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幼新書》~ 卷第十九 (11)
卷第十九 (11)
1. 風熱第四
《活人書》,連翹飲,治小兒一切風熱方。
連翹,防風,甘草,山梔子
上件等分,搗羅為散。每服二錢,水一中盞,煎七分。
《九籥衛生》,黍黏子散,療小兒傷寒,斑瘡、毒氣,咽膈不利,聲不出、疼痛方。
牛蒡子(炒),甜參,升麻,甘草(炙),干薄荷(等分)
上為粗末。每服一錢,水七分,煎至四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萬全方》治小兒風熱,心胸煩悶。牛黃散
牛黃(細研入),馬牙硝(研。各一分),鬱金(末,半兩),人參(一錢,末)
上件都研令勻。每服半錢,以荊芥湯調下,日三、四。
《聚寶方》,牛黃丸,治一切風熱,化涎止頭痛,解蠱毒。
黃牛膽(十二月收取汁,和天南星末入膽袋內,實填捏扁,掛透風處一百日),水窟雄黃(每煎藥一兩用一分,水飛),真麝香(研,炒,一錢)
上三味為末,糯米煮稀糊,丸皂子大。每服一丸。頭疼,金銀薄荷湯嚼下一丸;傷暑毒,生薑蜜水嚼下;纏喉風,生薑薄荷自然汁化下;小兒風熱,麥門冬熟水化下;解蠱,汗𧜆洗湯化下五丸。余疾一丸或二丸。如墜涎,生薑湯下;暴中風,豆淋酒下;沐浴傷風,溫酒嚼下。
《聚寶方》,惺惺散,治小兒風熱溫壯,及外傷風冷。
桔梗,細辛(去葉),甘草(炙),人參,白茯苓(去皮),栝蔞根,白朮(炮。各一兩)
上七味為細末,每服一大錢。水六分,薄荷少許,同煎至四分,溫服。如要和氣,即入生薑煎服。
《惠眼觀證》,牛黃丸,下風熱,取涎泛。常不使鮓湯丸,只用此藥。
雄黃(一錢),硃砂(二錢),全蠍(七個),輕粉(二匣)
上同研令勻,用飯飲丸如此○大。每服一歲以上十五丸,二、三歲以上二十五丸。其餘加減,大小服之。
《惠眼觀證》,烏犀膏,解風熱,開胸下膈。
乾地黃,元參(潤者),牛蒡子(炒。各半兩),甘草(炙,一分),龍腦(少許,研)
上為末,煉蜜為膏。每服兩皂子大,蜂糖熟水下。
《張氏家傳》,天竺黃散子,治小兒風熱驚風。
天竺黃,蟬殼,白殭蠶,山梔子,甘草(炙),鬱金
上件等分,同杵,羅為末。每服一錢,熟水調下。三歲孩兒可半錢,牙兒只一字。
《張氏家傳》治一切風,鎮心化涎,療風壅痰實,頭痛目眩,怔忪噁心,神昏語澀,頸項拘急,手足麻痹。及治小兒風熱上盛,眠睡不寧,頰赤涎潮,欲變驚癇者,悉宜服之。應有風涎,食後最宜常服。大牛黃丸方
牛黃,生腦子(各秤半兩),硃砂(研,一兩半),天南星(以漿水慢火煮一復時,透心軟切,焙,或未軟,更煮半日),烏蛇(酒浸取肉),白殭蠶(炒),肥白天麻,人參(各一兩),干全蠍,白附子(各炒),水磨雄黃(研),生犀(鎊。各三分),麝香(一分)
白話文:
風熱第四
《活人書》記載的連翹飲,是用來治療小兒一切風熱症狀的方子。
藥材包含:連翹、防風、甘草、山梔子。
將以上藥材等分量,搗碎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碗水煎煮至七分。
《九籥衛生》記載的黍黏子散,是用來治療小兒傷寒、斑疹、毒氣,咽喉不利、聲音沙啞、疼痛等症狀的方子。
藥材包含:炒過的牛蒡子、甜參、升麻、炙甘草、乾薄荷(等分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七分水煎煮至四分,去除藥渣,不限時間溫服。
