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七十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十一 (2)

1. 治淋證要審新久虛實

淋證初作者,主於實熱,當利之,八正散之屬是也。既利之而不愈,久久而氣下陷者,虛也,宜升其氣,氣升而水自下。升而不愈,必用吐法,吐之而氣自升也。痰多者用二陳湯,先服後吐,痰氣閉塞者,二陳加木通、香附探吐。

丹溪治一男子,病小便不通,醫用通利藥而反劇。丹溪曰:此積痰也。痰積在肺,肺為上焦,膀胱為下焦,上焦閉則下焦塞,譬如滴水之器,必上竅通,而後下竅之水出焉。乃以吐法,大吐之,吐已病如失然。此可見癃淋又不獨主於經病也。

治鄭憲使之子,年十六。生七個月後得淋病,五七日必一作,其發則大痛,水道下如漆如粟者一盞方定。脈之輕則澀,重則弦,視其形瘦而長,色青而蒼。意其必因其父服下部熱藥,熱在胎留於子之命門而然。遂以紫雪和黃柏末丸,梧桐子大,曬乾。熱湯下百丸,半日又下二百丸,食物壓之。

又半日痛大作連腰腹,水道乃行,下漆如粟者碗許,痛減十之八。後與陳皮一兩,桔梗、木通各半兩,又下一合許而安。父得燥熱尚能病子,況母得之者乎?

治一年老人,因疝痛多服烏、附,患淋十餘年,又服硝黃諸淋藥不效,項發一大疽,淋痛愈甚,叫號困憊。脈短澀左微似弦,皆毒所致,凝積滯血滿膀胱,脈澀為敗血,短為血耗,忍痛傷血,叫號傷氣,知其溺後有如敗膿者,詢驗果然。多取土牛膝濃煎湯並四物湯大劑與之,三日後痛愈。敗膿漸減,淋止瘡勢亦定。蓋四物能生陰血也。

治一產婦,因收生者不謹,損破尿胞,而致淋瀝。因思肌肉傷破尚可補完,脈之虛甚,並難產,皆是氣血虛,產後又虛,試與峻補以參、術為君,芎、歸為臣,桃仁、陳皮、黃耆、茯苓為佐,煎豬羊胞湯,令極餓飲之,一月而安。蓋是氣血驟長其胞,恐稍遲亦難成功。

一人年四十,口乾溺數,春末得之,夏求治。脈俱澀,右略數而不弦,重取似大而稍有力,左稍沉略弱而不強,然澀卻多於右,喜二尺皆不甚起,當作飲食厚味生熱,此謂之痰熱。禁其厚味,降火以清金,抑肝而補脾。三補丸二十一粒,玄明粉五粒,阿膠五粒,薑湯吞下,一日六次。

又以四物湯加參、朮、陳皮、生甘草、五味、麥門冬煎服,一日三次,與丸藥間服之,一二日自覺清快,小便減三之二,口不幹,止渴未消,頭運眼花,久坐則腰疼,遂以摩腰丹治腰痛,仍以四物減川芎加參、耆、白朮、牛膝、五味、炒柏、麥門冬煎調六一散,反覺便多,遂去六一散,仍服丸藥。

丹溪云:淋雖有五,皆屬於熱。(小便滴瀝澀痛者為淋,急脹不痛者謂之閉也。)治宜解熱利水炒山梔子之類,不可發汗,汗之必便血。

便血不痛者養血尿,尿血而痛者為血淋也。

血淋一證須看血色,若血鮮者,心與小腸實熱,若色瘀為積敗之血也。《丹溪心法附錄》云:色瘀者乃腎與膀胱虛冷,誤也。服漢椒根,意蓋因瘀積特用辛味行其凝滯之瘀血耳。若謂虛冷而用熱藥。豈理也哉?此其熱因熱用之義也。

丹溪既云五淋皆熱,附錄者何相戾焉?有瘀血作淋者,用牛膝膏,淋證有血因火燥下焦血氣不得升降,而滲泄之令不行也,宜補陰降火,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,或用四物湯下滋腎丸。

痰熱隔滯中焦,淋澀不通,二陳湯煎頓服探吐之,以提其氣,小便熱鬱成淋不通,用赤茯苓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、麥門冬、肉桂、木通、甘草梢,氣虛者加黃耆、木香、淋痛加黃柏、生地黃,夏月煎調益元散。

陰莖痛乃厥陰氣滯兼熱,用甘草梢,蓋欲緩其氣耳。

有腎虛極而淋者,當補腎精而利小便,不可便用利水藥。

老人氣虛淋閉,參、術中帶木通、梔子之屬。

淋證用諸通利藥而不通者,用木香流氣飲即通,或別用通氣香劑才愈者,此乃氣淋,出於冷熱淋之外也。

熱極成淋服藥不效者,宜減桂,五苓散加木通、滑石、燈心、瞿麥各少許為末,蜜水調服。

傷寒後脫陽,小便不通,用生薑自然汁調茴香末敷小腹上,又服益智茴香丸調益元散送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