不良、胃寒。面色蒼白、喜歡打噴嚏、悲傷憂愁、不快樂、只想哭泣。
面色青黑色: 臉上吐出泡沫,通常表示有蟲痛。不吐泡沫,通常表示消化不良,也表示受到驚嚇。古籍說這表示快要得「天釣風」,臉和背部發熱煩躁,容易轉為痢疾。臉色發青有汗,口內發熱,容易發「釣痛」。上述三種情況出自古籍。面色發黃、夜間盜汗,面色青白表示受到驚嚇,面色青黑有時吐泡沫,表示「客忤」。面色發黑發青,哭鬧不止,表示病情凶險。
面色青紅: 面色發青且發紅,通常表示高熱、驚厥抽搐。面色青白黑交替不定,通常表示心腹痛,發渴無定時。臉發紅,面黃白,通常表示心疳、高熱。臉色發紅,眼睛發黃,通常表示小便失禁。臉色青,筋脈繃緊,或經常生氣煩悶。
面色紅赤: 面色紅赤,通常表示傷寒發熱,心中煩躁不安。如果呈現淡紅色,表示快要受驚嚇發狂。古籍說表示身體發熱、傷寒。面色發紅,心煩意亂,但仍然喜歡笑。
面色黃紅: 面色發黃且發紅,通常表示傷寒潮熱、驚厥抽搐、睡臥不安。如果肌肉內微微發紅,通常表示疳積、潮熱。心疳導致面色發黃、臉色發紅、身體發熱,可以用安神丸治療。
面色黃白: 面色黃白,通常表示疳積,大便不調,夜間起床,消化不良、嘔吐。古籍說面色黃白表示有積滯。古籍說面色黃白表示脾肺有積滯。面色萎黃,腹瀉無定時。面色蒼白,氣息不穩,腹痛,不想吃奶。
面目皆黃: 面部和眼睛都發黃,通常表示脾熱黃疸。黃疸多因胃熱引起。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大病之後,如果不因病而身體微微發黃,表示胃熱。面色發黃,肚子大,脾功能減弱。新生兒身體發黃稱為胎黃疸。
頭面青筋: 頭面部出現青筋,表示快要受到驚嚇。因為熱,必然會抽搐,因為嘔吐,必然會腹痛。如果頭面出現如綠繩般的粗大青筋,應立即治療,否則會抽搐,一旦抽搐就難以治癒。
面色不定: 面色不固定,一會兒一種顏色,稱為「弄色」。面色不定,時常變化,表示是胎風、有驚嚇,也表示受到「客忤」。面色或青或白或黑,不固定,表示心腹冷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