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四十六 (8)
卷之四十六 (8)
1. 聲音敘論
經曰:內奪而厥,則為喑俳,皆腎虛也。(俳:廢也。)
《素問》奇病篇帝曰:人有重身,九月而喑,此為何也?岐伯曰:胞之絡脈絕也。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胞絡者繫於腎,少陰之脈,貫腎系舌本,故不能言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無治也,當十月復。
聲音者,內關五臟,其為病也,因於六氣。金匱真言論曰: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其音角,其聲呼。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,其音徵,其聲笑。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其音宮,其聲歌。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其音商,其聲哭。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其音羽,其聲呻。此所以聲音通於五臟者也。
白話文:
經書記載:內氣被奪而昏厥,就會導致失聲或啞巴,都是腎氣虛弱造成的。「俳」的意思是廢掉。
《素問·奇病篇》中,黃帝問道:有人身體沉重,過了九個月就失聲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胎兒的絡脈斷了。黃帝又問:為什麼這麼說呢?岐伯回答:胎兒的絡脈繫於腎臟,少陰經的脈絡穿過腎臟連接到舌根,因此不能說話。黃帝問:要怎麼治療呢?岐伯回答:不用治療,到了十月自然會恢復。
聲音與五臟相通,疾病則是由六氣所引起。《金匱真言論》記載:東方屬青色,通於肝臟,其音為角,其聲為呼;南方屬赤色,通於心臟,其音為徵,其聲為笑;中央屬黃色,通於脾臟,其音為宮,其聲為歌;西方屬白色,通於肺臟,其音為商,其聲為哭;北方屬黑色,通於腎臟,其音為羽,其聲為呻。這就是聲音與五臟相通的原因。
《直指》云:心為聲音之主,肺為聲音之門,腎為聲音之根。此特言其所重者。舌為心之苗,心病舌不能轉,則不能語言。暴病者尚可醫治,久病者不可治也,而心為聲音之主者此也。肺者屬金,主清肅,外司皮腠。風寒外感者,熱鬱於內,則肺金不清,咳嗽而聲啞,故肺為聲音之門者此也。
腎者人身之根本,元氣發生之主也。腎氣一虧,則元氣寢弱,而語喑者有之。經曰: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
錢氏方小兒吐瀉利,小便過多,以致脾虛不飲食,用益元散作效。數日後,忽爾不語,錢氏知其脾氣已復,腎氣尚虛,投以地黃丸益腎,相繼數劑遂能言。於是益信聲音之根出於腎也不誣。
白話文:
《直指》中說,心是聲音的主宰,肺是聲音的門戶,腎是聲音的根源。這點尤其重要。舌頭是心的苗,心病了舌頭轉動不了,就無法說話。突然發病的還可以治療,久病就不容易治癒,這就是心是聲音主宰的原因。肺屬於金,主清肅,外在負責皮毛。風寒外感的人,熱氣鬱結在內,導致肺金不清,咳嗽聲音嘶啞,所以肺是聲音門戶的原因。
腎是人體的根本,是元氣產生的主宰。腎氣一虧,元氣就衰弱,就會出現失語。經書中說:「說話微弱,要到晚上才能再說話,這是元氣被奪走了。」
錢氏治療一個小兒吐瀉腹瀉,小便過多,導致脾虛不願意吃飯,用益元散治療後見效。過了幾天,突然不說話了,錢氏知道脾氣已經恢復,但腎氣還虛弱,就用地黃丸益腎,連續服用了幾劑後就又能說話了。由此可見,聲音的根源來自於腎,這句話確實不假。
2. 音喑為火者多
《原病式》曰:暴喑冒昧,皆屬於火。暴喑,卒啞也。肺屬金而主聲,故五行惟金響。金應於乾,乾為天,天為陽,為健,為動。金本燥,為涸,為收,為斂,為勁切,為剛潔。故諸能鳴者,無越此也。凡緒發語聲者,由其形氣之鼓擊也。水實制火,火不剋金,金能鳴也。其為物,寒則能鳴者此也。
其或火旺水虧,熱乘肺金,而神濁氣鬱,則暴喑無聲也。冒昧,昏冒,昏暗也,氣昏則神濁。冒昧,火之象也。
白話文:
《原病式》中記載:突然失聲(暴喑)和說話不清(冒昧),皆屬於火邪所致。
暴喑,也就是突然啞了。肺臟屬金,主管人體發聲,所以五行中只有金能發出聲音。金屬五行中对应乾卦,乾卦代表天,天屬陽,屬健,屬動。金性本燥,具有乾燥、收斂、緊縮、剛強潔淨的特質。因此,凡是能發出聲音的物體,都離不開這些特性。
發聲的原理,在於人體形氣的鼓動。水能克制火,火無法剋制金,所以金才能發聲。因此,寒涼的物體才能發出聲音。
然而,如果火旺水虧,熱邪侵襲肺金,導致神志不清、氣機鬱結,就會出現突然失聲(暴喑)。
冒昧,是指昏迷、昏暗、不明不白,氣機昏沉就會導致神志不清。冒昧也是火邪的象徵。
3. 聲音病分三因
有內熱痰鬱,窒塞肺金而聲啞,及不出者,及有咳嗽久遠傷氣而散者,此內因也。有外受風寒,腠理閉塞,束內郁嗽而聲啞,三拗之類,此外因也。又有忽暴吸風,卒然聲不出者,亦外因也。有因爭競大聲號叫,以致失聲。或因歌唱傷氣,而聲不出,此不內外因也,養息自愈。
