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幼新書
中醫古代典籍:幼幼新書
作者:劉昉
朝代:南宋
基本介紹:
兒科著作。四十卷。宋·劉昉撰。刊於1132年。本書整理彙集了宋以前有關兒科學的成就,是一部兒科集大成之作。
卷一-三為綜述部分,包括求子、方書敘例、小兒調理、用藥及診法;卷四-五為初生兒的保育及診治;卷六為先天疾病;卷七-十二論蒸忤,鬾、啼、驚、癇;卷十三-十七論風寒時氣、咳、瘧諸病;卷十八為斑疹麻痘;卷十九-二十二為熱痰、汗、疸、寒逆、症積諸病;卷二十三-二十六為各種疳症;卷二十七-三十為霍亂、泄痢、血證、痔、淋等;卷三十-三十二為蟲病、疝瘕、水飲;卷三十三-三十四為五官諸病;卷三十五-三十九為癰疽、瘡疥、丹毒、外傷;卷四十論藥敘方及引用方書。
全書共分547門,凡所徵引皆註明出處,取材廣博,有較高的臨床參考價值。該書還保存了現已失傳的古代兒科典籍的佚文。因此更具有重要的文獻研究價值。明·陳履端重刊本書時作了部分刪節。現存明刻本和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鉛印本。
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:
幼幼新書,是一部南宋時期的兒科著作,由劉昉所著。全書共四十卷,分為五十四七門,內容涵蓋了小兒保育、診治、用藥等各方面,是一部集大成之作。
幼幼新書的編撰,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的。劉昉在書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兒科典籍的內容,並對其進行了整理和歸納。此外,他還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,對一些疾病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改進和創新。
幼幼新書的問世,對後世兒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它不僅為後世兒科醫生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,而且還保存了大量已失傳的古代兒科典籍的內容。因此,幼幼新書具有重要的文獻研究價值。
明代,陳履端重刊了幼幼新書,並對其做了部分刪節。現存的幼幼新書版本,主要有明刻本和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鉛印本。
幼幼新書是一部重要的兒科著作,它對後世兒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對幼幼新書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。
卷第一
卷第二
- 敘初有小兒方第一
- 敘小兒有病與大人不殊第二
- 敘小兒方可酌量藥品分兩第三
- 敘小兒有病宜早治第四
- 敘調理小兒第五
- 敘修合藥第六
- 敘用藥第七
- 敘小兒氣弱不可容易吐瀉第八
- 敘十五歲以下皆可以小方脈治之第九
- 論初受氣第十
- 相壽命第十一
- 三關錦紋第十二
- 脈法第十三
卷第三
卷第四
- 小兒胎教第一
- 小兒初生將護法第二
- 擇乳母法第三
- 乳兒法第四
- 乳母雜忌慎法第五
- 哺兒法第六
- 初哺日第七
- 浴兒法第八
- 拭兒口法第九
- 斷臍法第十
- 灸臍法第十一
- 裹臍法第十二
- 甘草法第十三
- 黃連法第十四
- 韭汁法第十五
- 朱蜜法第十六
- 牛黃法第十七
- 汞粉法第十八
- 豬乳法第十九
- 藏衣法第二十
- 剃頭法第二十一
- 禳謝法第二十二
卷第五
- 初生不作聲第一
- 初生眼不開第二
- 初生輒死第三
- 初生不吃奶第四
- 初生吐不止第五
- 初生不小便第六
- 初生有懸癰病第七
- 初生有重舌第八
- 初生有重齶重齦第九
- 初生口中有蟲第十
- 初生著噤第十一
- 初生有鵝口第十二
-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
