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六 (1)
卷之八十六 (1)
1. 卷之八十六
2. 老老余編(上)
孟子曰: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《大學》傳曰:孝、弟、慈三者,修身齊家治國之本也。夫孝以事親,移於君為忠,於長為弟,於幼為慈,於眾人則仁也,莫不總於斯道斯理,擴而充之者也。夫子答孟武伯之問:孝父母惟其疾之憂。故曰:為人子者,不可不知醫也。此予特編一帙,表而出之,俾為子者,知所慎重而有所取也。
弟長慈幼方餌之權衡,可以類推矣。即吾醫尤當洞燭攝養之方,以副人子之孝心,端在是矣。春甫引。
白話文:
孟子說:「尊敬自己的長輩,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。」《大學》的傳文說:「孝、悌、慈這三者,是修養自身、管理家庭、治理國家的根本。」所謂的孝道是用來侍奉父母的,將這種心意轉移到君主身上就是忠,對待兄長就是悌,對待年幼的就用慈愛之心,對待眾人就是仁,這一切都離不開這個道理,加以擴充實踐而已。孔子回答孟武伯的提問時說:「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為他們的疾病而憂心。」所以說,身為人子女的,不可以不懂醫學。我特別編撰這一冊書,把它發表出來,希望身為人子女的,知道應該謹慎注意哪些方面,並且知道如何選擇對的方法。
對待兄長要友愛、對待幼小要慈愛,這是用藥時的權衡考量,可以依此類推。我們身為醫生更應該明瞭如何調養身體的方法,以此來輔助為人子女的孝心,關鍵就在這裡了。春甫寫的引言。
3. 保養論
《養老新書》云:安樂之道,惟善保養者得之。孟子曰: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。太乙真人曰:一者少言語,養內氣;二者戒色欲,養精氣;三者薄滋味,養血氣;四者咽津液,養臟氣;五者莫嗔怒,養肝氣;六者美飲食,養胃氣;七者少思慮,養心氣。人由氣生,氣由神住,養氣全神,可得真道。
凡在萬形之中,所保者莫先於元氣;攝養之道,莫若守中實內,以陶和將護之方,雖在閒日,安不忘危。聖人預戒,老人尤不可不慎也。春、夏、秋、冬,四時陰陽,生病起於過用。五臟受氣,蓋有常分。不適其性,而強云為,用之過耗,是以病生。善養生者,保守真元,外卻客氣,不得而干之。
至於藥餌,往往招來真氣之藥少,攻伐和氣之藥多。故善服藥者,不如善保養。康節先生詩云:爽口物多終作疾,快心事過必為殃。與其病後能求藥,不若病前能自防。郭康伯遇神人,授一保身衛生之術,云:但有四句偈耳,須是在處守持。偈云:自身有病自心知,身病還將心自醫,心境靜時心亦靜,心生還是病生時。
郭信用其言,知自護愛,康強倍常,年幾百歲。
白話文:
《養老新書》說:「安樂的道理,只有善於保養的人才能得到。」孟子說:「我善於培養我浩然正大的氣。」太乙真人說:「第一,少說話,可以養護內在的氣;第二,戒除色慾,可以養護精氣;第三,飲食清淡,可以養護血氣;第四,吞嚥唾液,可以養護臟腑之氣;第五,不要發怒,可以養護肝氣;第六,飲食美味,可以養護胃氣;第七,減少思慮,可以養護心氣。人由氣而生,氣由精神所維持,保養氣並使精神充沛,就能得到真正的道。」
所有萬物之中,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元氣;養生的方法,最好是守住中庸之道,充實內在,以調和將養的方法來保護身體,即使在閒暇的日子,也要不忘記危險。聖人早就告誡過,老年人尤其不可不謹慎。春夏秋冬,四季陰陽變化,生病都是因為過度使用身體。五臟承受氣,都有一定的限度。如果不順應它的特性,而勉強去作為,過度消耗它,就會生病。善於養生的人,會保守真元的氣,排除外來的邪氣,使其無法侵犯。
