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 (1)

1. 痼冷為陽氣衰弱而脾胃虛

人身貴乎陰陽和平,而無偏勝則無偏疾。沉寒痼冷之證,乃是真陽耗散,脾胃虛弱,失於調理,以致胃寒。又啖生冷黏膩難化之物,經年累月,積久而成痼冷,漸傷脾胃,因而漬積臟腑,以成痼疾。但有寒冷觸犯,速然而作,以致手足厥冷,畏冷憎寒,飲食不化,或嘔吐涎沫,或大便洞泄,米穀不消,或小便頻數,或肚腹絞痛,或逢寒咳嗽,或㿗疝大作,皆其證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最重要的是陰陽平衡,沒有偏盛的狀況,就不會有偏頗的疾病。長期的虛寒冷症,是因為身體的陽氣耗散,脾胃虛弱,沒有好好調理,導致胃寒。再加上長期吃生冷、黏膩難消化的食物,經年累月,積久就形成頑固的虛寒,慢慢傷害脾胃,進而累積在臟腑,形成痼疾。只要稍微接觸到寒冷,就會立刻發作,導致手腳冰冷、怕冷、討厭寒冷、消化不良,或者嘔吐清稀的黏液,或者大便腹瀉不止,吃進去的米飯穀物無法消化,或者小便頻繁,或者肚子絞痛,或者遇到寒冷就咳嗽,或者疝氣大發作,這些都是這種病症的表現。

2. 痼冷證多吐瀉而飲食不化

東垣云:脾胃不足,勞役形體,中焦不能營運,傳為寒中,故吐利清穀,宜附子理中湯之類。以蔥白煎羊肉湯服之愈。凡真氣衰微,胃氣不實,不可食生冷寒涼。若食寒涼,愈至腸胃虛寒,嘔吐涎沫,水穀不化,腸胃常痛,腹冷如冰,皆陽虛陰盛之所為也。張仲景有陰毒,雖不曰痼冷,即寒冷所傷,手足冷,臍腹痛,嘔吐下利,身如被杖,脈微欲絕,此由腎氣虛寒,脾家傷冷,內外皆陰,陽氣不守,遂成陰毒。至於唇口手足俱青,寒氣衝心,煩躁悶亂,精神如失,脈沉而伏匿,多不治也。

白話文:

李東垣說:脾胃虛弱,加上過度勞累身體,導致中焦(脾胃)無法正常運作,進而轉變成寒邪侵入體內,所以會出現吐瀉、排出未消化食物的情況,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這類的藥方治療。也可以用蔥白煎煮羊肉湯來服用,就能痊癒。凡是身體真氣衰弱、胃氣不夠強健的人,都不可以吃生冷寒涼的食物。如果吃了寒涼的食物,會使腸胃更加虛寒,導致嘔吐帶有黏液、水穀難以消化、腸胃常常疼痛、肚子冰冷像冰塊一樣,這些都是因為陽氣虛弱、陰氣過盛所造成的。張仲景醫書裡有提到陰毒,雖然沒有說是頑固寒冷,但也是寒冷侵襲所傷,導致手腳冰冷、肚臍周圍腹痛、嘔吐下瀉、全身像被打過一樣疼痛、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,這是因為腎氣虛寒、脾胃受到寒冷損傷,體內外都是陰寒之氣,陽氣無法守住,於是形成了陰毒。至於嘴唇、手腳都呈現青色,寒氣向上衝擊心臟,引起煩躁、胸悶、精神恍惚,脈搏沉伏難以察覺,這種情況通常很難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