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六 (1)
卷之十六 (1)
1. 暑證敘論
《肉經》曰:夏至後病熱為暑,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又曰:因於暑汗,煩喘,靜則多言,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
又曰: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《難經》云:何以知傷暑得之?然,當惡臭。何以言之?心主臭,自入為焦臭,入肝為躁臭,入肺為腥臭,故知心病傷暑得之,當惡臭。其病身熱而煩心痛,其脈浮大而散。
戴氏曰:夏月卒倒,不省人事,名曰暑風。
白話文:
《肉經》說:夏至之後發生的熱病就是暑病,暑病應該讓汗水一起排出,不要阻止。又說:因為暑熱而流汗,會感到煩躁喘氣,安靜時會說很多話,身體像被火烤一樣,流汗後熱就會散去。
又說:脈象虛弱,身體發熱,這是因為受到暑氣所傷。
《難經》說:要如何知道是受到暑氣所傷呢?答案是,會有惡臭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心臟主管臭味,暑氣進入心臟會產生焦臭味,進入肝臟會產生躁臭味,進入肺臟會產生腥臭味,所以知道心臟生病是受到暑氣所傷,會出現惡臭。這種病會出現身體發熱、煩躁、心痛,脈象是浮大而散。
戴氏說:夏天突然昏倒,失去知覺,這種情況叫做暑風。
2. 暑證有中傷感之分
戴氏曰:暑乃夏月炎暑也。有中、有傷、有感冒三者。輕重之分:咳嗽而發寒熱,汗出不止,為元氣內虛,肺氣不固,暑邪直入,內乘金土,名曰中暑。東垣謂避暑熱於深堂大廈之中,得之為中暑。身熱頭疼,煩躁不寧,或身如針刺為傷暑。腹痛水瀉或噁心有痰為冒暑。有傷暑,邪舍於榮衛,至秋涼後遇風寒,閉固不出,發而為瘧。
有傷暑而即病者,則以暑劑。雖為霍亂吐瀉之證作,亦只治暑為本,以人參、白虎、六和等湯之類是也。
白話文:
戴氏說:暑,指的是夏天炎熱的暑氣。暑證有中暑、傷暑、感冒暑三種,輕重程度不同。
咳嗽並且發冷發熱,汗流不止,這是因為身體元氣內虛,肺氣不夠強健,暑邪直接侵入,從內部侵犯肺和脾胃,這種情況稱為中暑。李東垣認為,在深深的房屋裡或高大的建築物中避暑,卻反而得病,這也是中暑。
身體發熱、頭痛、心煩意亂、坐立不安,或者感覺身體像被針刺一樣疼痛,這叫做傷暑。肚子痛、拉肚子,或者噁心想吐有痰,這叫做冒暑。
如果得了傷暑,邪氣會停留在身體的表面,等到秋天涼快以後,遇到風寒,邪氣被悶在體內出不來,發作起來就會變成瘧疾。
有的人得了傷暑馬上就發病,這時候就要用治療暑熱的藥。即使出現了像霍亂那樣的嘔吐、腹瀉症狀,也應該以治療暑邪為根本,可以用人參、白虎湯、六和湯之類的藥方。
3. 暑傷五臟證治異同
陳無擇云:暑熱自病歸心,使人噎悶,昏不知人。入肝則眩運頑痹,入脾則昏睡不覺,入肺則喘滿痿躄,入腎則消渴。雖有五臟之殊,大抵審虛實加減補益,兼以清解二法,為治則同也。
白話文:
陳無擇說:暑熱這種病如果影響到心臟,會使人感到胸悶、心煩,甚至昏迷不省人事。如果影響到肝臟,會導致頭暈、肢體麻木或感覺遲鈍。如果影響到脾臟,會讓人昏睡不醒。如果影響到肺臟,會出現喘氣、胸悶,甚至肢體痿軟無力。如果影響到腎臟,則會引起消渴症(類似糖尿病)。雖然暑熱影響五臟的表現各有不同,但治療原則大致相同,都需要仔細分辨虛證和實證,再根據情況增減藥物,以補益正氣為基礎,同時兼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。
4. 傷暑有八證
脈虛,自汗,身熱,背寒,面垢,煩渴,手足微冷,體重是也。
白話文:
傷暑有八種常見的症狀:
把脈時感覺脈象虛弱無力,容易自己出汗,身體發熱,背部卻感到寒冷,臉上看起來髒髒的,容易感到煩躁口渴,手腳微微發冷,身體感覺沉重。
5. 有中暑中熱之異
潔古老云:靜而得之為中暑,亦深堂避暑得之之意同。其病多頭痛惡寒,身體拘急,肢節疼痛而煩,肌膚大熱而無汗,為房室之陰寒所遏,使周身陽氣不得通越故也,以大順散主之。動而得之為中熱,則是農夫行人於日中勞役太過而得之者,其病必苦頭痛,發躁熱,惡熱,捫之肌膚大熱;大渴引飲或大瀉,無力以動者是也,以白虎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古人潔古說:靜態時得到的病症稱為中暑,意思就像是待在很深的房子裡避暑,卻還是得了病一樣。這種病症多半會頭痛、怕冷、身體僵硬不舒服、關節疼痛而且煩躁,皮膚發熱卻沒有流汗,這是因為被房間裡的陰冷之氣所阻礙,使得全身的陽氣無法順暢運行所導致的,主要用大順散來治療。
活動時得到的病症稱為中熱,這是指農夫或行人在太陽下過度勞累而得到的。這種病症一定會感到劇烈頭痛、發熱煩躁、怕熱、摸皮膚會感到非常燙熱;而且會非常口渴,想喝很多水,或者嚴重腹瀉,身體虛弱無力行動,主要用白虎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