-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
- 初生中臍風第十五
- 初生臍腫濕第十六
- 初生有臍瘡第十七
卷第六
卷第七
卷第八
卷第九
卷第十
卷第十一
卷第十二
卷第十三
卷第十四
卷第十五
- 傷寒自汗第一
- 傷寒頭汗出第二
- 傷寒咳嗽第三
- 傷寒發喘第四
- 傷寒鼻衄第五
- 傷寒嘔啘第六
- 傷寒發渴第七
- 傷寒大小便不通第八
- 傷寒發狂第九
- 傷寒結胸第十
- 傷寒腹痛第十一
- 傷寒下痢第十二
- 傷寒口內生瘡並喉痛第十三
- 傷寒發斑第十四
- 傷寒發黃第十五
- 傷寒餘熱不退第十六
- 傷寒勞復第十七
- 傷寒失音第十八
- 傷寒變疽第十九
- 傷寒變疹第二十
卷第十六
卷第十七
- 痰實第一
- 寒熱往來第二
- 寒熱五臟煩滿第三
- 寒熱腹痛第四
- 寒熱結實第五
- 寒熱食不消第六
- 寒熱能食不生肌肉第七
- 寒熱不食羸瘦第八
- 瘧疾第九
- 瘧疾熱而後寒第十
- 瘧疾寒而後熱第十一
- 瘧疾寒熱更作第十二
- 瘧疾熱而不寒第十三
- 瘧疾寒而不熱第十四
- 瘧疾熱多於寒第十五
- 瘧疾寒多於熱第十六
- 瘧疾寒熱相等第十七
- 瘴瘧第十八
- 久瘧第十九
- 瘧後引飲第二十
- 瘧後脅內結硬第二十一
- 瘧後頭面浮腫第二十二
卷第十八
- 瘡疹論第一
- 瘡疹候第二
- 瘡疹未見乃可疏利第三
- 瘡疹初出第四
- 瘡疹已出未出第五
- 瘡疹出不快第六
- 瘡疹倒黶第七
- 瘡疹太盛第八
- 瘡疹愛護面目第九
- 瘡疹攻咽痛第十
- 瘡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
- 瘡疹便膿血第十二
- 瘡疹膿汁不幹第十三
- 瘡疹入眼第十四
- 瘡疹後解餘毒第十五
- 瘡疹後減瘢痕第十六
卷第十九
卷第二十
卷第二十一
卷第二十二
卷第二十三
卷第二十四
卷第二十五
卷第二十六
卷第二十七
卷第二十八
卷第二十九
卷第三十
- 吐血第一
- 嗽血第二
- 鼻衄第三
- 大便血第四
- 小便血第五
- 大便不通第六
- 小便不通第七
- 大小便不通利第八
- 大便失禁第九
- 小便數第十
- 大便青第十一
- 小便白第十二
- 小便淋瀝第十三
- 石淋第十四
- 氣淋第十五
- 熱淋第十六
- 血淋第十七
- 寒淋第十八
- 痔疾第十九
卷第三十一
卷第三十二
卷第三十三
- 眼赤痛第一
- 胎赤眼第二
- 睛生障翳第三
- 眼癢第四
- 眼暗第五
- 睛高第六
- 青盲第七
- 雀目第八
- 疣目第九
- 目中有眯第十
- 耳聾第十一
- 耳鳴第十二
- 耳中痛第十三
- 耳瘡第十四
- 月蝕瘡第十五
- 聤耳第十六
- 耳中有瘜肉第十七
- 底耳第十八
- 百蟲入耳第十九
- 齆鼻第二十
- 鼻塞第二十一
- 鼻流清涕第二十二
- 鼻乾無涕第二十三
- 鼻有瘜肉第二十四
卷第三十四
- 口瘡第一
- 口臭第二
- 口乾第三
- 燕口瘡第四
- 唇口上生瘡第五
- 舌腫第六
- 舌上瘡第七
- 舌上血出第八
- 唇腫第九
- 緊唇第十
- 唇青第十一
- 咽喉腫痛第十二
- 屍咽第十三
- 咽中噎第十四
- 喉痹第十五
- 馬痹第十六
- 纏喉風第十七
- 齒痛第十八
- 齒齦宣露第十九
- 齒根腫痛第二十
- 齲齒第二十一
- 蚛齒第二十二
- 齒落久不生第二十三
- 頰車蹉閃第二十四
卷第三十五
- 丹候第一
- 一切丹第二
- 土虺第三
- 眼丹第四
- 五色丹第五
- 伊火丹第六
- 熛火丹第七
- 茱萸丹第八
- 赤丹第九
- 白丹第十
- 黑丹第十一
- 天雷丹第十二
- 天火丹第十三
- 殃火丹第十四
- 神氣丹第十五
- 神火丹第十六
- 神灶丹第十七
- 鬼太丹第十八
- 野火丹第十九
- 骨火丹第二十
- 家火丹第二十一
- 火丹第二十二
- 螢火丹第二十三
- 朱田火丹第二十四
- 胡吹灶丹第二十五
- 胡漏灶丹第二十六
- 土灶丹第二十七
- 天灶火丹第二十八
- 廢灶火丹第二十九
- 尿灶火丹第三十
- 野灶丹第三十一
- 大孕丹第三十二
- 爾朱丹第三十三
- 赤流丹第三十四
- 赤遊腫第三十五
- 身有赤處第三十六
- 赤白溜第三十七
- 卒腹皮青黑第三十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