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一 (4)
卷之一 (4)
1. 衛沈
仲景弟子,知書疏,撰《四逆三部厥經》、《婦人胎藏經》、《小兒顱囟經》行世,名著當時。
白話文:
仲景的弟子,精通書籍,編寫了《四逆三部厥經》、《婦人胎藏經》、《小兒顱囟經》,這些著作流傳於世,在當時非常有名。
2. 華佗
按《三國志》,沛國譙人,字元化。博學通經,舉孝廉,不仕。好養性之術,又精醫方,有疾求療,數劑而愈。視疾有宜針灸者,即與針一二處。宜灸者,即與炙一二處,應手而愈。有病骨髓,湯藥針灸之所不能及,與麻藥一服,須臾如醉死,無所知,方破割取病。右在腸胃,則取湔洗之,復縫定,膏摩之,四五日如故,人不苦痛。
著有《內照圖》行世。後為曹操所殺。
白話文:
根據《三國志》記載,此人為沛國譙縣人,字元化。他博學多才,精通經書,曾被舉薦為孝廉,但並沒有做官。他喜好養生之道,精通醫藥方術,有人生病求醫,他往往只需用幾副藥就能治癒。如果病人適合針灸,他就用針在幾個穴位扎一下;如果適合灸法,就用艾灸在幾個穴位熏一熏,很快就能見效。
有些病症病灶在骨髓裡,藥物和針灸都無法觸及,他就給病人服用麻藥,片刻後病人昏迷不醒,如同醉死,他便可以切開患處取出病灶。如果是腸胃疾病,他就洗滌乾淨,縫合傷口,塗上藥膏,四五天後就能恢復如常,病人沒有痛苦。
他寫有《內照圖》一書傳世。後來被曹操殺害。
3. 李當之
華佗弟子,少通醫經,得佗之傳,尤精益著。
白話文:
華佗的弟子,從小就精通醫術,得到了華佗的真傳,尤其在醫術上的造詣更加卓越。
4. 吳普
廣陵人,華佗弟子,以醫知名,性恬惔,善醫藥,年九十而耳目聰明,齒堅固,名著當代。
白話文:
這個人是廣陵人,是華佗的弟子,因為醫術而出名。他個性恬淡,擅長醫藥,到了九十歲的時候,聽力和視力還很好,牙齒也很堅固,在當時很有名。
5. 樊阿
彭城人,受業於華佗,遂為名醫。
白話文:
這個人是彭城人,他跟華佗學習醫術,後來成為有名的醫生。
6. 封君達
隴西人,號青牛道士,服黃連五十餘年,又入鳥鼠山服汞,百歲如童。常騎青牛,有病殆死者,藥之即活。後入丘山仙去云。
白話文:
隴西有個人,自稱為青牛道士,他服用黃連這種草藥五十多年,之後又到鳥鼠山服用水銀,到了一百歲的時候還像孩童一樣。他經常騎著一頭青牛,對於那些病重幾乎要死的人,他用药治療就能让他们活下來。後來他進入丘山,據說成了神仙。
7. 韓康
京兆人,字伯休。常採藥名山,賣於長安,市不二價,三十年活人甚多。桓帝聘之,康逃入灞陵山不仕。
白話文:
京兆有個人,他的字是伯休。他常常在有名的山上採集藥材,然後在長安賣藥,價格固定從不更改,三十年間救活了很多人。桓帝曾經請他做官,但他卻逃到灞陵山裡,不願為官。
8. 負扃先生
不知何許人,常磨鏡於市,因見疾苦者,有紫藥丸與之,立愈,如此十年。後大疫時行,負與藥即活,不取一錢。吳人知其為真人,後處吳山絕頂。語人曰:我還蓬萊山,此下出有神水崖,汝曹飲之,可愈疾,果驗。
白話文:
有個人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,他常常在市集裡磨鏡子。當他看到生病受苦的人,就會給他們紫色的藥丸,病人吃了之後立刻就好了,這樣持續了十年。後來發生了大流行病,他背著藥去救治,病人吃了藥就活了過來,而且他不收任何費用。吳地的人知道他是真正的得道之人,後來他住在吳山的最高峰。他告訴人們說:我要回蓬萊山了,這裡下面有一個神水崖,你們喝了那裡的水,可以治好疾病,果然應驗了。
9. 董奉
字君異,侯官人,精醫。與人治病愈者,重則種杏五株,輕則一株。不數年之間,杏樹多十萬。
白話文:
這個人名叫字君異,是侯官人,醫術精湛。他為人治病,病癒後,病情嚴重的病人要種五棵杏樹,輕微的則種一棵。不過幾年的時間,種下的杏樹就超過了十萬棵。
10. 唐慎微
字審元,成都華陽人,好醫。求治者不論貴賤必往。每於經史中得一方一論,必錄之。時尚書左丞蒲公執政,擢與一官,不受。著有《經史類證備用本草》數十卷。
白話文:
字審元是成都華陽人,擅長醫術。無論求醫者的身份高低,他都會前往治療。他經常從經典史書中找到一個方子或是一段論述,必定會記錄下來。當時尚書左丞蒲公掌權,提拔他授予官職,但他沒有接受。他著有《經史類證備用本草》數十卷。
11. 蜀主孟昶
心性慈孝,好方藥。母后病,屢更太醫,不效,自制方餌,進之遂愈。群臣有疾,親召診視,醫官服其神。宋太祖伐蜀,孟不忍生民就戮,遂走汴降闕下,太祖厚封之。
白話文:
性情慈祥孝順,喜歡研究藥方。母親生病時,請了好幾位太醫治療都沒有見效,於是自己配製藥方給母親服用,結果母親的病治好了。有大臣生病,他親自召來診視,醫官們都佩服他的醫術。宋太祖征討蜀地時,為了避免百姓遭受戰火,孟氏選擇前往汴京向宋太祖投降,宋太祖對他非常寬容並給予封賞。
12. 韓保升
蜀人,精醫,不拘局方,詳察藥品。釋《本草》甚功,所以深知藥性,施藥輒神效。
白話文:
這個蜀地的人精通醫術,不局限於固定的藥方,詳細觀察藥材。他對《本草》的解讀非常到位,因此能深入了解藥材的性質,用藥往往能有神奇的效果。
13. 李撰
字欽仲,梓潼涪人,通五經諸子,該博,篤好醫方,為庶人,遷僕射,中散大夫。
白話文:
他的名字是欽仲,是梓潼涪地的人,精通五經和諸子百家,學識廣博,非常喜愛醫術,原本是平民,後來升遷成為僕射,擔任中散大夫的職位。
14. 王叔和
高平人,為太醫令。博學經方,尤精診候,洞識攝養之道,通曉療病之機。探摭群論,撰成《脈經》十卷。編次張仲景方論三十六卷。惜乎《脈經》誤以小大腸配心肺之候,致有高陽生《脈訣》偽書竊名。誤天下之蒼生者,此其由也。
白話文:
高平人,擔任太醫令一職。他博學多聞,精通經方醫術,尤其擅長診斷病候,深刻理解養生之道,並通曉治療疾病的原理。他廣泛搜集眾家醫學理論,整理編撰成《脈經》十卷。同時,他也將張仲景的方論整理編排,彙編成三十六卷。可惜的是,《脈經》中將小腸和大腸的病候歸屬於心肺,導致後世有人以高陽生之名,偽造《脈訣》一書,竊取高平人的名聲。誤導天下蒼生,實在令人惋惜。
15. 李子豫
不知何許人,少善醫方,當代稱其通神。時許永為豫州刺史,其弟患心腹痛十餘年,殆死。忽一日夜間,自屏風後有鬼謂腹中鬼曰:明日李子豫從此過,以赤丸殺汝,汝其死矣。腹中鬼對曰:吾不畏之。於是使人候子豫,豫果至,未入門,患者自聞腹中有呻吟聲。及子豫入視,鬼病也。
遂出八毒赤丸與服,須臾腹中雷鳴彭轉,大利數行遂愈。今八毒丸方是也。出《搜神記》。
白話文:
不知道這人究竟是誰,年輕時就擅長醫術,當時的人們都說他醫術通神。
