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六十 (4)
卷之六十 (4)
1. 寒疝諸劑
(《良方》)蜀椒散,治寒疝心痛如刺,繞臍腹中痛,自汗出,氣欲絕。
川椒(一錢,去目及合口者,微炒出汗),附子(制),乾薑(炒),半夏(制),桂心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上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、粳米半合、姜三片、棗三枚煎六分,溫服。
(《良方》)吳茱萸丸,治寒疝心腹痛,面目青黃,不思飲食,縱食嘔逆,肌體羸瘦。
吳茱萸(湯泡),當歸,赤茯苓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白朮,乾薑(炮),半夏(制),赤芍藥,前胡,桂心,陳皮,川椒(去目炒),附子(制),人參,木香(各一兩)
上為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薑湯送下,日三服。
(《良方》)三增茴香丸,治腎與膀胱俱虛,為邪氣搏結,遂成寒疝。伏留不散,臍腹痛,陰核偏大,膚囊壅腫重墜瘡瘍時出黃水,或長怪肉,累治不痊。致令腎經閉結,陰陽不通,外腎腫脹,冷硬如石漸大,皆由頻服熱藥內攻,或因兜取以致如此。用藥溫導陽氣,漸退寒邪,補虛消散疝氣,能使復元。一應寒疝之疾,久新不過三料。
第一料藥:用舶上茴香(用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),川楝肉(炒),沙參(洗),木香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米糊為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溫酒鹽湯下,日三服。小病此一料可安,才盡便可服第二料藥。
第二料藥:加下項藥:蓽茇(一兩),檳榔(五錢)
又加入前藥內,通共六味,重五兩半,為細末,如前丸服。若病未愈便服第三料藥。
第三料藥:又加下項藥:白茯苓(四兩),黑附子(半兩。泡去皮臍)
上共前藥重十兩,如前丸服,加至三十丸,新久大病三料愈。小腸氣發頻三十年者,寒疝氣至如栲栳大者皆可消散,神效。
(《良方》)木香導氣丸,治一切小腸疝氣,腹下痛,氣積下元冷。脾胃不和並宜服之,神效。
木香,乳香,丁香,川楝子,大茴香,香附子,破故紙(炒),葫蘆巴(炒),三稜,杜仲(姜炒去絲),甘草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酒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加至五十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下,日進三服。
白話文:
蜀椒散,治療寒疝引起的像針刺般的心痛,以及繞著肚臍的腹痛,伴隨自汗,氣息微弱,好像快要斷絕一樣。
藥材:
- 川椒(一錢,去除籽和開裂的,稍微炒過至出汗)
- 製附子
- 炒乾薑
- 製半夏
- 桂心
- 炙甘草(以上各半兩)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。用水一杯、粳米半合、生薑三片、紅棗三枚一起煎煮至六分,溫服。
吳茱萸丸,治療寒疝引起的心腹疼痛,臉色青黃,沒有食慾,即使吃了也想嘔吐,身體虛弱消瘦。
藥材:
- 湯泡過的吳茱萸
- 當歸
- 赤茯苓
- 炙甘草(以上各半兩)
- 白朮
- 炮過的乾薑
- 製半夏
- 赤芍藥
- 前胡
- 桂心
- 陳皮
- 去籽炒過的川椒
- 製附子
- 人參
- 木香(以上各一兩)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藥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薑湯送服,一天三次。
三增茴香丸,治療腎和膀胱都虛弱,被邪氣侵襲,導致寒疝。病邪潛伏不散,引起肚臍周圍的腹痛,陰囊腫大,皮膚囊腫脹下墜,有時會出現瘡瘍流出黃水,或者長出奇怪的肉,多次治療都不能痊癒。導致腎經閉塞不通,陰陽失調,外生殖器腫脹,冰冷堅硬像石頭一樣逐漸變大。這些都是由於頻繁服用熱性藥物內攻,或是因為過度使用托舉的手段所導致。用此藥溫養疏導陽氣,逐漸驅除寒邪,補虛消散疝氣,能夠使身體恢復。各種寒疝疾病,不論病程長短,服用不超過三劑藥就能治好。
第一劑藥:
- 舶上茴香(用半兩鹽一同炒至焦黃,連鹽一同使用)
- 炒過的川楝肉
- 洗淨的沙參
- 木香(以上各一兩)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米糊製成丸藥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湯送服,一天三次。病情較輕者,服用一劑藥即可痊癒。如果還沒好,就可以接著服用第二劑藥。
第二劑藥: 在第一劑藥的基礎上加入以下藥材:
- 蓽茇(一兩)
- 檳榔(五錢)
將以上六味藥材混合,共重五兩半,研磨成細末,像之前一樣製成丸藥服用。如果病情還沒痊癒,就接著服用第三劑藥。
第三劑藥: 在第二劑藥的基礎上加入以下藥材:
- 白茯苓(四兩)
- 泡過並去除皮臍的黑附子(半兩)
以上所有藥材共重十兩,像之前一樣製成丸藥服用,用量增加到每次三十丸。無論是新發的還是久治不癒的重病,服用三劑藥就能痊癒。對於小腸氣頻繁發作三十年的,或是寒疝氣腫大如栲栳(一種竹編容器)的人,都能夠消散,效果神奇。
木香導氣丸,治療各種小腸疝氣,腹部下方疼痛,氣滯在下腹部,寒冷。對於脾胃不和的情況也適合服用,效果顯著。
藥材:
- 木香
- 乳香
- 丁香
- 川楝子
- 大茴香
- 香附子
- 炒過的破故紙
- 炒過的葫蘆巴
- 三稜
- 薑汁炒過的杜仲(去絲)
- 甘草(以上各一兩)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糊製成丸藥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可以增加到五十丸,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湯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