白話文:
內熱痰鬱阻塞肺部,導致聲音沙啞或失聲,或是久咳傷氣導致聲音虛弱,這些都是內在原因。而外受風寒,導致腠理閉塞,進而引起咳嗽和聲音沙啞,像是三拗之症,這些都是外在原因。另外,突然吸入風寒導致突然失聲,也是外在原因。也有可能是因為爭吵大聲喊叫,或唱歌過度而傷氣,導致失聲,這些既非內因也非外因,只要養息就能自然痊癒。
4. 六淫之氣並干於聲音
風寒燥熱致聲不清者,人共知之。暑濕相干者鮮有知也。經曰:因於濕,首如裹。聲如從室中言,此中氣之濕也。《直指》:風寒暑濕燥火,痰氣有干於心肺者,病在上脘,隨證解之。邪氣散則天籟鳴矣。惟夫腎虛為病,不能納諸氣以歸元。故氣奔而上,咳嗽痰壅,或喘或脹,足冷骨痿,胸腹百骸俱為之牽掣。
其嗽愈重,其氣愈乏,其聲愈干。君子當於受病之處圖之可也。
白話文:
古代醫書記載,風寒燥熱導致聲音不清,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。然而,暑濕交感引發的聲響不清,卻鮮為人知。
經書上說:「因於濕,首如裹。聲如從室中言,此中氣之濕也。」意思是說,濕氣入侵身體,就會讓人感覺頭部如被包裹般沉重,說話聲音像是從房間裡面傳出來,這是因為中氣受濕氣影響所致。
《直指》中也提到:「風寒暑濕燥火,痰氣有干於心肺者,病在上脘,隨證解之。邪氣散則天籟鳴矣。」意思是說,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,若侵犯心肺,導致痰氣阻塞,就會出現胸脘部的症狀,應當根據病症對症治療,邪氣消散之後,才能恢復正常的呼吸和聲音。
然而,腎虛之人,由於腎氣不足,無法將氣納入身體,導致氣往上走,出現咳嗽痰多、喘息胸悶、足冷骨軟、胸腹百骸疼痛等症狀。
他們的咳嗽越嚴重,氣力就越衰竭,聲音就越嘶啞。因此,君子應該針對病源,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,才能有效地恢復健康。
5. 脈候
肺沉澀,聲不出者為郁。
脈浮緊,為寒束聲啞。洪大為火。
脈滑為痰。脈沉伏久病聲不出者,難治。
白話文:
肺部沉重且呼吸不順,導致無法出聲的是氣鬱。
脉搏浮而紧,表示受寒束而聲音沙啞。脉搏洪大則是因為火氣。
脉搏滑表示有痰。脉搏沉且伏匿,長時間無法出聲的,很難治療。
6. 治暴失音用子和三法速效
風寒咳嗽失音者,三拗湯主之。熱痰壅盛聲不出者,鹽湯探吐之。大府秘結,上下不通,聲氣不出者,大柴胡湯下之。此皆切於病證,其效如響應也。
白話文:
風寒引起的咳嗽並且失去聲音的人,可以使用三拗湯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熱痰過多導致發不出聲音,可以用鹽水來催吐。如果是因为大腸秘結,上下不通導致的聲音出不了,則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通下。這些方法都能針對病情,效果立竿見影。
7. 治久病聲啞宜補元氣自開
凡病人久嗽聲啞,乃是元氣不足,肺氣不滋,宜補氣養金潤燥,其聲自喨。若虛勞之人,則宜滋腎水潤肺金為本,訶子百藥煎收斂以治其標,標本兼治,此十全也。久病人不語,為心氣絕者死。
白話文:
凡是病人長期咳嗽、聲音嘶啞,都是因為元氣不足,肺氣無法滋養,應該要補氣養肺滋潤燥氣,這樣聲音自然就會變好。
如果病人是因為虛勞,則應該以滋補腎水潤養肺金為根本,再用訶子、百藥煎收斂治療其表症,標本兼治,才能達到十全的效果。
久病不語,是心氣耗竭將要死亡的徵兆。
8. 通聲發散劑
三拗湯(治風寒邪郁,咳嗽失音。方見咳嗽門),金沸草散(同上。)
二物湯,治風寒邪氣留滯失音。
薄桂(二錢),石莒蒲(一錢),上咀,新水煎細呷。
荊蘇湯,失音通用。
荊芥穗,紫蘇葉,陳皮,木通,當歸,薄桂,石菖蒲(各等分),每服四錢,煎服。
白話文:
三拗湯和金沸草散可用於治療風寒邪郁、咳嗽失音。二物湯用於治療風寒邪氣留滯導致的失音,配方為薄桂二錢、石菖蒲一錢,水煎服。荊蘇湯則為失音的通用方劑,配方為荊芥穗、紫蘇葉、陳皮、木通、當歸、薄桂、石菖蒲各等分,每次煎服四錢。
(《和濟》)不換金正氣散(方見寒門)有濕證聲啞,加茵陳、石菖蒲。有寒加薄桂。
小柴胡湯(方見傷寒門),治伏暑發熱,汗渴。水入心胞不語。
木通湯,治諸風失音。
木通,石菖蒲,防風,羌活,全蠍(焙),桑螵蛸,直殭蠶(炒),炙甘草(各一分),南星(略炒半兩),上咀,每服三錢,姜五片,蘇葉(五片),煎服。
白話文:
《和濟》中「不換金正氣散」方可用於治療濕證聲啞,可加茵陳、石菖蒲;若有寒證,則加薄桂。
《傷寒論》中「小柴胡湯」方可用於治療伏暑發熱、汗出渴飲,以及水入心胞不語的症狀。
「木通湯」方可用於治療各種風邪導致的失音。
木通、石菖蒲、防風、羌活、全蠍(焙)、桑螵蛸、直殭蠶(炒)、炙甘草(各一分)、南星(略炒半兩)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五片生姜、五片蘇葉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