《萬全方》記載的牛黃散,是用來治療小兒風熱、心胸煩悶的方子。
藥材包含:細磨的牛黃(加入)、磨細的馬牙硝(各一分)、鬱金末(半兩)、人參末(一錢)。
將以上藥材都磨勻。每次服用半錢,用荊芥湯調服,一天三次或四次。
《聚寶方》記載的牛黃丸,是用來治療一切風熱,化痰止頭痛,解蠱毒的方子。
藥材包含:黃牛膽(在十二月收集膽汁,加入天南星末裝入膽囊內,捏扁實,掛在通風處一百天),水飛過的雄黃(每次煎藥一兩使用一分),研磨過的真麝香(炒過,一錢)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磨成末,用糯米煮成稀糊,搓成皂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。頭痛時,用金銀薄荷湯嚼服一丸;中暑毒時,用生薑蜜水嚼服;纏喉風時,用生薑薄荷自然汁化服;小兒風熱時,用麥門冬熟水化服;解蠱毒時,用汗𧜆洗過的湯化服五丸。其他疾病服用一丸或兩丸。如出現流涎,用生薑湯送服;突然中風,用豆淋酒送服;洗澡後受風,用溫酒嚼服。
《聚寶方》記載的惺惺散,是用來治療小兒風熱、身體壯熱,以及外感風寒的方子。
藥材包含:桔梗、去除葉子的細辛、炙甘草、人參、去皮的白茯苓、栝蔞根、炮製過的白朮(各一兩)。
將以上七味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大錢,用六分水,加入少許薄荷一起煎煮至四分,溫服。如果要和氣,可以加入生薑一起煎服。
《惠眼觀證》記載的牛黃丸,是用來降風熱,使痰液排出。平時不使用含鮓的湯來製丸,只用這個藥。
藥材包含:雄黃(一錢)、硃砂(二錢)、全蠍(七個)、輕粉(二匣)。
將以上藥材一起磨勻,用飯糊做成如此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,一歲以上十五丸,二、三歲以上二十五丸。其他用量可根據情況增減。
《惠眼觀證》記載的烏犀膏,是用來解風熱,疏通胸膈的方子。
藥材包含:乾地黃、潤過的元參、炒過的牛蒡子(各半兩)、炙甘草(一分)、研磨過的龍腦(少許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末,用煉蜜做成膏狀。每次服用兩枚皂子大小,用蜂糖熟水送服。
《張氏家傳》記載的天竺黃散子,是用來治療小兒風熱驚風的方子。
藥材包含:天竺黃、蟬殼、白殭蠶、山梔子、炙甘草、鬱金。
將以上藥材等分量,一起搗碎,過篩成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熟水調服。三歲孩童可服用半錢,剛長牙的嬰兒只服用一字。
《張氏家傳》記載的方子,是用來治療各種風症,鎮定心神、化痰,治療風痰壅盛、頭痛目眩、心悸噁心、神志不清、語言困難、頸項僵硬、手足麻木,以及治療小兒風熱上盛、睡眠不安、臉頰發紅、流涎,將要變成驚癇等症狀,都適合服用此藥。如果有風痰,飯後最適合經常服用。大牛黃丸方:
藥材包含:牛黃、生腦子(各秤半兩)、研磨過的硃砂(一兩半)、天南星(用漿水慢火煮一復時,煮透心軟後切片,烘乾,若未軟,再煮半天)、用酒浸泡過的烏蛇肉、炒過的白殭蠶、肥白天麻、人參(各一兩)、乾全蠍、炒過的白附子、研磨過的水磨雄黃、刨過的生犀(各三分)、麝香(一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