至於藥物,往往是招來真氣的藥少,而攻伐和氣的藥多。所以,善於服藥,不如善於保養。邵雍先生的詩說:「美味的食物吃多了最終會生病,快樂的事情過度了必然會帶來災禍。與其生病後才去求藥,不如生病前就懂得自我防禦。」郭康伯遇到神人,傳授一套保養身體的方法,說:「只有四句偈語,必須時時刻刻謹記在心。」偈語是:「自己身體有病自己心裡知道,身體生病還要用自己的心去治療,心境平靜的時候心也會平靜,心產生波動的時候疾病也隨之產生。」
郭康伯聽從他的話,懂得自我保護愛惜身體,身體健康強壯,比平常人更健康,活到幾百歲。
4. 服藥例
常見世人治年高之人疾患,將同年少,亂投湯藥,妄行針灸,以攻其疾,務欲速愈。殊不知上壽之人,血氣已衰,精神減耗,危若風燭,百病易攻。至於視聽不至聰明,手足舉動不隨,其身體勞倦,頭目昏眩,風氣不順,宿疾時發,或秘或泄,或冷或熟,此皆老人之常態也。不順治之,緊用針藥,務求痊瘥,往往因此別緻危殆。
且攻病之藥,或吐或汗,或解或利。緣衰老之人不同年少真氣壯盛,雖汗吐轉利,未至危困。其衰弱之人若汗之,則陽氣泄;吐之,則胃氣逆;瀉之,則陽氣脫,立致不虞。此養老之大忌也。大抵老人藥餌止是扶持之法,只可用溫平順氣,進食補虛中和之藥,不可用市肆贖賣,他人惠迭,不知方味,及狼虎之藥臾之。服餌切宜審詳,若有宿疾或時發動,則隨疾勢用中和湯藥調治,三朝五日自然無事。
然後調停飲食,依食療之法隨食性變饌,此最為良法也。
老人腎虛,膀胱氣弱,夜多小水,此蓋腎水虛而火不下,故足痿。心火上乘肺而不入脬胞,故夜多小水。若峻補之,火益上行,脬亦寒矣。老人臟腑結,大便秘,可頻吃豬羊血或葵菜血臟羹,皆能疏利。老人常服芝麻湯及杏仁湯,又嚼麻子,俱能潤利。
白話文:
一般常見世人治療年紀大的長者疾病,會用治療年輕人的方式,胡亂投藥,隨意針灸,想以此來攻擊病症,務求快速痊癒。卻不知道高齡長者,氣血已經衰弱,精神也減少耗損,身體像風中殘燭般脆弱,各種疾病容易侵襲。至於視力聽力不佳,手腳不靈活,身體容易疲勞,頭暈眼花,氣血不順暢,舊病時常發作,或者便秘或腹瀉,忽冷忽熱,這些都是老年人的常見狀況。如果沒有順應這些情況來治療,反而急著用針藥,務求痊癒,往往會因此導致更危險的狀況。
而且治療疾病的藥物,有的會使人嘔吐、發汗,有的會疏散、通利。因為衰老的人不像年輕人真氣旺盛,即使發汗、嘔吐、通利,也不會到危險的程度。但身體衰弱的人如果發汗,陽氣就會洩散;嘔吐,胃氣就會上逆;腹瀉,陽氣就會脫失,立刻會導致意外。這是養老的大忌。大致上,老年人服藥應該以扶持正氣為原則,只能使用溫和、平和、順氣、促進食慾、補養虛弱、調和脾胃的藥物,不可以服用市面上買來、他人贈送,不了解藥方、藥性,以及太過猛烈的藥物。服藥一定要仔細審慎,如果有舊病時常發作,就隨著病情用平和的湯藥來調理,三五天自然就會沒事。
然後要調整飲食,依照食療的方法,隨著食物的屬性來變化菜色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
老年人腎虛,膀胱功能虛弱,夜間小便頻繁,這是因為腎水虛弱而火氣不能下行,所以腳會無力。心火向上侵擾肺,而無法進入膀胱,所以夜間小便頻繁。如果過於峻猛地補腎,火氣會更加上行,膀胱也會變得寒冷。老年人臟腑阻塞,大便不通暢,可以經常吃豬血、羊血,或用葵菜煮血做成的羹湯,都能夠疏通腸道。老年人經常服用芝麻湯、杏仁湯,以及嚼食麻子,都能夠潤腸通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