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幼新書》~ 卷第十九 (10)
卷第十九 (10)
1. 風熱第四
《譚氏殊聖》治小兒風熱,狂語煩躁。養心丹
安息香(一兩半),硃砂(飛過,一兩),真珠(末,三分),玳瑁(三錢,水磨成粉),牛黃,腦子(各一分)
上研令細,以重湯酒煮,安息香膏和勻,丸如綠豆大。食後臨臥,人參湯下三、五丸。
《嬰孺》,枳實丸,治小兒瘙癢,癢痛如疥,搔之汁出,身中㾦癗如麻豆,年年喜發,面目虛肥,毛髮細黃,皮膚薄而光澤,時生鼻氣。此是少時熱盛極,體當風中,風熱相搏所得也,不治成大風疾方。
枳實(六分,炒),菊花,蛇床子,防風,白薇,蒺藜,浮萍草(各四分),天雄(炮),麻黃(去節),漏蘆(各二分)
上為末,蜜丸大豆許。五歲飲服十丸至二十丸,至大者兒並大人可散服方寸匕,酒服。量兒歲與之。
錢乙,抱龍丸,治傷風溫疫,身熱昏睡,氣粗風熱,痰實壅嗽;治驚風潮搐及蠱毒中暑,沐浴後並可服。壯實小兒宜時與服之。
天竺黃(一兩),雄黃(水飛,一分),辰砂,麝香(各研半兩),天南星(四兩,臘月釀牛膽中,陰乾百日,如無,只將生者去皮臍,銼,炒乾用,然不及。)
上為細末,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,溫水化下,服之。百日小兒每丸分作三、四服,五歲一、二丸,大人三、五丸。亦治室女白帶,伏暑,用鹽少許,嚼一、二丸,新水送下。臘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藥尤佳。
一法用漿水或新水浸天南星三日,候透軟,煮三、五沸,取出乘軟切去皮,只取白軟者薄切,焙乾炒黃色,取末八兩,以甘草二兩半拍破,用水二碗浸一宿,慢火煮至半碗,去滓;旋酒入天南星末,慢研之,旋令甘草水盡,入余藥。《孔氏家傳》方同,云更加牛黃半分,是孫兆方。
張渙治小兒風熱,,百合湯方
百合,白朮(炮),紫菀(洗,焙乾),人參(去蘆頭。各一兩),白茯苓,青橘皮,麥門冬(去、心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上件搗,羅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八分一盞,入竹葉三片、薄荷兩葉,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。
《嬰童寶鑑》治小兒風熱,體如湯火,夜啼。綠霞散方
柏葉(二分),天南星(炮),殭蠶,蠍,鬱金(並末。各一分),雄黃(末,一錢)
上件都研勻,每服薄荷蜜水下一字,加至半錢。
《良方》治小兒風熱及傷寒時氣,瘡疹發熱等。桔梗散
桔梗,細辛,人參,白朮,栝蔞根,甘草(炙),白茯苓,芎
上等分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薄荷二葉,同煎七分。三歲以下兒作四、五服,五歲以上分二服。予家常作此藥,凡小兒發熱,不問傷寒風熱,先與此散服,往往輒愈。兼服小黑膏尤善(方見傷寒門中。)此桔梗散與《活人書》方同,名惺惺散。(《孔氏家傳》云:惺惺散加鉤藤、蟬蛻與小兒吃,甚妙,理上壅風熱。)
白話文:
風熱第四
《譚氏殊聖》的養心丹,治療小兒因風熱引起的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。
藥材包含:安息香(一兩半),硃砂(用特殊方法處理過,一兩),真珠(磨成粉,三分),玳瑁(三錢,用水磨成粉),牛黃,腦子(各一分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隔水加熱的酒將安息香膏溶解後混合均勻,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在飯後睡前,用人參湯送服三到五顆。
《嬰孺》的枳實丸,治療小兒皮膚搔癢,癢痛像疥瘡一樣,抓撓後會流出汁液,身上長出像麻豆一樣的疙瘩,每年容易復發,面色虛胖,毛髮細黃,皮膚薄而光滑,時常有鼻塞。這是因為小時候體內熱氣過盛,又受到風邪侵襲,風熱交搏所致,若不治療會變成嚴重的風疾。
藥材包含:枳實(六分,炒過),菊花,蛇床子,防風,白薇,蒺藜,浮萍草(各四分),天雄(炮製過),麻黃(去除節),漏蘆(各二分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大豆大小的藥丸。五歲的兒童每次服用十到二十顆,較大的兒童和成人可以直接服用一湯匙的散劑,用酒送服。可以根據兒童的年齡調整用量。
錢乙的抱龍丸,治療因風邪引起的溫疫,症狀為發熱昏睡、呼吸急促、風熱、痰液阻塞咳嗽;也治療驚風抽搐及蠱毒、中暑等,洗澡後也可以服用。體格強壯的兒童應經常服用。
藥材包含:天竺黃(一兩),雄黃(用水處理過,一分),辰砂,麝香(各研磨成半兩),天南星(四兩,在臘月時放入牛膽中醃製,陰乾一百天,若沒有這種方法,就用生的天南星去除皮臍,切碎炒乾,但效果不如前者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煮過的甘草水混合製成皂角大小的藥丸,用溫水送服。百日內的嬰兒每次服用一顆藥丸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,五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一到兩顆,成人每次服用三到五顆。也治療婦女的白帶、伏暑,用少許鹽咀嚼一到兩顆藥丸,用新水送服。臘月用雪水煮甘草調和藥物效果更佳。
另一種做法是,將天南星用米湯或新水浸泡三天,等到浸透變軟後,煮三到五次,取出趁軟切去皮,只取白色軟的部分,切薄片烘乾炒至黃色,取末八兩。將甘草二兩半拍碎,用水兩碗浸泡一晚,用小火煮至半碗,去除藥渣;然後將酒倒入天南星末,慢慢研磨,使其與甘草水完全混合,再加入剩餘的藥材。《孔氏家傳》的藥方相同,但說另外加入牛黃半分,這是孫兆的方子。
張渙治療小兒風熱的百合湯:
藥材包含:百合,白朮(炮製過),紫菀(洗淨焙乾),人參(去除蘆頭。各一兩),白茯苓,青橘皮,麥門冬(去除心),甘草(炙烤過。各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搗碎,過篩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八分一小杯,加入竹葉三片、薄荷葉兩片,煎至五分,去除藥渣溫服。
《嬰童寶鑑》的綠霞散,治療小兒因風熱導致身體發燙像火燒一樣、夜間啼哭。
藥材包含:柏葉(二分),天南星(炮製過),殭蠶,蠍子,鬱金(均為粉末。各一分),雄黃(粉末,一錢)。
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均勻,每次用薄荷蜂蜜水送服一字(古代計量單位),可以逐漸加量至半錢。
《良方》的桔梗散,治療小兒風熱以及傷寒時氣、瘡疹發熱等。
藥材包含:桔梗,細辛,人參,白朮,栝蔞根,甘草(炙烤過),白茯苓,芎
將以上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小杯,加入薄荷葉兩片,一同煎至七分。三歲以下的兒童分成四到五次服用,五歲以上的兒童分成兩次服用。我家常備此藥,凡是小兒發熱,無論是傷寒還是風熱,先服用此藥散,往往能治癒。同時服用小黑膏效果更佳(藥方在傷寒門中)。此桔梗散與《活人書》的藥方相同,名為惺惺散。(《孔氏家傳》說:惺惺散加入鉤藤、蟬蛻給小兒服用,效果很好,能調理上部的風熱。)