有一次,許永擔任豫州刺史,他的弟弟患有心腹疼痛已經十多年,幾乎要死了。突然有一天晚上,從屏風後面傳來一個鬼的聲音,對著弟弟腹中的鬼說:「明天李子豫會從這裡經過,用赤丸殺了你,你就會死了。」腹中的鬼回答說:「我不怕他。」
於是,有人去探聽李子豫的行蹤,結果李子豫真的來了,還沒進門,病人就聽到自己的肚子裡發出呻吟聲。李子豫進去看病,發現病人是中了鬼病。
李子豫就拿出了八毒赤丸給病人服用,不一會兒,病人的肚子裡就傳來雷鳴般的響聲,接著肚子裡排出了很多東西,病就好了。現在流傳下來的八毒丸方劑,就是從這段故事裡來的。這段記載出自《搜神記》。
16. 皇甫謐
字士安,安定朝那人,號玄晏先生。沉淨寡欲,是有高尚之志,以著述為務。自得風痹疾,因而學醫,集覽經方,手不釋卷,遂盡其妙。所著《甲乙經》,及《針經》行世。
白話文:
他名叫士安,是安定朝那地方的人,號稱玄晏先生。他性情沉靜,欲望很少,有高尚的志向,以寫作作為職志。他自己得了風濕病後,便開始學習醫術,廣泛閱讀醫書,手不離卷,最終精通了醫術。他所著的《甲乙經》及《針經》流傳於世。
17. 張苗
不知何郡人,雅好醫術,善消息診處,為時所重。陳廩丘的得疾,連服藥特發汗不出。或曰:汗不出者死。苗教以燒地加桃葉於上,蒸之,即得大汗而愈。
白話文:
有個人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,非常喜愛醫術,擅長用脈診法治療疾病,受到當時人們的敬重。有一次,陳廩丘生病了,連續服藥但是出汗不出。有人說不出汗的話會死。於是這個人教他用燒熱的地面上放上桃葉來蒸身體,馬上就出了很多汗,病也就好了。
18. 張華
字茂先,范陽方城人。學業優博,辭藻溫麗,精於經方、本草、診論,工奇理,療多效。《晉書》。
白話文:
他的字是茂先,是范陽方城人。他的學問非常廣博,文章詞藻溫文爾雅,對於藥方、草藥以及診療都非常精通,擅長處理複雜的病情,治療效果很好。《晉書》。
19. 宮泰
不知何郡人,好醫術,有一藝長於己者,必千里求之。善診諸病,療上氣尤異奇,制三物散方,治喘咳氣逆最效,世所貴云。
白話文:
這個人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,他擅長醫術,只要有人在某方面比他強,他一定會遠赴千裡去學習。他擅長診治各種疾病,特別是在治療上氣疾病的療法非常奇特有效。他製定了三物散的藥方,用來治療喘咳和氣逆,效果非常好,受到世人的高度評價。
20. 劉德
彭城人,少以醫方自達,長以才術知名,攻治眾疾,隨手而愈。官至太醫院校尉。
白話文:
彭城人,年輕時就以醫術自我實現,長大後則以才能和技術聞名,治療各種疾病,隨手就能治好。官位達到太醫院校尉。
21. 史脫
不知何郡人,氣性沉毅,志行敦簡,善診候,明消息,多辯論,治疸證為最高。官拜太醫院校尉。出《史記》。
白話文:
這個人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,性格沉穩堅毅,志向和行為樸實簡單,擅長診斷病情,明白病情的發展變化,能言善辯,治療黃疸病最為拿手。擔任了太醫署的校尉。出自《史記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